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课程导师制研究与实践

2017-04-14蒋凌云沙超黄海平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7年4期

蒋凌云 沙超 黄海平

摘 要 分析目前高校本科培養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入课程导师制作为本科导师双选制的有益补充,并以编译原理课程教学为实践,探究课程导师制实施的方案及效果。实践证明,课程导师制对于增加师生交流沟通、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程导师制;编译原理课程;本科导师双选制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022-02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JIANG Lingyun, SHA Chao, HUANG Haiping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graduate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proposed as beneficial supplement to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eaching practice in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has showed the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is contributed to increase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 words tutorial system in course teaching; complier principles course; the two-way selection in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1 引言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1]。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各大高校对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就实施课程导师制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所谓课程导师制,是指以课程为单位,每个授课教师担负起导师职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政治思想教育资源,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师生交流沟通,为本科导师双选制打下良好基础。

2 课程导师制提出的背景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现状表现如下。

1)高生师比。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本专科人数达2625.3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236.93万人,专任教师157.26万人,普通高校生师比是17.73:1(普通高校生师比计算时不含分校点数据,学生总数为折合学生数)[2]。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专职辅导员与学生人数比例一般都在1:200以上。专职辅导员处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各项繁杂事务,分身不暇,不能经常和学生开会交流,极易出现校园恶性事件(特别是学生思想上的)[3]。

2)“教学与育人”分离的双轨制。专职思政人员(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而课程授课教师只负责课程内容讲授,与学生缺少交流,教学效果不理想。

3)大学生心智不成熟。由于中国大学的选拔机制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独立生活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经验,他们离开父母进入大学学习,有着很强的希望被关怀的情感需求,需要教师在情感上给他们更多的呵护,帮助他们逐步完成心智成长。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另一方面,辅导员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一大批知名高校开展了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但通常采取的模式是“将本科生分配到某位导师名下”这一传统的模式。由于导师资源不足,造成每个导师指导学生过多,从而导致导师对学生指导流于形式化[4]。因此,本文提出引入课程导师制作为本科生导师制的有益补充。

3 课程导师制的实践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平台的课程导师制是一个新的制度,要在教学过程中打破“教而不育,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缺乏道德的修养”的弊端,因此需要在实践中探究课程导师的职责:如何在不影响课程教学的情况下,对授课学生的生活、学习、人际关系、心理状态、思想品德等方面给予指导?通过总结编译原理课程导师制的实践,发现在课程教学中注意以下三条,即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1)以课程教学为交流切入平台,采用多种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交流,让师生关系更亲密,获得学生的信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等方式增加和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注意不要高高在上进行说教,而应该将自己的生活与学生交流,让师生之间减少距离感。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现象叫“失态效应(Pratfall Effect)”,

或叫“出丑效应”,即人们更倾向于和聪明但有缺点的人共事,人总想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想成为环境的背景。一个有缺点的教师,才能迎合学生的这种需求,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存在感,才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如当发现有学生上课看手机时,可以讲讲自己大学上课时坐在最后一排与同学聊天的故事,但最后的落脚点在于今天后悔昨天的行为,大学的时光太重要了。通过这个故事的调节,看手机或走神的学生大多能从自己的世界回到课堂上来,并且也能减少师生的距离感。

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与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利用QQ、微信等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工具、答疑和作業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开课之初就建立课程讨论群,将课程资源放到群中,邀请学生加入该群;也可以添加学生为好友,通过查看好友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状态;针对大部分学生不愿主动向教师答疑的情况,将“等待学生来答疑”转变为“指定学生来答疑”;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不仅要指出作业出错处,更要详细地写出出错的原因,对于作业做得好的学生,要不吝墨笔地在作业本上进行书面表扬;对于作业做得不好或抄袭的学生,要在课间时间单独了解情况或指定其在规定的时间进行答疑。

2)改变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由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德育工作,因此必须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方面的改革,在实践中可以采用“兴趣引导法”“发现法”和“类比故事法”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方式。

认知教学主义先驱布鲁纳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促进和调节学习者的良好心理倾向和动机。针对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需求,整理近年来知名企业招聘笔试题中有关编译原理课程的相关问题,将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融入整个编译原理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内容,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用编译原理理论加以分析,使得理论课教学不至于太过枯燥教条,提高了学生对编译原理课程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习过程,为学生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成为一名知识的积极探究者,启发和引导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发展自己“发现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文法二义性的教学中,让学生画出不同文法的不同推导序列所对应的语法树,自己总结二义性;在算符优先分析算法的讲解中,让学生分析一个不正确的句子,从中发现算符优先分析算法的缺点。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类比故事法”,将专业课成功知识的学习和做人做事的道理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方法论的指导性作用。如在介绍自顶向下的语法分析和自底向上的语法分析时,将学生谈恋爱的过程与两种语法分析的方法做了一个类比,告诉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充分利用时间好好学习、广交朋友,在相互帮助、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在充分了解之后再决定谁可能是自己的人生伴侣。

3)创新项目和竞赛的指导。每年国家、企业和学校都会举办发布各种创新项目,举办各种专业竞赛,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及时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学生,并积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参加各种项目和竞赛。

经过这两年的课程导师制的实践,深深体会到课程导师制的有益效果。课程导师制的实施增进了师生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实施课程导师制的班级,学生编译原理课程的测评分数、期末考试成绩、就业率、考研率都远高于未实施课程导师制的班级。

从这两年的课程实践中体会到,课程教师转变成课程导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备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回复学生各种邮件,处理各种学生事务。课程导师制对课程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把本门课程的内容吃透,把本门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认同感和尊敬之情,还需要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

4 总结

课程导师制是正在探索的一项新的制度,现阶段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政策,导师的工作效果评价也不容易通过诸如“发表多少篇SCI或EI论文”那样简单量化,因此需要后续探索完善课程导师制的绩效和评价体系。其激励机制可以考虑与职称评定、业绩津贴挂钩,其评价机制可以考虑学生、辅导员、督导三级综合评价,加强过程管理。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

tent_19492625_3.htm.

[2]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7/06/content_5088866.htm.

[3]郭栋.师生比视觉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8):97-101.

[4]刘济良,王洪席.本科生导师制的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13(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