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助中的运用

2017-04-14孙迟

当代医学 2017年33期
关键词:互联网络救助医疗机构

孙迟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助中的运用

孙迟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江西 南昌 330006)

从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护中的运用情况,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护中的运用构想,网络的多元化技术在急诊救助中的运用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急诊医疗救助;互联网

急诊医疗救助[1]被认为是多个机构互相协作的、由急诊医务人员主导的一项涉及院前院内急救服务的医疗措施,是急、危、重、伤病员接受有效专科治疗前所采取的医疗救护,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黄金措施”。然而,目前我国急诊医疗救护仍是以120急救系统为中心的医疗运营模式,其中包括:电话报警—接警出诊—现场急救—送往医院—院内急救—诊断治疗[2]。然而,面对复杂的事故现场、危重的伤员、拥堵的道路、繁琐的院际交接,这种以电话为主要形式的医疗运营模式往往会耽误患者宝贵的救援时间。因此,如何做到快速、有效、安全的院前急救,是目前医务人员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1 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护中的运用情况

互联网络可以将有计算机终端的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多系统、多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快速协作,为信息传递及共享提供了良好平台。这种庞大的信息及互动网络,确保了急诊医疗救护的快速、高效、安全的实施。

在发达国家,互联网络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并被政府部门运用于医疗救治及全国性救援工作,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欧洲85%以上的综合性医院都有国家紧急事件指挥系统相对应的医院紧急事件指挥系统。通过其共同的急救网络,合理制定流程,规划急救网络布局,节约急救医疗支援,确保院前急救及各种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3-4]。例如,德国[5]拥有目前世界最密集的院前急救网络,高效率的工作模式是其急救医疗服务的最大特点。通过统一只用欧盟通行的急救呼叫号码“112”及其所建立的整体化急救指挥中心,将政府部门、慈善部门、消防部门、医疗机构统一安排,实现了各部门间高效率的联系和配合,并且有利于参与欧洲和世界的急救网络救护,提高急救医疗服务水平。瑞典[6]的紧急医疗救援体系由SOS Alarm(瑞典政府收购的公司)呼叫中心承担112呼叫管理和应急调度任务,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联动医疗、消防、警察、红十字会等多机构的一种数警合一的运行模式。在台风多发的台湾地区,Cheng-Min Huang等[7]人着手研发了一套基于网络的、服务于政府灾难管理的急诊应急反应系统。这种快速的、双向的、具有广大影响的系统,通过固态载体或个人移动设备,实现了社交网络共享及信息互联,帮助社区居民、专业救护人员及政府公职人员及时分享实时信息,管理救援物资并实现救援调度。而在美国,网络互联技术运用更为普遍。Michael C等[8]对美国马里兰州304名患者(其中城市患者185名,农村患者119名)进行了调查,发现不管城镇还是乡镇居民,均享受到了互联网给急诊医疗带来的便利。

由此可见,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精准的调度安排、快速的信息传递、交叉式的传播平台及统一的规划管理,确保了急诊救护安全有效的实施,这是以电话为主的单一通讯救护模式所不能比拟的。

2 互联网络在急诊医疗救护中的运用构想

目前我国急诊救护模式主要分为6种类型,分别为:独立型的北京模式、院前型的上海模式、行政型的广州模式、依托型的重庆模式、消防相结合的香港模式及联动型的苏州模式。这些模式都具备了现代化通讯网络设备,尽可能大的覆盖通讯范围,并拥有合理布局的医疗救治中心。然而,这6种模式多少存在着急诊救护链脱节、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急救供应不足等问题[9]。因此,构建一个无缝急诊医疗救护是急诊医务人员迫切的需求。根据互联网特性,笔者构思了这样的一种网络体系:这是一种以120创伤急救中心为主,医疗机构及交通安全部门为辅,辐射全市的信息平台、指挥平台、通讯平台、管理平台及医疗网络服务平台,通过在急救创伤中心、救护车辆、医院、交管部门设置计算机网络终端,提供医疗咨询、医疗救治、道路监管、信息采纳、资料共享、资源合理分配等多方位的服务,减少“呼叫反应时间”[10],使急诊医疗救治管理科学化。

2.1 医疗救助互联平台 医疗救助互联平台由120创伤急救中心、救护出诊车辆及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所组成,负责了急诊医疗救护中的主要任务。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完成信息收集、资源共享、医疗调动、接诊出诊、现场急救、院前转运、院内交接等工作。

