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2017-04-15李明府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品德儿童生活

李明府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71-02

“学会生活”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儿童提出的要求之一。《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课程。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品德课应该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延伸教材内容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品德与生活》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虽然配有很多丰富有趣的故事,富有童趣的图片,但不管怎么样展现给学生的还是些无声无息的材料,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不能把图中的人物和教材中的内容转化成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把教材内容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去,用敏锐的目光发现生活中的人和事,设计成鲜活的情境,供学生学习、探讨,以此完成教科书上相同的主题活动。

如在教《呵护我们的生命》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从课本上的故事、图片感知危险无处不在,它随时威胁着我们的生命,掌握一些防范危险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把课本上知识延伸到生活之中。

当时我们学校在校园建教师周转房,学校领导和建筑方常为学生安全担忧。针对这一情况,我把学生带到建筑工地,一是看工地上“注意危险”的黄色警示牌和安全防护墙上的安全宣传标语;二是听工地上的安全员讲述建筑工地上可能会随时出现的不可预测性的危险;三是观察从高楼上不断坠落下来的危险物。学生回到课堂后,我再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在建筑工地周围玩耍吗?为什么?”“你能指出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危险吗?”“危险事故为什么会发生?根本原因在哪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概括、提炼,让他们在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有一个再认识的过程。

二、在活动中学会生活

《新课标》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学生只有通过一系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具体深切的体验,进而使品德得以内化;如果没有自身的参与,没有活动作依托,体验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良好品德的形成也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思品课应有丰富的灵活性、直观性、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动口交流、角色扮演、多方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促进品德的形成。简而言之我们应构建一种活动化的课程课堂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方式,帮助孩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如教学《上学路上》一课时,我展开情景模拟活动,让儿童扮演不同角色。有的儿童跑到游戏厅玩游戏,有的儿童在零食摊前买吃的,有的儿童在路上追赶……此活动通过讨论再现了儿童上学路上的情景,很快引起他们热烈地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在路上玩耍耽误时间,上课就会迟到;在路上吃不干净的食物会生病;在路上追赶会发生交通事故等。我还指导学生玩交通安全棋,在玩棋过程中,学会识记常见的交通和安全标志,懂得遵守交通规则,增强学生的法规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真理是在实际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品德教学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如我教学《过新年》一课时,组织学生举行元旦游艺会。课前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献计献策,共同完成班级元旦游艺会的各种准备工作。游艺会的组织工作由班干部和我共同策划,以儿童为主,教师指导;游艺会的环境布置由儿童分工负责,游艺会主持人和活动的工作人员,由儿童民主推选;制定游戏规则;游艺活动的各种节目都由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和组织进行。这样儿童的活动自己学着办,有利于他们学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认真实践班级任务,爱护班级荣誉。

又如教《我从哪里来》一课,为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来之不易,懂得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培养儿童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我在课前让儿童对父母进行一次细致地调查,调查自己出生时的情况,找到自己成长过程的照片及其他成长资料。开课采用“击鼓传花”的游戏形式,交流自己带来的资料,在交流中相互学习所获得的生育和成长知识;课中我用一个稍重的书包让儿童抱在肚子前面负重走几圈,这样儿童就能感受到母亲10月怀胎的艰辛了。

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等一系列操作,不仅使学生在“动”中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问題的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舞台,做到了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四、开放活动空间,自主体验生活

教师要尽可能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将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由教室扩展到其他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空间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把社会当课堂,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深入的了解,并在实践中将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

现在的孩子一方面对金钱非常漠然,另一方面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如流水,对挣钱的辛苦缺乏认识 ,对父母的劳动缺乏尊重。针对以上现象,我向班上提出了利用星期六、星期天“卖报纸”的社会实践活动,成立了卖报小组,要求学生随时记录活动情况、心得体会、以便交流。各组经过为期两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家对劳动究竟是什么滋味已经有了丰富的感情认识,一种认识是:社会上还存在行业高低、贵贱之分,卖报人没有“尊严”,我们向过路的叔叔姨推销报纸不知遭受了多少白眼,卖报也是一种职业,卖报人也需要尊重呀!另一种认识是:我们卖报苦呀!许多组员卖一天报纸挣来的钱还不够在外面吃一顿便饭。卖报也累呀!有的同学晚上一回家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学生有了真实的体验后,我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进行理性的思考:“经过这次实践活动,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但劳动也很快乐,因为劳动过程很辛苦,劳动成果很诱人;有的同学说我知道我们这个社会谁也离不开谁,今天我为你服务,明天你为我服务,应该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还有的同学说,社会大课堂很现实,许多下岗职工找工作难,有工作劳动强度大,收入又不高,我们应该勤俭节约。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美好生活要靠劳动创造,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互相依赖、合作生存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不可少,所以我们应尊重他们。大家都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应倍加珍惜。

总之,“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这种观念,既要让教学进走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责任编辑 曾 卉)

猜你喜欢

品德儿童生活
留守儿童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