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防记者走边关北部战区某要塞区炮兵营官兵扎根“竹山岛”戍边纪事

2017-04-15于晓东

国防 2017年2期
关键词:船艇竹山官兵们

本刊特约记者 于晓东 于 杰

国防记者走边关北部战区某要塞区炮兵营官兵扎根“竹山岛”戍边纪事

本刊特约记者 于晓东 于 杰

在波涛汹涌的渤海前哨,有一个面积仅为1.462平方公里的“竹山岛”,无淡水、无航班、无耕地、无居民,却是祖国的海上“东大门”。某要塞区的一个炮兵营就驻守在这里。

“在这里,需要时刻准备‘战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心底的寂寞斗。”上岛前一位要塞区领导对记者如是说。近日,记者乘船来到这片神奇的蓝色“国土”,零距离感受了官兵们在“四无岛”上的“战斗岁月”。

出行——“船艇到了岛,却难靠上岸!”

“风力五级,适合出航。”在山东蓬莱某军港码头,记者踏上补给船。来到船舱,1名年轻的军嫂正怀抱着一个3个月的婴儿,她是岛上炮兵六连指导员陈信虎的妻子。

船艇渐渐远离大陆,海面上逐渐涌起波浪。突然一个大浪袭来,只听到“哐”的一声,这是船艇钢铁外壳的颤抖声,紧接着船艇开始左右大幅度摇晃起来。军嫂一手抱着婴儿,一手紧紧地抓着一处扶手,眼睛微闭,脸色却有些煞白。这是晕船反应的表现。

船艇航行到“竹山岛”海域,码头上已经站满了挥舞手臂的人群。由于“竹山岛”附近海域海况复杂、水流湍急,船艇尝试了3次才靠上码头。船艇上的一名水兵解释说,要是强行登陆,船艇可能会因失去动力而被风浪推进附近的暗礁区。

“还好,这次还算顺利!”陈指导员跳上船,搀扶着妻子慢慢走下船艇。一海之隔,让守岛官兵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和苦涩。已经在岛上服役了15个年头的老兵任虹钢介绍,特别是冬天,海风贴着海面吹,风高浪急,平时只有2小时的航程有时却延至5~6个小时。

有一年新兵下连,虽然正常通行,但因风大浪高,船艇无法靠岸,新兵们整个夜晚都困在船舱里。直到第二天,连队借用渔船分批运送新兵至浅滩区,岛上干部党员再跳到冰冷的海水中,把新战士一个个背上岸。

驻守孤岛,战士们思念亲人,但远方的亲人真要上岛,也常常让他们犯愁。老兵任虹钢结婚8年,远在四川老家的妻子进岛两次,每次都要辗转7~8天……“上岛难”,军嫂们望“岛”止步。

一位战士父母来岛探亲,因风浪大,在码头上焦急地等待了7天,第8天趁风浪小欲进岛时,但“浪打涌推”依然无法靠岸,父母在船上哭,儿子在岸上抹泪。

好不容易进了岛,老两口转了一圈,当看到岛上除了营房设施、武器装备和驻守官兵外,没有手机信号、没有娱乐场所……条件异常艰苦。随即劝儿子调离小岛。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儿子却把他们带到了一片松林旁,那是岛上的“扎根林”,是每个岛上官兵亲手栽种的。“竹山岛”上有个传说,把“扎根树”种上,树在岛上扎下根,人也就在岛上扎下了“根”。后来,老两口没再说什么,默默地走了,那个战士在岛上坚守了8年。

清晨,记者来到这片“扎根林”。当第一缕阳光穿过祖国海上“东大门”洒向郁郁葱葱的松林时,远远望去,如同气势磅礴的兵阵,守护着这座祖国的无名小岛。

“选择了‘四无岛’,你难道不后悔?”记者掩饰不住心底的好奇,不禁询问老兵任虹钢。“习惯了!”老兵望着大海,一脸的坦然。

饮水——“汪洋碧海,我只想取一瓢饮!”

