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视”实现文本的高效细读

2017-04-15潘慧娟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文本教师

潘慧娟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一分校,福建长乐350209)

“三视”实现文本的高效细读

潘慧娟

(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一分校,福建长乐350209)

在日益浮躁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对文本细读能力的薄弱已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课堂的实效性。作者从三个视角阐述了如何实现文本的高效细读:从仰视中模仿学习,从平视中寻求价值,从俯视中审查“问题”,让优秀文本滋润学生心灵,用劣质文本训练学生质疑。

视角;文本细读;教学实效

温立三在《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中指出:“语文教师文本解读能力薄弱的问题,在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中更加凸显,普遍停留在大而空的所谓人文教育层面,课堂教学难以深入到文本的语言文化和文章技法等层面,其结果是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和语文能力受到双重削弱。”[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缺乏应有的思考深度,过多地借鉴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有答案,空洞低效。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入,语文课堂上教师板书被直观的图片、视频、音频所取代。教师也热衷于各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而对于文本的解读等语文教学中实质性的内容却漠不关心,更趋向于对课件的制作和教学程序的优化,对于文本的深层思想意蕴,文本所传承的文化底蕴却少有探究。语文课堂上传统的淡淡书香味减少了。[2]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实现对文本的有效细读,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仰视:用欣赏的眼光捕捉文本的风景

入选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备的佳作,不仅拥有优美适宜的语言,而且字里行间也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情愫。读者读来,在触摸语言质感的同时也深受内在气韵的熏陶,是一种难能的享受。作为教师,面对要教学的文本载体,首先要扭转以教学者身份介入文本的角色错位,还原以普通读者的身份享受文本。教学者眼光的率先介入,容易导致职业心理的条件反射,从而遮蔽了文本中原本蕴含的价值精华,普通读者的身份则完全以一种闲适淡然的心态中完成对文本曼妙风景的捕捉,文本中每一处细节的精华之处像流水一样自然流淌进读者的心灵。

1.触摸语言

文本是由语言文字构成的,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基本单位。语言运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文本内涵的层次,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捕捉更显示出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决定了教师解读文本的水平。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重又回到语言。”[3]可见,文本以语言为基础,文本的细读当以语言为先。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掘内涵,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种耐心,发现语言修辞上的亮点,并且把这种亮点演化为教学中的着眼点。例如《去年的树》这篇文章短小、情节简单、朴实无华、文字平淡,但主题深刻厚重,教师一开始就可以抓住“天天”这个貌不起眼的关键之词为支撑点,引导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通过想象,引导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把书读“厚”,为理解鸟儿与树的深厚友谊奠定基础。

2.把握结构

“事物的本质不在于事物的本身,而在于各种事物之间的构造,然后又在他们之间感觉到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本身构成的。”因而,走进文本内核只有在厘清文本内部之间的各种关系,通透文本结构前后的整体联系才能实现。

一般情况下,对于文本结构可以一根主线为串联,将归附在主线周边的相关事项逐一罗列,排查与主线存在的逻辑价值点,以进一步通盘了解文本的内部关系;也可将文本前后之间进行对比和印证,在对比的差异中明确结构的鲜明,在印证的互证中深化文本的主旨;也可以将分布在文本中的版块做必要的整合与划分,在整合中通盘考量文本的价值意蕴,在划分的细节中突出版块之间的价值性。

3.参透背景

背景是语言意义产生的前提。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文本之前以及过程中相关的历史背景,对于精确解读文本,了解文本产生过程的来龙去脉有着极其有用的辅助作用。即所谓“得作者之心”,这样解读文本才能深刻而丰满。

了解背景可以从文本产生时代的社会情况出发,参透文本背后所涉及的文化意义、社会价值以及心理意蕴;也可以从作者生平简历出发,通过对作者生命价值的揣摩,性格特征的形成,作者经历的遭遇等因素,探微文本形成的作者因素;也可以寻找文本同时代、同类型、同脉络的相关文本,实现对课文文本的相互参照与印证,在互文阅读中提升文本细读的深度与广度。

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教师链接词人辛弃疾的生平资料,拓展词人其他词作中描写“醉里”的诗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念奴娇·用东坡赤壁韵》中的“醉里重揩西望眼,惟有孤鸿明灭”;《西江月·遣兴》中的“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引导学生走进他的人生历程,从而感悟到辛弃疾在壮志难酬中转而沉溺于朴素的乡村生活。

二、平视:用关注的视角寻觅教学的价值

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教师作为普通读者解读文本之后,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重新置换解读角色,将自我演变为教学者重新介入到文本细读中。这次的角色置换,具有更高功利意义,为课堂教学寻觅重要的教学价值转入对文本的再次细读。

