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蓝:为给孩子拍电影甘做蜡炬献大爱

2017-04-15沈黎明

新青年 2017年4期
关键词:制片厂江姐儿童

沈黎明

2017年春节前夕,曾在大屏幕上塑造了江姐等众多经典人物形象,为中国电影事业、尤其儿童电影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老艺术家于蓝家中宾客不断,许多电影界同仁特地前来向她祝贺新春佳节,年轻演员们都喊她于奶奶,称是看着她拍的儿童电影长大的,大家望着满头银发、已经96岁高龄的于蓝,纷纷送上真挚的祝福。

17岁投身革命塑造的江姐形象至今令人难忘

于蓝192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1937年7月,年少的于蓝再次目睹家园遭受日寇铁蹄践踏,一腔保家卫国的热血迅速在全身升腾起来。当时,延安是全国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很多有志者纷纷前往,于是她也决心到延安去。

到达延安,于蓝先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又进入“延安女子大学”学习,在校期间她经常参加话剧表演,很快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1940年于蓝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学业,被安排到“鲁艺实验话剧团”,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由于普通话说的好,排练刻苦,于蓝很快在同期进团的年轻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影片《白衣战士》,导演冯白鲁选演员时,看好于蓝的表演,于是选她饰演了片中主角——医疗队长庄毅。这是一部反映我军医疗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英雄事迹的电影,因为亲身经历过解放战争,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于蓝第一次登上银幕就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影片公映后,她的精彩表演立即引起电影界的关注,很多专家、前辈对她这位延安培养出来的年轻女演员大加赞赏,并记住了她。不久刚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要充实演员,于蓝被作为骨干调入,正式与电影结缘。

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于蓝深知自己并非科班出身,要从话剧演员转身做一名好电影演员,唯有刻苦学习。于是她一头扎进书的海洋,如饥似渴的学习起与电影有关的知识,她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记录下每一点学习体会,然后细心揣摩。同时还注重向老演员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他们请教。正是这种边工作,边如饥似渴的学习,使于蓝的表演水平很快有了大幅提高,先后拍摄的《翠岗红旗》、《龙须沟》、《革命家庭》都受到好评,《翠岗红旗》曾获得文化部优秀故事片奖;《革命家庭》则让她一举摘得第二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桂冠。

1961年于蓝因病住院,治疗期间她在《中青年报》上看到了连载的小说《红岩》,一阅读立即被里面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精神所打动,于是看完一段,就讲给同病房病友听,大伙儿一听也深受感动,越听越想听,别的病房的人知道后也跑过去听。看到病友们如此愿听,于蓝想:“小说的阅读范围有限,应该把这些革命先烈的形象搬上银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知道新中国是许许多多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了这个想法后,一出院她便向领导做了汇报,很快得到领导的支持,确定由她与导演共同改编剧本,并出演江姐一角。为了塑造好江姐的形象,于蓝带着刚刚痊愈的身体,多次奔走于重庆、成都、贵州、北戴河等地,进行深入调查,先后采访了《红岩》的作者以及江姐生前的战友,前前后后历时两年多,光笔记就记了30多万字。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责任感和孜孜以求精神,影片制作完成1965年一公映,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年轻人从于蓝饰演的江姐形象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理想勇于献身的大无畏气概。当年周恩来总理看完影片后,对这部电影给予了充分肯定:江姐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形象反映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对大家,特别是年轻人很有教育意义……从此人们记住了于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于蓝饰演的江姐当年震撼了无数人,以至于如今60岁左右的人一提起来依然难以忘怀。

花甲之年受命筹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

文化部党组决定成立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通过制作精良的儿童影片,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以及历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文化部领导在选择厂长人选时,颇费思量,经过反复研究,最终认为于蓝是最佳人员,一来她是老革命,阅历丰富;二来她工作认真,为人正直,在电影界德高望重,于是一致认为由她担此重任最合适。当领导找于蓝征求意见时,于蓝当即爽快答应:“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既然组织信任,我愿意为孩子们开创儿童电影事业!”