120创伤急救中心可以作为网络救治中心,负责信息收集、汇总及共享,并负责全方位调动任务。当患者报警后,120迅速做出反应,安排救护车辆出警。在车辆前往现场的同时,120急救创伤中心负责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受伤部位、伤重情况等,并通过构建的网络系统,查阅患者既往医疗就诊信息及住院电子病历,了解患者相关基础疾病及治疗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将相关数据与救护车辆、医疗机构、交通安全部门共享,根据医院床位情况、道路交通情路,指挥救护车辆及相关医护人员,就近安排患者就诊,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优化急救服务体系。

车辆、通讯、医疗并称为院前急救的3大要素[11]。由此可见,救护车辆的配置在急诊医疗救护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救护车辆配备网络终端,在到达现场前接收创伤急救中心共享的初步信息,使出诊医务人员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减少现场救治及病史采集的时间,为快速转运提供基础。在到达现场后,进行救治的同时,完善患者信息收集,并反馈实际伤重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120网络平台,直接与医疗机构的专业医师进行交流,接受现场指导及医疗救治方案,为患者争取有利时间,确保得到专业医疗人员的有效救治。在快速转运的同时,救护车辆还可以与交通安全部门共享道路信息,确保安全、快速转运。

医疗机构为伤员配备了专业的医疗救护人员及设备,但往往因繁琐的院内交接及医院床位满员等情况,使已经接受了院前急救转运的患者要承受不必要的等待或被迫转院。当医疗机构与120创伤急救中心建立网络互联后,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患者的基本信息,并根据患者的既往诊疗情况(多次住院的患者)或伤重情况(首诊患者),安排相关科室医务人员在线指导救援、安排会诊。同时通知急诊与相关科室护理人员提前做好交接班工作,简化流程,使患者入院后可以立即接受专业的医疗救护。

网络平台也同样有助于危重患者进行院际转运。院际转运[12]是转运医学中的一种,承接医院与医院之间的患者转运工作。虽然国外许多学者对院际转运的相关措施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指南[13],但在我国,因地域跨度较大,医疗水平欠发达[14],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15],迫使基层患者面临较大的转运风险。若能在这些医疗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之间构建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共享及信息传递,不仅能将基层患者的信息提供给上级单位,使接收单位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减少不必要的接收手续及工作,同时也可以与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共同制定转运方案,实施安全转运。

2.2 医疗救助辅助平台 医疗救助辅助平台是指一些非医疗机构之间所建立的网络互连平台,通过其各自的职能,在提供网络辅助的情况下,共同参与到医疗救治中来,确保患者安全、有效、快速的转运。

交通安全部门是医疗救助辅助平台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计算机网络终端,参与院前急救。当救护车辆递交路况信息时,交管部门可以通过交通网络监测,制定最为快捷的的道路作为急救应急车道,必要时可行交通管制,保证道路通畅,为紧急救援提供道路保障。马炬明在其所属的解放军117医院建立了“医警联动机制”。确保医疗急救小组和交警使用统一系统,缩短信息转载,促进开展部门间的合作,赢得了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降低了交通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16]。

当遇见“无身份”人员或是群体事件时,民政部门、媒体部门的协同参与可以提高医疗救助效果,以便在最短时间内,确认患者信息,与患者家属或医疗保障机构取得联系,确保医疗救治的妥善进行。

卫生行政部门也可加入到急诊创伤救护的网络中来,通过行政干预能力,确保卫生资源的最佳分配[17]。同时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临时组建应急处理中心。通过网络系统,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现场指导并指挥救援,将全市的急诊网络划分为若干个快速反应圈,以确保急诊医疗救助的顺利实施。

由此可见,互联网络将各部门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统一调度、信息共享、全面协作,使院前急救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相结合[2],真正做到了快速的医疗救治、准确的信息传递和安全的院外转运,实现了“快,准,全”的急诊医疗救助,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

3 基于网络的多元化技术在急诊救助中的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由最初的大型计算机设备逐步演化成小型移动设备甚至是云储存技术,更方便了急诊医务人员进行院前急救处理。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将这些先进的设备运用到急诊医疗救助中来。