1.站在教师的角度衡量

教师由于自身水平较高,对于文本通常能够高屋建瓴,站在统领文本的角度,实现对文本的整体审视。教师在这一遍细读的过程中,始终将角色定位于教学者,从文本的内部开掘出文本自身存在的价值点,并设置相关链接的有效路径,从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有价值的内容。

例如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中,教师从教学“美丽”,欣赏别样的风景之后,将教学重心放置在教学“特别”,欣赏与众不同的魅力中。教师在解读文本中从表面入手,直至文本内层,从观众与养花人两种不同的视角来看相同的花儿,引出了不一样的视角效果。最终让学生与众不同的养花心态中对比两国不同的民族心理,将对于文本的探究推向了一个更深层的思考。这些教学价值点的妙手偶得,便在于教师在细读课文时,已经不再是一位赏析型的普通读者,而是将自我定位在教学执行者的角度,探寻文本中存在的教学价值,从而将文本的主线与涌动的情感高效地呈现在课堂之中。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完全在为课堂服务,为课堂教学内容寻求稳固的结构支撑点。

2.站在学生的角度考量

教师细读文本的另一番角色转换在于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这种转换并非要教师完全将自己定位于学生,一切以学生的生命感怀来实现文本解读。事实上这也不可能。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考量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可能会出现的难以读懂的难点、不可释疑的重点、感兴趣的兴奋点等等,在自我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考量学生吸收的程度。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教师在自我解读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立场,考量到学生对于故事情节以及詹天佑不怕困难的爱国情怀,并非学生理解的难点。问题在于时代背景对于当时政府的决策以及对于国民(包括詹天佑)行为形成的压力是学生无从体会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搜集的资料让学生明确当时社会、政治的背景,对于进一步挖掘文本解读的深度,感受詹天佑敢于承担责任的爱国情怀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俯视:用审视的目光盘查“问题”文本

事实上,在世界价值思潮不断涌现的当下,教材中文本价值取向有很多时候已经不能为现代普遍世界价值所认同。面对全社会人文主义不断浓郁的时代,语文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向教材中的“问题文本”说“不”的勇气与意识,用俯视审查的眼光从质检的角度,对“问题”文本进行纠偏。

1.披露虚假的故事

文本中的故事不少以历史人物与故事为题材,但最近几年随着不少有识之士地努力,从各方考证得出文本中的故事存在不少的“问题”,甚至一篇独立的文本之中就存在比较大的“瑕疵”。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被指故事虚构、情节虚假,这种存在教材中的虚伪之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如果教师有意识、智慧与勇气,正可以利用这种教学契机和学生一起进行此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既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生质疑的底气。

2.抵制低下的删改

教材中不少文本出自于名家名篇,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篇作品进入教材之后都或多或少地被编者进行了修改,而事实上编者的这种修改很大程度上既没有能针对学生的年龄段特有的认知特点,也没有能遵循原作的风采,使一篇原本质量上乘的佳作大打折扣,学生可学习的价值越发减少。例如巴金《鸟的天堂》是一篇不朽的名作,将其收入人教版教材之后,但找来《鸟的天堂》原文进行印证对比,文本经过不少删改。这种对比并非要甄别高下,而是教师理应敢于质疑文本,诘问编者,用自我的判断掌控自己的教学,不唯编者是瞻。

3.揭穿“虚构”的价值

教材中有不少价值偏执的文本,其蕴含的价值已经远不能为当先社会所接受。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中《看电视》这首儿歌中全家人在电视面前相互推让的过程表露出的“伪和谐”。应该将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看成是理性经济人,这种表面客套的推让实则是缺乏必要契约维持的局面,完全不能符合应该择取的人生价值。面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应该运用自我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运用现代文明的价值体系,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在良好的人文体系中健康成长。

文本就如同是一道优美的风景,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景色。教师对于文本的细读,也应该像欣赏风景一样,从仰视中模仿学习,从平视中寻求价值,从俯视中审查质检,让优秀文本滋润学生心灵,用劣质文本训练学生质疑。总之,不管怎样的文本,只要教师合理利用,都会起到其应该的作用。但一个重要前提在于,教师应该具备较为深厚的细读文本的功力。

[1]温立三.语文课程的当代视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4.

[2]欧健.深度语文教学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2:8.

[3]毕俊华.文本细读[EB/OL].[2015-12-11].http: //blog.sina.com.cn/s/blog_9c446c6d0102w3t6.html.

G623.2

A

1673-9884(2017)06-0042-03

2017-01-14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一般课题(项目编号:2015XB4740)

潘慧娟,女,长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第一分校中学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价值文本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