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低碳挑战下的城市建设思考

2017-04-15刘梦雅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刘梦雅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基于低碳挑战下的城市建设思考

刘梦雅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00)

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环境是我们依赖的生命摇篮和精神依托,而由于人类社会发展向自然界的无节制索取,导致如今气候持续变暖以及环境不断恶化,使这些问题成为全球都在密切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十年经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已变得十分严峻,出现了一系列诸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雾霾严重等城市病,使得我们必须去适当减缓脚步,认真思考城市乃至人类未来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建设“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低碳城市成为近几年所提出的城市建设热门方向,低碳的理念也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甚至成为衡量优劣的硬性指标,在这种低碳热潮的背景下,我国对于如何正确的输出这种理念做好城市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在低碳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依旧繁多,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面对重重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并且反思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城市问题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缓解,避免走过多有反初衷的弯路,共同推动低碳城市健康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的。

低碳;城市弊病;问题反思

一、环境问题

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到融合各个领域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例如:长城经年饱受酸雨的侵蚀;大运河的某些河段已变成露天下水道;上海市区有许多地方因多年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导致地面逐渐下沉并凹陷等。如今许多城市由于严重的空气污染已经无法从卫星图片上辨识,对人们的出行和健康构成了威胁。当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举办,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出巨资对环境进行的大力治理,但是如今的北京即使是在清润的季节里,空气污染仍会严重到令外出的人感到呼吸不适甚至咳嗽喉痛。这两年,举国上下大部分地区都曾被重度污染的空气所笼罩,这使得被恶劣空气围绕的百姓开始更加广泛的关注环境问题,雾霾天气成为全国关注的热门话题,环境治理也成为各个领域紧密关注的问题。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空气PM2.5,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采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

根据“库兹涅兹环境曲线”理论,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会开始将环境问题和经济增长同步考量,甚至将环境问题放在比经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许多年来,中国一直强调将经济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但随着气候及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中国也开始将治理和保护环境放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坚决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要结合实际国情,扳正方向,响应国际号召,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低碳城市的国际实践参考

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低碳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如何转型,如何做到低碳发展,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路径。国外的一些先行案例可以给予我国未来发展带来参考和借鉴。目前,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的几种典型模式[1]有:丹麦模式——低碳社区;英国模式——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行动;瑞典模式——可持续行动计划;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美国模式——低碳城市行动计划。下面以丹麦和英国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丹麦

丹麦是全球的气候领跑者和绿色能源的领先者,丹麦政府非常重视国家能源战略的制定,在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制定能源政策引导能源利用方式改变,建立并严格执行明确的节能利用激励机制,并注重能源利用的过程管理和能源战略的实施。在这个国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其总发电量的30%,在过去的25年中,丹麦经济增长了75%,但能源消耗总量却基本维持不变,创造了独特的“丹麦模式”。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低碳社区,低碳社区一般遵守10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以及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丹麦哥本哈根,电力供应大部分依靠零碳模式,大力推行风能和生物质能发电,随处可见通体白色的现代风车,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风力发电厂。具体来说,哥本哈根市政府计划在6个领域来实施这50项政策措施建设低碳城市[2]:能源结构、绿色交通、节能建筑、公众意识、城市建设、城市建设、天气适应。

(二)英国

英国伦敦在1952年曾遭受过巨大的雾霾伤害,由于大量工业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七难以扩散,集聚在城市上空,使得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短短几天内就有4000多人突然离世,超过10万人感染呼吸道疾病。这个共计死亡1万2千多人的毒雾事件成为了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这不禁给正处于雾霾灾害当中的中国提出警示。

1956年英国颁布《清洁空气法案》,强制伦敦市区的工业电厂等全部关闭,只能挪到郊区,城市里设立无烟区,无烟区里禁止使用产生污染的燃料。1974年,英国颁布了《污染控制法》,规定机动车燃料的组成,并且限制了油品中硫的含量。1980年后汽车数量暴增,尾气开始成为主要的污染源,1993年,所有英国出手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污染。2008年,伦敦对大排量汽车进一步增加进城费,并且抬高闹市区的停车费,也严格控制政府用车。当然,应对环境挑战,大量的绿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几十年过去,英国从雾霾的阴影中渐渐走出,重现碧水蓝天,对于低碳环保的城市建设也更加卓越。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城市规划重点在建筑和交通两个领域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提高能效和控制能源需求,促进城市总的碳排放降低,各种措施的制定、实施和评估都以碳排放减少量为标准,同时强调技术、政策和公共治理手段相结合。

三、对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思考

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处于起步的实践阶段,低碳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发展必经之路,由于概念的落实并不十分成熟以及我国的复杂国情,低碳城市的发展过程必定面临许多挑战。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有: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中英“崇明东滩生态城”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项目,气候组织的“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等。[3]保定市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基地”,上海市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

(一)结合国情特色低碳路

中国目前处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人口数量庞大,内部存在诸多复杂问题,选择比较适宜中国国情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非常关键。中国的城镇化速度和规模是史无前例的,所以,我国需要切合实际国情,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的大背景,在借鉴其他范例的同时,对我国自己的低碳城市建设路线进行认真思考。

