APP下载

让更多百姓走近人大立法工作
——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啃老”系列报道采写体会

2017-04-15朱宁宁

法治新闻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新闻报道工作

■朱宁宁

让更多百姓走近人大立法工作
——中国人大新闻奖一等奖作品 “啃老”系列报道采写体会

■朱宁宁

在第26届中国人大新闻奖的评选中,我采写的一组系列报道获一等奖,这组系列报道一共包括三篇稿件,分别是 《立法向啃老说不,没那么简单》《啃老,难说再见》《合理代际扶持要坚守》。

为什么要选择 “啃老”话题

2016年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调研,并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无疑给今后我们的新闻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这九个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中央媒体作风,改变普遍存在的枯燥乏味、僵硬死板的机关报文风。那么,报道内容如何选择,报道角度如何切入,新闻素材如何提炼,写作手法是否平易,就要以这九个字为标准。

法制日报是中央政法委的机关报,一方面,作为党报,我们要保持作为全国性法治类综合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另一方面,我们更要关注民生,为百姓权益鼓与呼,这是我们作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我们的重要职责之一。

具体到人大新闻报道领域,人大新闻报道如何突出亲和力和可读性,如何让更多的百姓有兴趣来了解人大立法工作,让报道更加接地气,让更多的人能读懂,如何让深度和广度完美地结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过深入思考,结论就是要做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新闻,做老百姓愿意看的新闻,做老百姓自己参与的新闻,做老百姓关注的新闻,做能引起老百姓共鸣的新闻。

之所以选择了啃老这样的一个话题,源于一老一小,任何人都逃脱不了这两个阶段。2015年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全面二孩政策定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伴随国家正式放开二孩政策,我开始关注到,很多地方尤其是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在目前国情以及国家福利体系现状下,生二胎跟啃老发生了微妙的联系。高昂的房价、大城市打拼的压力、合适保姆难寻等等,一系列的原因让一部分人的生二胎必须要以啃老为前提。

经过初步的调查,我发现,目前啃老的形式五花八门,有出钱的,有出力的,还有既出钱又出力的。有数据显示,当下有30%的年轻人靠 “啃老”生活,高达65%的家庭存在 “啃老”现象,导致很多老人根本无法过上轻松自在的老年生活。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老人的幸福生活指数无疑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时,网上一则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据媒体报道,部分省采取地方立法形式禁止啃老。

啃老真的可以用法律来禁止么?围绕这个话题,一方面,我采访了有丰富经验的江苏人大等地方立法机关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法制日报作为法制类中央媒体的权威性和专业性,通过答疑释惑,指出 “立法禁止啃老”这一说法并不准确,并对这一说法进行了重新释义。另一方面,在法律禁止并不能根治 “啃老”的前提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这篇稿子的另一个重点。为此,我采访了很多普通民众,除了走进一些社区尽可能多地进行实地采访,还借用微信等新媒体发起了话题讨论和调查问卷。从反馈的情况看,大家对这个话题都很感兴趣。很多人特意在微信上留言,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啃老”的这组报道见报后反响热烈。有的人还把报道转发到亲戚朋友的微信群,全家男女老少就此话题继续展开讨论。有意思的是,稿件见报后的那段时间,就连我去幼儿园接送儿子时,班里很多读过这个报道的接送孩子的老人还特意拉住我,说上几句对这个稿子的想法。

这也让我对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新闻有了判断,它不一定有多高大上,不一定是所谓的国家大事。但它一定是关注度高的。为什么会关注高?是因为与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报道,其新闻价值就高,才会体现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品质。

人大新闻报道的注意要点

回头看这组系列报道,作为一名记者,还是有很多感触的。算起来,我开始做人大领域新闻报道已经三年多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和体会。要说的是,人大领域的新闻报道工作,其实门槛蛮高,与其他的部委机关相比,人大领域的新闻采写需要注意和学习的地方很多。

曾经,刚开始跑人大口的时候,当时的部门领导对我提出的要求是,让我在半年内 “上道”。当时自己心里还觉得半年的时间是不是有些长,但真的跑起来才发现,把人大这个口跑好,不容易。举个例子,人大新闻报道有着很强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其一就表现在人大制度的专业术语多,一些专有机关的名称,一些机构设置,甚至一些职务表述,都跟其他的机关、部委截然不同。如果不注意,就会出现用语不规范等现象,给新闻报道带来瑕疵,影响报道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比如,人大常委会,人大及其常委会,等等,还有常委委员,常委会组成人员,常委会列席人员等,在报道的时候,这些细节都需要进行规范。

还需要交代的一个背景是,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提出,首先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就必须要提高立法质量;要实现良法善治,就必须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立出接地气、真管用的法。也因此,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工作呈现出节奏快,分量重,数量多的新局面,一系列重大人大立法活动紧锣密鼓地开展,这使得我们的报道领域不断深化,也带来新的挑战。

结合自己的采访实践,个人认为,在这种新形势下,作为一名人大新闻报道领域的记者,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人大立法工作涉及面很宽,既有民法、刑法这样的大法、基本法,也有很多小众的法律,尽管基本的法理都是相通的,但各个领域的专业性都很强,如果想成为一名专家型记者,平时就需要注意大量的积累和沉淀,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库。记得自己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电子签名法如何落地的报道,尽管这部法律出台已经10年了,但采访中一位教授说,全国懂这部法律的专家不超过200人。或许这个说法有夸张的成分,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很多小众法律更考验记者的专业素养。如果自己都没有搞明白,又怎么能写出让读者明白的稿子?

其次,在做好专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要注意抓准新闻点,这也极其关键。换言之,要有新闻的敏感性,要知道哪些是值得报道的亮点。要注重时效性,抓住热点和关键的时间节点。

最后,服务性是报道的使用价值之一。对于人大立法工作报道,要加强对重大法律法规的解读性报道,对于重要法律法规,尤其是重大的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做好解读性和解释性报道,解读性报道要力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

(作者系法制日报政文部记者)

观点速递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报道的含义是指新闻报道的各类新闻要素不包含虚假、猜测、虚构、杜撰的成分。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全面的报道,不回避新闻事件当中的任何重要事实,客观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当中的任何重要事实,客观全面地呈现新闻事件原貌,不加入记者的偏见。由于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事关受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舆论导向。虚假新闻不仅严重损害了媒体在公众中的形象,降低了新闻的公信力,侵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受众会因为媒体公信力下降而失去信任,这会影响到新闻服务于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的履行。

——陈亚东,《新闻世界》2017年第4期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新闻报道工作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四 不简单:从议案到提案都成“金点子”
《今年两会不一般》系列报道之三 不容易:从路上到云上都有“黑科技”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不工作,爽飞了?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选工作
央视“说吧”系列报道实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