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显型传统文化与隐型传统文化

2017-04-14严荷菱

出版科学 2017年2期

严荷菱

[摘 要]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现代书籍设计师学习借鉴的源泉。传统文化分为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显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表面形态,隐型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内在精神。本文从这两个方面探索传统文化对书籍封面设计的影响,帮助设计师结合现代社会需求设计出更加优秀的作品,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化品位。

[关键词] 现代书籍 封面设计 显型传统文化 隐型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2-0056-04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Yan Heling

(Dept. of Art Designing, Hefe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Abstrac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ve thousand years is to learn from the source to modern book designers, traditional culture divided into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on the surface morphology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influence on inner spirit in the design of book covers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book cover design from two aspects, helping designers to design more excellent works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social demand and improving peoples aesthetic level and cultural taste.

[Key words] Modern books Book cover design Phenotype traditional culture Stealth traditional culture

一个人的容貌姿态可以反映这个人的内在品格,一个建筑的外形结构可以显现这个建筑的功用特点,书籍封面设计也一样,可以在外观上传达书籍的内容。现代书籍设计师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读者经过这座“桥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这座“桥梁”的建成要靠设计师知识的积累、独特的眼光,还有不懈的学习和借鉴。学习和借鉴的途径很多,其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书籍设计,是提高书籍文化品位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设计师可以结合现代社会需求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建筑这座“桥梁”的办法。

中国传统文化分为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前者是看得见的、物质的,后者是看不见的、精神的。对艺术设计的影响表现在从设计材料、工具、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的“显型传统”到设计师的文化心态,精神气质、思维方式特点等方面的“隐型传统”[1]。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任何设计环境和任何一个设计师的内心世界中。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融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作者理念,即创造[2]。这传统的精神如何继承并达到再创造的效果?以下笔者从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两方面探索设计师打磨传统文化这块宝石以创造全新的书籍封面设计的手段和途径。

1 书籍封面设计中的显型传统文化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決定意识。”材料、造型、图片、文字属于物质层面,读者可视、可触,每本书必备,传统文化元素能让读者一目了然。

1.1 材 料

材料是物质基础,是艺术设计的凭借物,材料可以决定设计的形式和风格,材料对书籍设计的最终效果有决定性影响。可供选择的材料除纸张之外,还有木、竹、纺织品等,这些材料本身的质感、肌理和空间感会第一时间吸引读者,让书籍设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之处,设计师要善于根据设计的主题和材料特点选择合适的材料。纸张是最常用的封面设计材料,品种众多、价格低廉,是印刷材料的首选。图1是一种专门为书籍制作的特殊纸张,色彩、肌理、图案给人的感官刺激非常强烈,不明显的花纹既增加了触觉效果,又丰富了版面,使版面避免了“空”的弊病。图2、图3运用传统材料中的木材和布材,设计师捕捉这些材料的本质并贴切地运用于设计中,配以传统纹样,立显书籍的质朴与典雅。

1.2 造 型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现代书籍设计师提出了“书籍形态学”概念。形,为造型;态,即是神态,外型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3]。《水浒传》的封面,古代犯人身上木质的刑具巧妙运用于函套上,点出书的主题。图5是吕敬人设计的《子夜》,用两个抽屉的造型分别装入书的上下两部。图6的小脚形象使读者容易认知。这三例均吸收了传统造型的特点,让读者从造型上对书籍内容产生初步认识。

1.3 图 片

图片直观、明确、视觉冲击力强,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是重要的设计要素。图片在视觉传达上能使版面立体、真实,起到突出和强化书籍主题的作用。图7的水墨荷花点出书籍的主人公是浣纱女西施;图8把水墨和汉字结合在一起,鲜明地表达了书籍的内容,使封面更具象征意义;图9用镂空的剪纸图形使主题形象更加吸引人。这些传统图案呈现的不同特性,不但富有明确的内容叙述性,还能帮助设计师创造出更符合书籍内涵又能突出主题的优美外观。

1.4 文 字

作为封面形象要素,字的“形”特别重要。字的“形”是指字体呈现的外形与结构,不同字“形”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良好的字“形”除了给读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外,还能从字面意义上帮助读者理解书籍内容。每本书的封面都有特定的風格,字形应该与这种风格统一。

书名是封面上最重要的文字,在版面中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师要从字体形态、字号大小、色彩层次、空间关系等方面入手,设计出符合书籍内容的独特版式。千年前的宋体字沿用至今,其功用与审美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图10的四个宋体字意义相近,结构相似,与众不同的组合形式让读者印象深刻;图11对书法体书名进行“正形”与“负形”的处理,使传统的形式有了现代气息;图12用图形组成“苗”字,使文字“动”了起来,瞬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可见,对字形的合理选择和处理,可以体现书籍丰富的文化内涵。

2 书籍封面设计中的隐型传统文化

书籍设计要承载一定的文化,反映一定的思想。思想融入作品中,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让人们感受到,这是艺术设计较高层次的价值所在。用设计大师莫霍利·纳吉的话来说就是,设计是“一种态度和观点”。

