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福州方言辅助语文教学摭谈

2017-04-15张义平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声韵韵母福州

张义平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闽侯350100)

借用福州方言辅助语文教学摭谈

张义平

(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闽侯350100)

方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文化的承载和发扬。但福州方言则呈逐渐萎缩现象,故有拯救福州方言,强调福州方言教学之必要。文章从福州方言的语音、语汇、语法的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具体实际,提出福州方言成为本地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方法之可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且还可以借助语文课堂教学平台教授福州方言,弘扬福州文化,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方言;福州方言;语文教学

一、利用福州方言的语音特点辅助语文教学

古诗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现代汉语不论在语音还是词汇上与古代汉语发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并不能读出所谓的押韵和对仗。就如吕叔湘先生在《语言的演变》中所说:“旧诗都是押韵的,可是许多现在念起来不押韵了。”[1]在古诗中的押韵、平仄对仗这些问题都与语音密切相关,福州方言47个韵母“按传统音韵学的方法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三类。凡以元音收尾的韵母叫阴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叫阳声韵,以塞音收尾的韵母叫入声韵。在语文教学中,利用福州方言这些语音特点辅助古诗文朗读,就能够再现古诗原有的押韵、对仗。例如,在教授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的韵脚是“花、斜、家”,从现代汉语拼音的角度看,这首诗是不押韵的,因为在普通话中只有“花”和“家”的韵母是“a”,“斜”则与二者发音截然不同,它的韵母是“ie”。但是,在福州方言中,它们发音的韵母都是“a”,运用福州方言辅助教学,学生就能够了解现代汉语拼音无法解释的押韵现象。

古诗中的平仄对仗与古声调密切相关的。普通话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福州方言却有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七个声调,且保留古声调入声,而普通话已经把入声分入四声中去。例如“入、出、毒、福、七、十、学……”这些在普通话中发阴平、阳平的字,在古代汉语中则属于入声字。如果进行平仄判断时,不注意诸如此类入声字,就会有不对仗的情况出现。“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贺知章),“此地一为别”(《送友人》李白),“太息燕然未勒铭”(《夜泊水村》陆游)这三句中的“识”“一”“息”都为仄声字,用现代汉语发音来判断它们都是平声字。当学生无法判断某些字是否是入声字时,借用福州方言发音来判断,就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福州方言的语音还可以在教授形声字时派上用场。形声字在造字时,它的读音与它的声旁读音必定相同或相近,“一声可谐万字,万字而必同部,同声必同部”(段玉裁语)。但是形声字中有一些是不能进行声旁类推的情况,例如:(1)工——江、缸;(2)反——版、板、扳;(3)丰——蚌。形声字的读音应与声旁相近或相同,但随着语音的演变,许多形声字与声旁的发音没有任何关联,如上述的例子,“工”的韵母是“ong”,而“江、缸”韵母是“ang”,声旁的发音与形声字的发音完全没有联系,教师在教授这样的形声字时就会让学生产生疑问。依据福州方言的韵母在音韵学中的分类,是将他们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第(1)组声旁“工”的发音和“江,缸”的发音都是以鼻音收尾的韵母,属于福州方言韵母系统中的阳声韵。在分析(2)(3)组的形声字及其声旁读音差异时,也可以借助福州方言这一语音规律予以解决。

二、利用福州方言的词汇特点辅助古文教学

福州方言作为闽方言中的一支,自然带有古汉语特点。教师在教授古文时,经常碰到古代汉语词汇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如果运用福州方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词汇,就会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例如:福州人道谢时不说“谢谢”而是说“起动”,是“感谢,有劳大驾”的意思。这个词语在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中都有记载。“那妇人道:‘归寿衣正要黄道日好,何用……大胆只是明日,起动娘子到寒家则个。’”(《水浒传》第23回),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可以借助福州方言词语,阐释古汉语常用词的本义:[2]

《左传·成公二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食”(吃)。

《孟子·梁惠王上》:“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行”(走)。

《战国策·赵策》:“老妇必唾其面。”——“面”(脸)。

《诗经》:“大任有身”。“有身”在福州方言代表“怀孕”的意思,与此句中的解释相同。

《史记·报任安书》:“关木索,被垂楚受。”“索”在福州方言中是“绳子”是意思,与此句用法相同。

《中山狼传》:“疮痍有瘥”。差,《方言》[3]卷三:“差,愈也。南楚病愈者谓之差”。后写为瘥,今福州方言说病情好转为“有差”。

“汤”,在古代可以指一切热水,“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素问·逆调论》),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是指饭桌上喝的汤,但是在福州方言中仍保留了“汤”的古义。因此,教学中需要学生理解该字古义的,只要这一点就可以让学生心领神会。

“目”(眼睛)、“大人”(对长辈的尊称)、“箬”(叶子)、“鼎”(铁锅)等等这些词都是福州方言中保留了古语成分。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福州方言,教师教授时稍加说明这种情况,就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古文,而不用死记硬背古文词汇意思来理解古文。

三、利用福州方言的发音部位纠正方言影响

福州地区的学生,虽然不像福州本地的老人有着一口福州腔极重的普通话,但由于长期生活在方言的环境中,其发音上仍有一些与方言混淆的部分。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当地的方言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普通话教学,那么学生的接受度就会增加,普通话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汉语方言概要》指出:“‘古无轻唇音’,唐代沙门守温的三十六字母已分离了重唇‘帮旁并明’和轻唇‘非敷奉微’;‘古无舌上音’,而《切韵》已有舌头舌上之分,除‘端透定’之外还有‘知彻澄’。这两种语音变化表现在闽语以外的所有汉语方言中”,“可以说闽语是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4]轻唇读为重唇(f读为p、ph)称为“古无轻唇音”,舌上音均读为舌头音(读为t)称为“古无舌上音”[5],在福州方言读音中仍保留了这种特点,因此,福州方言中没有“f、zh、ch、sh、r”这些声母。