“喝的是经过处理过的‘海水’,咋还是咸的呢?!”2015年5月,老兵康亚萌第一次喝上经淡化的海水后眼角湿润了。

守着汪洋碧海,却不能饮用一瓢!这曾是一茬茬竹山官兵的感慨。自部队进驻“竹山岛”以来,官兵们始终与“水”抗争,船艇送水、水池存水、淡水净化……

岛上流传着一个“海水馒头”的故事。部队刚进岛时,由于连续大风停航,携带的淡水几近枯竭,炊事班就用海水蒸馒头,这样做出的馒头又黑又硬,苦涩得舌头发麻。但官兵每人每顿坚持吃1个馒头,咬紧牙关守卫海岛。

在岛上营区,记者看到了一口“创业井”,教导员董济龙介绍,这是“老海岛”挖遍全岛才寻到的“水井”。井水随大海潮起潮落,味咸苦涩,饮后容易腹泻,但“老海岛”们却视此为“甘露”。

现在,这口井里的水已不再饮用,但每年新兵入伍、毕业学员报到,都要喝一口“苦井水”。“喝下它就是真正的竹山人。”排长张景感慨:“喝苦井水——这是驻岛兵的‘成人礼’。”

军嫂上岛

夜幕下,“四无岛”上的哨兵不再孤单

“竹山岛”没有淡水,却能处处看到“水”的踪迹。走进营区,一个个水库、蓄水池、供水管道和输水设施让人眼花缭乱,有用来存放淡水的坑道,有用来收集雨雪水的蓄水池,用专门用来洗衣的“半海水半淡水”水窖……官兵们按照水的净化程度,把水分为可饮用、洗漱、浇菜、洗衣四个等级,把“淡水”的功能用到了“极致”。

官兵喝下“创业井”的苦咸水

在洗漱间,记者看到有的官兵们正在洗衣服。他们用的是蓄水池收集的雨雪水和苦水井里的咸水。由于水质硬度大,需要加很多的洗衣粉才能起泡沫。记者摸着已经晾干的官兵作训服,衣服质地明显有些发硬。

营长高飞介绍,以前用水紧张,官兵洗澡也用这种水,结果有的出现过敏反应,浑身发痒。取水样化验,水中微生物和有害杂质超标。他们就邀请专家上岛,帮助整修营区的3个蓄水池和消毒池,并利用滤网、石和细沙进行过滤,用漂白粉消毒,解决了洗澡难题。

为保证官兵喝上“健康水”,2011年,他们邀请专家研究确定了引水净化的方案,将蓄水的水库堤坝增高扩容以增加雨水收集量,通过坑道把雨水引入蓄水池,经淡水净水设备处理,供生活饮用。

“如果降雨充足,船艇送水及时,基本能满足需求;如果赶上干旱季节,再加上大风天船艇送水不及时,用水就紧张了。”高营长介绍说,有一年春天,岛上天干气燥,降水不多,蓄水池、水库都已经见底,再加上大风天气,给养船无法及时送水,岛上一下子进入“用水荒”。

这时,岛上刚种下的蔬菜苗也干涸告急,急需补水。在官兵心目中,岛上的“巴掌田”和淡水一样重要。他们就省下仅有的一点淡水,专门用来滴灌菜苗。为了解决吃饭用水,他们就重新启用了“苦水井”,做起了“苦咸水馒头”,吃着苦涩发硬的馒头,官兵们没有一个人叫苦。

岛上“吃水难”,也一直困扰着要塞区党委。2015年初,在得知市场上推出某新型海水淡化设备后,要塞区协调地方政府为这个岛安装了该设备,每天净化淡水5~8吨,基本解决了岛上的用水难题。

“我们再也不用为水发愁了!”在海水净化设备前,官兵们围在一起,兴奋地接出一壶壶饮用水传递饮用。在新建成的饮水设备前,官兵们还自发建起一座“饮水思源”石碑。

用电——“停电2年2个月16天是啥滋味?”