M.Poulymenopoulou等[1]人将云储存技术运用到急诊医疗服务中来。这种云储存技术可以在不用大型储存设备的情况下,识别鉴定急诊患者的详细信息,包括个人健康信息、就诊信息、电子医疗记录,并允许在急救医疗机构及医院之间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允许提供医疗及辅助医疗指导,管理并提供急诊及医疗设备的合理使用。这种技术提高了各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精确的医疗调度,快速出诊,安全转运,确保急救患者的生命安全。

金浩宇,陈海军[18]构建了一种基于3G网络的移动监护传输定位系统。这种系统融合了人体生理信息监护技术、嵌入式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GPS技术,解决了院前急救与院外监护的数据共享问题,使院内医生可以及时获取救护车辆上急救患者的生理参数、波形信息,并提供远程专家会诊及救助指导。整个系统具备了全信息、多功能、低功耗、小型化的优点,使得网络技术在院前急救中有良好运用。

李瑛等[19]评估了无线通讯网络系统在急诊医疗体系中的运用价值。其将评估期间970例危重患者分为两组进行救治,传统组是以120电话呼叫为主的急救模式,而新模式组则运用了现代无线通讯网络系统。最后他们发现,通过运用无线网络系统的新模式组,救治患者的时间平均减少了1~5 min,有效地防止了病情的进一步进展,提高了抢救效率,减少了病死率[20]。

综上所述,互联网通过其所构建的网络平台,实现了院前急救及院内救治的无缝连接,简化医疗流程,节约了患者的宝贵时间,使绿色急诊医疗通道变得更为顺畅。在网络辅助下的急诊医疗救护,达到了“立体救护,快速反应”[20]的要求,确保患者能得到有效、安全、快速的救治。

[1] M Poulymenopoulou,F Malamateniou,G Vassilacopoulos.Emergency Healthcare Process Automation Using Mobile Computing and Cloud Services[J].J Med Syst,2012,36(5):3233-3241.

[2] 吕传柱,金世红,黄航.院前急救网络技术的应用——现场救援的实时监控、数据库支持和标准化操作[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5,14(7):612-614.

[3] 陈开红.欧洲急救服务体系考察报告[J].中国医院,2006,10(12):79-81.

[4]Louis,Lareng.TelemedicineinEurope[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02,13(1):1-3.

[5] 钱魏,张传汉.德国院前急救系统[J].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139-1140.

[6] 陈开红.瑞典卫生救援体系的考察报告[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2):177-179.

[7] Cheng-Min Huang,Edward Chan,Adnan A Hyder.Web 2.0 and Internet Social Networking:A New tool for Disaster Management?-Lessons from Taiwan[J]. BMC Medical Informatics and Decision Making,2010,10:57.

[8] Michael C Band,Ryan Klemt,Jennifer Merlis,et,al.Computer access and internet use by urban and suburban emergency department customers[J]. The Journal of Rmergency Medicine,2012,43(1):159-165.

[9] 周华,黄丕强,徐相瑞,等.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822-823.

[10]Nick Breen,Julie Woods,Gerard Bury.A national census of ambulance response times to emergency callsinIreland[J].AccidEmergMed,2000,17(4):392-395.

[11]武秀昆.救护车辆的配置选择和规范化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8):44-45.

[12]Naggappan R.Transit care medicine:acritiacl link[J].Crit Care Med,2004,32(1):305-306.

[13]Warren J,Fromm REm,Orr R,et al.Guidelines for inter- and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Crit Care Med,2004,32(1):256-262.

[14]杨铁城,于东明.危重患者的院际和院内转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9,4(11):906-908.

[15]罗娟,汪泓,崔开昌.上海市医疗资源配置状况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466-472.

[16]马炬明,施建国,王伟国,等、医警联动机制在交通伤急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7):547-548.

[17]张丹,吴明江.医疗服务的经济学特征和行政干预[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10(8):457-459.

[18]金浩宇,陈海军.基于3G网络移动监护信息传输定位系统的设计[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0):5630-5633.

[19]李瑛,郑琦涵,岳茂兴.无线通讯网络系统在急诊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53-54.

[20]岳茂兴.应加强对未来灾难现场抢救的方法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4,16(10):577-578.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ternet i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un Chi
(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Jiangxi,330006,China)

From the Internet use in the emergency medical aid,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in emergency medical aid idea,the diversity of network technology in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rescue were reviewed,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Internet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3.081

猜你喜欢

互联网络救助医疗机构
声 明
声 明
声 明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水下救助抢险
水下救助抢险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