福州地区的学生普通话发音就会有以下的困难:(1)“f”与“h”混淆,例如,“福州”经常被念成“湖州”,“会不会”念成“费不费”;(2)翘舌声母经常发成平舌音,把“zh、ch、sh”发成“z、c、s”的音,读“闪”与“散”、“缠”与“蚕”、“是”与“四”不分;(3)“n”与“l”的发音混淆,“劳动”与“脑动”不分;(4)“an、en、in”与“ang、eng、ing”的发音不准,福州方言区学生念“安”与“肮”、“因为”与“应该”这一类的词都无法发出标准音。福州方言区教师可以针对这样的情况,对症下药,纠正学生的发音部位、发音错误,从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福州方言区的学生分不清“h”与“f”的发音,并不是学生的发音部位不准确引发的,而是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习惯了只有“h”发音的方言,久而久之就将所有的普通话字音发成“h”的音,或者为了纠正方言的影响,反而将“h”发成了“f”的音。要纠正这样的错误就要靠学生和教师,平时特别留意这组声母,每次都发准音,记下容易错误的字,用积累的方法来纠正发音错误。

要纠正“zh、ch、sh、r”与“z、c、s”这些声母的发音,就要教会学生舌尖后音“zh、ch、sh、r”的正确发音部位,再通过熟读舌尖后音的字词来纠正方言发音的习惯。一方面要学会用正确的发音部位来发音,舌尖后音发音的关键点就是“舌尖”与“前硬腭”,找到“前硬腭”有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将舌尖顶住上齿背,然后顺着齿背往上挪,找到一个凸起的有点儿粗糙的部位,那就是“前硬腭”了。学生可以体会一下,在这个部位前与部位之后的地方发音,即可确认舌尖后音的正确方位,通过反复练习来矫正福州地区普通话发音的缺陷。另一方面,在“常用同韵字表所收5060个的常用字中,zh、ch、sh声母字664个,c、s声母字309个。”[6]学生可以侧重记住声母为“z、c、s”的字音,从而分别舌尖前、后音的字。总之,在发舌尖前、后音时就要注意发音部位,读准普通话。

纠正“n”与“l”的发音,用的也是矫正发音部位的方法。福州地区学生在发边音“l”时没有什么困难,但在发鼻音“n”时,就容易把鼻音发成边音,其发音难度在于学生没有学会在口腔打开的同时让气流从鼻腔出来。有个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感受张口呼气与闭口呼气的不同感觉,当张口呼气时只有口腔有气呼出,让学生用舌头抵住上齿龈发“n”的音,就会发现发音很准,而后让学生反复练习用上述的发音方法来发鼻音的相关字词,如“你、内、娘、女……”“奶奶、牛奶、暖暖、南宁……”,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掌握鼻音的发音。

“an、en、in”与“ang、eng、ing”发音不准,也可以用这样渐进式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先不管他们的发音方法在《现代汉语》中是如何诠释的,在实践中,可以体察发“an、en、in”的音时,舌头是前伸的状态;“ang、eng、ing”发音时舌头是后缩的,解决了舌头的位置问题,这组韵母的发音就容易多了。

四、利用福州方言的语法规律写好作文

福州方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法、用词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的。例如,福州方言的动词就有八个“体”,分别是“完成体、持续体、进行体、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短时体”,这些“‘体’的语法形式主要是助词性质的体标记,它们多是由结果补语、趋向补语、方位词、数量词虚化而成的,语义的虚化往往与语音上的弱化、合音相伴而行”[1],就如现代汉语中“受事名词+及物动词+了”的句子,到了福州方言中就变换成了“及物动词+了+受事名词”的格式。现代汉语讲“鸡杀了”,而福州方言就会说成“杀了鸡”。福州方言区学生的作文中常有这样的句子:“蛮去嘛!大家都去了你不去,多扫兴”“你要是有去图书馆要叫我”“他哪里会年轻,今年五十多岁了”……为什么在句子中使用“蛮”“有…”“哪里会…”这样结果的句子频率这么高呢?原因在于福州方言中有自己独特的结构方式,不论是动词、名词、形容词,肯定句、否定句、疑问句都有自己特有的用法。“哥哥高我一个头”“他有在,快进来”“昨天你有没去开会”“一块六一斤,不会贵了”……这些从福州方言中直译而来的句子,在现代汉语不论从语法还是词汇来说都是不规范的。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提醒学生避免把方言句子、用法直译入作文中。

福州方言是祖国语言庞杂方言中的一支,它承载了福州的历史与文化,不论在语音、词汇或语法方面都极具特色,犹如一条开满鲜花的蹊径,若能倘佯其间,不妨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将福州方言与现代汉语教学有机结合,让语文学科教学充满新鲜感与地域感,让福州方言重新焕发生机。

[1]陈泽平.福州方言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12.

[2]童媛华.客家方言与汉语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2002(1).

[3]李如龙.闽方言中的古楚语和古吴语见方言与音韵论集[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1996:121-126.

[4]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北京:改革出版社,1983:283.

[5]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6]胡红.方言区普通话教学浅见[J].职业技术,2010(10).

G4

A

1673-9884(2017)06-0022-03

2016-12-05

张义平,男,闽侯县教师进修学校小学中级教师。

猜你喜欢

声韵韵母福州
声母韵母
当代诗词史稿(十二)——声韵改革成果概览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单韵母扛声调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湘水韵》及其编撰原理要点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普通话声韵配合表的规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