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注重从法制、规则的角度将低碳城市建设目标、过程等进行详细的规范,并借助于制度规则形成对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各方行动者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从国际范围来看,低碳城市建设相关的立法保障大多分散在能源保障和能源安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侧重将低碳城市建设与应对能源危机相关的立法;二是以英国、日本为代表的侧重将低碳城市建设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立法。所以,中国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要特别以法律和政策的角度出发,从严管理相关产业指标,将明令的规范制约到各个相关领域,这对于治理污染及建设低碳城市是非常必要的。结合当今新常态,城乡一体化等切实背景,根据我国现有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关系,制定有针对性的特色低碳制度,积极实行并予以监督审查。

(二)关于低碳交通的反思

绝大多数的机动车以汽油、柴油作为动力,因此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不仅加大了能源压力,碳排放也越来越多。《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低碳发展路径——问题、策略与案例》的研究报告指出,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的是城市交通。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有很大差异。轨道交通最低,其次是公共交通,再次是私家车,出租车则最高。

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公交优先及轨道交通优先,促进公交内涵式发展,加强步行系统的建设和自行车空间的建设,增加特色步道和小型休憩节点,将慢行系统与城市的公共空间有机结合起来,摒弃大而无实的土地利用,营造精巧宜人的步行街道网络和绿色的行车系统。对于私家车的过多状况,可以强制实施限行以及必要路段收取通路费,适当抬高停车位价格,并且对于燃油量大和排废气量大的汽车进行取替和限制,对环保节能汽车给予推广和鼓励补贴,积极引导居民养成环保的出行习惯,鼓励居民近距离步行,远距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提倡合用或租赁汽车。在建设低碳交通之初,必须在摒弃和发扬中引领低碳理念先行,惩戒制度必不可少。

(三)关于产业转型的思考

发展低碳城市塑造低碳经济模式,就需要积极进行产业的改革,其中主要归结为两大领域,一个是新兴产业,出来帮助我们减低碳排放量或者控制我们的温室气体,是提供给我们城市整个国家和我们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包括新能源汽车、工业节能,包括可再生能源的设备和管理,包括森林碳汇等等。另一个是传统产业,需要我们通过政策或者经济手段,来推动传统产业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产生出新的发展方向,从而实现低碳转型。要分情况具体分析,积极推动这两大类型产业的低碳。

同时,需要考虑加强产业之间的合作与系统性,减少产业之间的周折,比如推动一个产业园区以低碳作为产业的发展路径,我们必须在空间里面配套从生产到研发,到服务、到生活,还有政府的整个管理体系都不可缺少,通过互动大众来推动企业跟消费者产生新的需求或者创新的产业、创新的理论出来,我们才可以有增长的价值。新兴产业和转型产业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不断的改进创新,在实现低碳环保目的同时,也要考虑输出成本,以及它们所能带动的领域和未来发展空间。在不断寻求创新理念的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地亲近具有非常意义,所以,在产业布局当中,应该多增加一些公共交流空间以及绿化生态休闲地,促使创意想法的碰撞,增进人与自然的情感,从心理上,让为低碳事业而工作的每个人都热爱自然,热爱低碳生活。

(四)关于土地利用的思考

土地利用规划是现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基石,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城市价值观,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城市”,考虑土地使用的各个利益相关体和各个方面,我们需要的并不是数字硬性指标好看的城市,而是美好的人居环境与和谐社会共同缔造的理想社会。因此,我们需要优化土地容积率分配结构,倡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基本的数字指标之上,要更多考虑人和环境的关系,使土地高效利用,但并不代表要过度运用或是荒度浪费。积极统筹协调未利用地转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合理确定未利用地开发规模和布局。在土地功能布局方面,要变单一用地功能为混合用地功能,不仅在水平上混合居住、商业、办公、公共设施服务,同时在垂直面上对同一块土地的地上和地下空间进行适当开发和混合使用,打造综合性的集约高效土地空间。

(五)关于民众意愿的思考

环境保护的话题已经在中国屡见不鲜,但是低碳城市和低碳经济这类低碳相关理念在中国还属于比较新颖的概念,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百姓,对于建设低碳的城市,发展低碳的产业都并不是很了解和关注,难以意识到温室气体排放的严重后果,甚至出现一些误解,出现很多反对和不满的声音。所以,对于建设低碳城市,除了必要的政策支持,也需要大众的广泛参与和配合,只有调动起全面的意愿力量,才能更好更快的解决城市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积极在媒体及教育平台进行普及和推广,尤其在教育中,要多增设这类活动和课程,孩子的思维对于一个家庭,一个社会的未来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可以加大企业相关宣传顾问,增设咨询平台,让企业认识到低碳经济是挑战,也是机遇,并且可以给予适当支撑补贴,促进企业积极配合。在政府这部分,要尤其起带头作用,减少开垦浪费和豪华用车,增加节能配置和低碳出行方式。

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建设低碳城市就必须调动起全民的参与意愿,不及时和不准确的理念输出都会导致大众的误解和不情愿不配合,这会大大折损政府的政策有效执行。民众是城市重要组成,也反映其内在的神韵,积极倡导和宣传低碳理念,使居民努力改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低碳生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最有效的。

[1]新玉言.国外城镇化:比较研究与经验启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2]陈柳钦.低碳城市发展的国内外实践[Z].价值中国,2010.

[3]赵海娟.低碳城市化的国际实践[N].中国经济时报,2014-10-20.

刘梦雅(1990-),女,汉族,中国,硕士,沈阳建筑大学,城乡规划。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努力建设统一战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