一些亲朋好友得到消息后,纷纷劝于蓝,有的委婉地说:“你今年60岁了,身体又不好,忙了大半辈子该离休在家享享清福得了!”有的干脆直截了當地说:“创建一个儿童电影制片厂,谈何容易,什么事都得从头来,费力劳神,你都这把年纪了,何必吃这个苦,操这个心,让年轻人干得了!”于蓝心里清楚,大家都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于是一次次对大家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现在中央提出加强青少年教育,号召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作为一名老党员就应该无条件服从!”于蓝的话虽不多,但句句掷地有声,大家听了无不心生敬意,都不再说什么。

很快,于蓝接受组织任命走马上任,开始了筹建工作,从筹建计划到人员挑选,从寻找办公场地,到安营扎寨紧张的忙碌着,她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尽快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牌子挂出去。为了抢时间,花甲之年的于蓝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很多时候连吃饭都速战速决,一个面包一杯水解决问题,一起工作的同志们看她太辛苦,经常劝她注意休息,几乎每次她都用一句话回答:“为了孩子们,再苦再累,我心甘情愿!”依然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最终仅仅用了两个月多一点时间,于1981年6月1日儿童节那天,正式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专门生产儿童影片的电影制片厂,当时名字叫“北京电影制片厂”,1987年更名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同志亲自为制片厂题写了厂名。

呕心沥血为祖国下一代做奉献

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牌子一挂出去,于蓝立即决定,边进行厂房等硬件建设,边开始拍片,以最短的时间为孩子们制作出他们喜欢的电影。当时儿童电影制片厂在“北影”厂传达室后边新建的几间平房里办公,条件十分简陋,因为房挨房形成了一条狭窄的小胡同,加之拍摄、制作电影的设备很少,人们戏称这里是“穷街”。面对这样状况,很多人说于蓝的想法不切合实际,有的说的更直白:“这简直是异想天开!”于蓝听后不气不恼,语气坚定地说:“孩子们的事情耽误不得,我就是要争分夺秒,把在别人眼中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于蓝说到做到,她在“穷街”里一如既往的拼命工作,很快确定了电影剧本。当年便制作出了以学雷锋为题材的儿童故事片《四个小伙伴》,影片一上映,立即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部影片不仅创造了半年内从电影厂成立到生产完成的奇迹,还以令人称道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制作技艺,在1982年意大利“第12届吉福尼国际儿童和青年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荣誉奖和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可谓旗开得胜。

随后,儿童电影制片厂再接再厉,从1982年开始以一年两部以上的速度推出了《红象》、《马加和凌飞》、《小刺猬奏鸣曲》等电影。在“穷街”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很多电影界人士连连称奇,但这其中的甘苦和付出只有于蓝自己知道。1983年冬,于蓝在“穷街”平房办公时,一天她一开门,办公室门后的弹簧突然断了,瞬间弹回的门狠狠夹住了她的右手,一截手指被夹断。到了医院,医生告诉于蓝:“断指接上要做大手术,术后康复需要20多天”,于蓝觉得时间太长影响工作,便问医生如何处理最快,医生说:“您要是不弹琴,可以不接断指,直接缝上最快!”于蓝一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接指,直接缝合伤口,做完这一切,她下午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凭着这样一股为了孩子舍得一切的劲头,于蓝一干就是20年,直到80岁那年才退下来。她在任期间,不仅完成了儿童电影制片厂的硬件建设、拍摄出了上百部儿童影片,还与世界许多国家的儿童影视机构建立了联系,并从1989年起承办起了“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为繁荣中国儿童电影事业,推动中国儿童电影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厂长位置上退下来后,于蓝依然关心中国儿童电影事业,凡是有与儿童电影有关的活动,只要身体允许,从不落下,她说:“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我愿意为儿童电影竭尽所能,愿意给儿童们抬轿子。”2011年4月10日,由“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与“北京星美传媒集团”等单位联合发起,旨在为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电影艺术教育,组织青少年开展有意义影片观后感等一系列活动的“雏鹰少年儿童电影基地”在北京宣告成立,當主办方邀请她出席成立仪式并担任基地的总顾问时,于蓝毫不犹豫地便答应了。

多年来,于蓝为中国电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1962年她获得中国“22大影星”称号;1995年获“中国电影世纪奖”;2009年获“第10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杰出贡献奖”和“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此外,她还先后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广电部劳动模范”等一系列光荣称号,并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

如今于蓝的生命之火还在为中国电影事业、为儿童电影燃烧着,面对这样一位老人,一位艺术大家,我们除了敬佩,唯有衷心祝愿她健康长寿!

猜你喜欢

制片厂江姐儿童
《中国银幕》制片厂巡礼
江姐的信使 :一生无悔的选择
落寞或重生
留守儿童
“江姐”大战“鼠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