2.1 和 谐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哲学。儒家美学强调的“和”,主要是“人和”,庄子美学也强调“和”,但这是“天和”[4]。万物生存都要遵循这一法则,书籍封面设计也应如此,即材料、造型、图片、文字所反映的思想面貌与书籍内容和谐,只有这样才能让书籍设计的功用与审美达到统一,并且能传达一定的设计观点。

玉玺是皇权的象征,汉朝时围绕玉玺的传奇故事难以尽述,被玉玺所“掩盖的真相”也很多,图13选择玉玺图案非常契合书籍主题,同时,汉朝的工艺美术作品以漆器为代表,所以封面也用了汉朝漆器的大红色彩。《金陵十三钗》讲述抗战期间南京的妓女、女学生、神职人员、中国官兵在教堂这方“净土”里的生死挣扎,封面中深紫的图案、绸缎的肌理与银色的装饰风格字体形成对比,压抑的气息扑面而来,十分贴切。选用代表西藏传统文化的纹样,与书籍内容构成完美的整体。

2.2 简 洁

中国文化简约之美的源头是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中国艺术一贯崇尚简约,比如,惜墨如金是水墨画的准则,“筋骨”是书法的根本。在进行书籍封面设计时,同样应该避免芜杂,剥除虚饰,反映本质[5]。

《小红人的故事》是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奖的金奖作品,书籍形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封面上的小红人以剪纸形式传达给读者,让书籍的文化内涵跃然纸上;图17封面图形是古代的如意纹、材料是木头,配以宋体字的书名;图18的书贴是古朴的书名配以传统的排版形式。这些设计简洁明了,内涵丰富。简洁并不是简单,简洁中包含作者和设计者丰富的创作追求,是一种集万种情感于笔端的理念。

2.3 含 蓄

“含蓄”是中国古代极其崇尚的一个审美准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代表着整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艺术发展的基本道路。作品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含蓄。含蓄的秘诀在于,在繁复情境中精选少量最富个性与暗示性元素,把它们融化成一个完整形象,让读者以这少数元素做想象的踏脚石,低回玩索,举一反三。着墨愈少,读者想象的范围越大,意味也就越深永[6]。

书籍设计何尝不是这样?一些小说类、散文类书籍的封面重含蓄、重意境,封面不直接出现主要人物,而是用最富个性与暗示性的图案、字体、色彩、版式来表现书中人物的性别、性格、地位、命运。

2.4 日 常

优秀的创作者对自然界的山水动静、凡世间的人情百态都有独特的敏感,并善于将这种瞬间的感觉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让他人似曾相识,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说:“并不是仅仅只制造出新奇的东西才算是创造,把熟悉的东西当成未知的领域再度开发也同样具有创造性。”[7]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感受,因为熟悉,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图22中书法体“家”、灯笼和人物背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看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图23用“椅子”表达“家”,用“屏风”表达“春”,用“石狮子”表达“秋”,这些日常物件运用得十分贴切。图24选择的是“凤穿牡丹纹”,中国传统习俗中新娘子出嫁时穿戴的凤冠霞披,新房的被子、脸盆等日用品都用这样的纹样,以此来表现婚姻幸福、家庭团圆的景象是最贴切不过了。自古以来,哲学就是从人的理性中独立出来的,它高度发展,曾长期引领所有学科,中间几经变迁,学派林立;但到最后,居然又回到人情,回到日常,这可走了一个巨大的圆[8]。在浮泛的声色之下,其实有着一些基本不变的秩序,遵守着最为质朴的道理,平白到简单的地步,但,最终决定方向的是它们。

3 结 语

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表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殊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形成传统。文化是有生命的,所以就有兴盛衰亡,了解文化有生命周期,就会顺利度过生命周期,重现生机。一种文化要长期存续,必须处于“挑战与响应”的过程中。举例来说,当今中国文化面临各种考验,最主要的是来自现代化的挑战[9]。所以要把传统文化融于现代设计中,才能让传统散发出新意。“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初石涛的名言,以上这些作品结合了时代的潮流,贴近了人们生活,符合时代审美风尚。

包豪斯的创始人格罗佩斯说:“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10]当今的书籍设计师们从显型传统文化和隐型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让自己的作品以崭新的面目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正如诗人艾略特说:“我们所探索的终点,将要到达我们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认识这个地方。”

注 释

[1]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86

[2][日]大智浩,佐口七郎.设计概论[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173

[3]吕敬人.敬人书籍设计[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0:58

[4]李泽厚.李泽厚美学旧作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26

[5][美]艾莉丝·特姆罗.平面设计为什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63

[6]朱光潜.谈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9

[7][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90

[8]李泽厚,刘绪源.“情本体”是一种世界性视角[J].读书,2011(1):55

[9][10]傅佩荣.哲学与人生[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