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2017-04-15王若璠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21期
关键词:进程城镇化文化遗产

王若璠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城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王若璠

(中国艺术研究院 北京 100000)

自2013年起,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一个重大挑战,那就是来自国家顶层设计的新型城镇化。十八大之后,中央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社会各界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讨论持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潮流中何去何从,是不可避免的一个讨论话题。

城镇化(urbanization)也称为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的文化多产生于农村中,我国绝大多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农村、扎根在农村,发展在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逐年加快,严重削减和破坏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家园,改变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

一、城镇化的进程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挑战

城镇化首先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同时对我国许多非物质遗产赖以生存的土壤造成了伤害。其带来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的改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目前专家学者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本真性、整体性、可解读性和可持续性。所谓整体性,就是要保护文化遗产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也包括传承人和生态环境。我国民间许多习俗都与特定的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相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保护其生态环境。城镇化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的改变。这样极大的违背了保护非遗的整体性原则。

2、人才资源的城镇化聚集,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年幼的儿童进城读书,留守家中的多为老年人和没有自理能力的儿童。许多拥有手艺的老艺人,无人问津,手艺无人继承。这样就出现了非遗传承的断层、后继无人现象,许多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随着时间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无声无息。据统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亡速度十分的快速。

二、城镇化离不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在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中,文化能够以无形的意识与观念,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承、沿袭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而城镇化的建设势必会改变旧有的文化状态,但观之也是一个新的文化再造的过程。文化再造不能随意创造,需要一个稳定的坚强的文化基石。这块基石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维护当地民族、群体、地域优秀的人类文化传统、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们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团结协作等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是对城镇化进程下人的一种保护。城镇化进程的发展,使的全国上下许多城市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丧失了文化多样性。

发展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使民众有机会享受和生产自己认同的文化形式,提高文化的鉴赏能力,进而推动整体文化向更高层面发展,最终使得新型建立的城镇传承文化积淀。也可以留住每个人对家乡田园的诗意和乡愁,例如潮汕地区的茶文化、贵州地区的酒文化、山西地区的醋文化和面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新型城市最快捷的确认文化身份、文化认同的方式。同时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以考虑的产业结构之一。

可以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新型城镇化地区的“精神扶荒”。

三、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当地政府要把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重要的议程。当地政府应该把保护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型城镇文化建设的重中之中来抓。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同时完善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法纪的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同时,要在社会中,广泛宣传守住精神家园,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开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名录体系建设,保护传承人,推进当地小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增强当地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感。

2、非遗自身的生产和传承要向工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在城镇化状态下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更要利用城镇化的优势,自谋发展,自求出路。

首先,要充分利用城镇化进程中,大机器、大工厂的优势。一般来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方式都是手工作坊的精工细作,成品“出活”极慢。现在可以充分利用大机器、大工厂来减轻非遗制品的某些环节。比如说山西传统的红瓦盆制作技艺,老艺人可以将传统的“拉皮机”换为电动的“轮毂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作品的失败率。

其次,要充分利用城市中专业理性的商业合作模式。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作坊,产品自生自产,不仅收益极低,而且严重影响了对工艺的创新发展。

要想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焕发新的活力不被淘汰,就要适应“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城市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依赖专业的理性的分工合作。手工艺人即传承人只需做到对产品的传承、开发、创新和生产即可。例如“德云社”,不仅仅是一个说相声的社团,更是一个相声的传媒有限公司。德云社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依赖其精湛的相声技艺,更多的是其抓住了市场潮流,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从制造、宣传、出售、分销、展示、代言和反馈一套专业的分工网络,即“工业化”、“市场化”的文化生产脉络。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向精品产业发展。丝绸、刺绣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象征元素。但是随着化纤布料的大批量生产,大大降低了衣服的成本,我们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的我国传统的刺绣手艺传承面临困境。但是,目前国内的新锐设计师郭培,利用中国元素刺绣,制作高级定制的中国传统嫁衣,掀起了一股中国嫁衣风。这样的一套嫁衣,制作精良,耗时多。虽成本高,但是却极受上流社会的喜爱。越来越多的明星、有钱人穿着中国嫁衣结婚,很好的带动了刺绣业发展的同时,也在传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

3、城镇化建设中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衣食住行中。因此在进行城镇化的进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使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可持续。

4、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班教育。现在教育提倡的都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为了解决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当地可以利用非遗进校园来解决这一问题。九年义务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当地的非遗课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寻找到对非遗技艺即有兴趣又有天赋的学生。这些学生可以被传承人收为专门弟子,对其进行专业训练。这样宣传当地非遗的同时,也解决了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的问题。

[1]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4)》,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11月。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5月。

王若璠(1992.10-),女,汉族,山西大同,硕士研究生在读,本科毕业于山西大同大学,硕士在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猜你喜欢

进程城镇化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国际收支统计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文化遗产保护
城镇化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