“空调、热水器、电暖器一样不少,咋都不能用?”这是第一次上岛的军嫂袁睿,走进岛上家属临时来队住房时的疑惑。其实,当时,“竹山岛”已经停电长达19个月。

岛上曾经有一条长达20公里的“拥军电缆”,是该岛的电力“大动脉”。由于海底电缆通过海上锚地,经常被抛锚船舶挂断,而“断点”又处于深海风浪区,检测维修难度大,一旦停电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

老兵泪别小岛

停电怎么办?岛上还有一台轰鸣的发电机。不过,由于发电机消耗多,每天供电仅4~5个小时,优先保障作战指挥、炊事作业等。2009年7月的一天傍晚,也是竹山一次断电后的第79个夜晚,战士周亮突发急性阑尾炎。此时的海面风大浪急,无法出岛,岛上唯一的发电机又出故障。军医刘吉林当机立断,取来5支手电筒代替无影灯实施手术,使小周转危为安。

岛上,由于电路老化、用电负荷有限等原因,营区一直没有安装室外照明灯。战士周启佩告诉记者,每当夜幕降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感,渴望与陆上部队一样拥有“长明电”。

近10年来,岛上平均每年有4个月不通电,虽然驻岛部队基础设施不断升级换代:电脑、电视、热水器、暖气锅炉等一大批用电设备也落户“四无”岛,可官兵们最怕的就是“停电”:电视变黑屏,热水变凉水,锅炉不供暖……

2010年,由于海底电缆老化整修,“竹山岛”又经历了一次近半年的断电,那段日子里,发电机的轰鸣声成为营区通电的信号。这年,一位退伍老兵得知岛上需求后,就为“竹山岛”免费安装了21盏太阳能路灯。

那段时间,一盏盏明亮的路灯成为岛上夜晚中的一道风景线。全营官兵走出漆黑的宿舍楼,搬起马扎来到路灯下,有时谈谈心,有时表演小节目,欢笑声、鼓掌声此起彼伏。

营区没有持久稳定的电源,雷达监控站就不能全时开机,影响战备执勤;新鲜蔬菜就无法长久储存,碰上不良天气,接连几天不能出岛采购,一日三餐保障都成问题……彻底解决用电难题,依旧是一茬茬竹山官兵的梦想。

2013年,上级在岛上建成一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天可发电近200度,可由于受养护成本、光照影响等限制,光伏发电依旧不能满足岛上需要。2014年7月2日,岛内再度停电,这次海底电缆被诊断为无法修复,岛上只能依靠太阳能发电和发电机供电。

一次,由于连续的阴雨天气,太阳能发电不足,发电机又出现故障,从岛外购买配件至少需要1周时间。没有电,连生火做饭也成了问题,炊事班只能搬出连队野战炊事装具进行保障。到了晚饭时间,官兵们点燃蜡烛,开始了一次难忘的“烛光晚餐”。

彻底解决岛上“用电难”,需要重新拉一条海底电缆,预算近2000万。2015年,要塞区党委多次与地方政府协调,终于将建设方案列入了国家电网改造规划并迅即施工。

新电缆合闸通电,“竹山岛”结束了2年2个月16天的无外电的记录。新敷设的电缆避开了抛锚海区,增加了电缆埋伏深度,确保了供电质量。“再也不愁停电了!”夜幕降临,看着灯火通明的宿舍楼,正在值班的战士王永普告诉记者:“看到璀璨的灯光,我们建岛守岛的心情无比愉悦!”

(图片摄影:于 杰)

(责任编辑:胡东霞)

猜你喜欢

船艇竹山官兵们
考虑浮绳联结的双无人船艇系统协同控制策略研究
谈吴组缃《菉竹山房》
我把心灵安放在这里
江龙船艇探索清洁能源船艇有哪些亮点?
告别竹山小学
江龙船艇创新能力突出的船艇制造专家
“竹山粉葛”市场遇冷
双语图片
船艇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