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丰王卫把自己快递到“千亿俱乐部”

2017-04-14尹洁王艺锭

环球人物 2017年6期
关键词:王卫顺丰

尹洁++王艺锭

在最新的胡润全球富豪榜上,他位列大中华区第三,

超过了李嘉诚等人

1971年生于上海,7岁随家人定居香港。1993年成立顺丰速运公司,现任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2017年2月24日,顺丰控股在深交所上市。

在过去23年中,快递品牌“顺丰”的创始人王卫只接受过一次媒体记者的专访,各种高端会议、论坛上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但在2017年2月24日,他破天荒地在媒体面前讲了6分钟的话,因为在这一天,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借壳上市”了。

通过收购上市公司鼎泰新材,顺丰完成了资产重组,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登陆A股市场,鼎泰新材也更名为“顺丰控股”。按照上市前一天的收盘价计算,顺丰市值突破2000亿元,王卫所持股份市值为1354.82亿元,一跃成为中国快递业首富。在3月7日发布的《2017胡润全球富豪榜》上,王卫以1860亿元的財富位列大中华区第三、全球第二十五位,超过了李嘉诚、马化腾、宗庆后等老牌企业家。

“神秘”的大佬

2月24日,在顺丰控股的重组更名暨上市仪式上,王卫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夹克衫、牛仔裤和运动鞋登台,一口略显生硬的“港普”让他有点拘谨:“今天非常激动,(创业)23年多能走到今天。”在简短感谢了各方之后,王卫话头一转:“我们已经是一家公众公司,我的言行必须符合证监会的所有要求。从今天开始,我的话不能随便说,一些地方不能随便去,以后媒体朋友有什么问题也不要随便问。”接着是对员工的要求:“不要披露公司信息,少说话,多做事。”

实际上,王卫的这种做事风格并不是“从今天开始”的。在外界眼中,他一直是个“神秘”人物,顺丰上市后,这种神秘感更是成倍增加。《环球人物》记者接触的多名顺丰员工口径一致地表示,不谈老板、不谈上市是“公司下的命令”。

多年来,人们看不到顺丰的广告。当很多企业家把自己包装成明星,成为企业乃至行业代言人时,王卫对于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据内部人士透露,曾经有邮政部门的领导“递话”让王卫接受采访,他依旧婉拒。甚至在顺丰的内刊中,也没出现过这位创始人兼掌门人的正面照。唯一的例外是在2011年,王卫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的专访。

在那次采访中,王卫处处透着谨慎:“民营快递行业这两年才刚刚发展起来,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评估,脚踏实地一步步走。基础不稳的话,在上面盖房子很容易变危楼,如果塌方影响更大。一旦发现基础不能支撑,要赶紧调整节奏。”他尤其提到国家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中国民营快递业能走多快、走多远,和政府的决心不无关系”“我们并不是非要政府给多少补贴,一些小问题企业自己也会尽量想办法解决,关键是国家的政策环境要支持民营快递企业发展,这对我们至关重要”。

黄刚是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物流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作为行业顾问,他给顺丰高层做过多次培训。在他的印象中,王卫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这是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民营快递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其实是一个灰色地带,严格地说是不太合法的,那时国家对快递行业并没有放开,所以他养成了低调、闷头干事的风格。”

在黄刚看来,不仅仅是顺丰,还有“三通一达”(申通、中通、圆通、韵达),都是靠低调发展才有了今天。“在中国民营快递业的发展过程中,顺丰的定位类似美国的联邦快递公司。当初,国际几大快递公司都想进入中国,但都受到了政策限制,顺丰和‘三通一达抓住机遇、低调发展,才打下了天下。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行业,低调是弯道超车的一种策略。”

或许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一位知情人士告诉《环球人物》记者,早年顺丰从加盟模式转型为直营模式时,“得罪了一些利益相关方”,生意受到了一些影响。另有爆料称,王卫赚到第一桶金后有过一段张扬的时期,后来“经过一些事,行事逐步变得稳健”。

“挟带人”的自我成长

顺丰的第一桶金,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环境。当时快递这个词还没有出现,但在广东、香港一带,由于商业来往频繁,经常需要把小件货物、样品在两地之间寄送。限于政策,官方邮寄手续多、时间长,商人们纷纷寻找能捎带货品过关的人,称之为“挟带人”,王卫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公开的资料,王卫1971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名俄语翻译,母亲是大学老师。7岁时,他随家人迁居香港,高中毕业后就开始打工、做生意。成立顺丰前,他尝试过很多行业,但都没有成功。

经常在粤港两地之间奔走,当“挟带人”的次数多了,王卫看到其中蕴藏的商机。1993年,他向父亲借了10万元港币,与几个伙伴在广东顺德创建了顺丰速运公司。

初创时期,公司只有6个人,不分谁是老板谁是打工仔。王卫每天背着背包、拉着拉杆箱,奔走于粤港之间,或者骑着摩托车,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后座上堆满包裹。顺丰的业务就是以这样一种不规范的形态起步的。当时的大部分业务是从内地取货,送到香港,除了顺德到香港的陆路口岸,还有番禺到香港和澳门的快船。

由于市场需求旺盛,这桩生意十分抢手。王卫采取“割价抢滩”的策略,收费低于市场均价30%以上,吸引了大量客户。生意做大后,他建立起正规的通关途径,运作模式逐渐系统化,同时政策的开放与完善也给了他机会。到1997年,顺丰已局部垄断了深港之间的快递货运,从顺德到香港的陆路通道上,70%的货由顺丰一家承运。

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德荣看来,顺丰的发展壮大是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崛起互为依托的。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表示:“快递代表了流通方式的变革,快递企业自身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也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改变。在这个背景下,快递行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支撑。”

在商业模式上,顺丰经历过一次重大的转折,即从“加盟”转为“直营”,后者被认为是顺丰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早期的顺丰与加盟商合作,每建一个快递点就注册一个分公司,加盟商按时交钱,分公司则归其所有。这种“野蛮生长”的方式在几年里就占领了珠三角地区的快递市场,但也显得杂乱无章——公司没有总部、没有统一标识,快递员没有统一服装、没有统一交通工具。此外,不少加盟商常常擅自在货运中夹带私货,甚至私揽业务。

1999年,经过权衡的王卫决定转型,改变公司运营模式。他一方面强制要求加盟商将股份卖给他,另一方面提出丰厚的补偿条件。结果遭到加盟商的强烈反对,一些人甚至联合起来加以抵制。对于这段历史,王卫曾经回忆:“承包网点收回直营遇到了很多麻烦。当时一个承包网点就是一个小王国,根治这些问题,压力非常大。”

面对加盟商的反抗,王卫毫不退让,并对一些“钉子户”发出最后通牒:在截止日期前,要么卖出股份,要么滚出顺丰。他的这种强势甚至招来了杀身之祸。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加盟商曾经雇佣香港黑社会人员追杀王卫。虽然未遂,但王卫因此变得深居简出,而且至今保镖不离身。

经过近3年的整顿,顺丰彻底从加盟制转为直营制,成为国内快递业中唯一完全直营化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架构和产权逐渐明晰,王卫也成了真正的“独裁者”。为了强化对公司的掌控和话语权,无论是王卫的父亲、姐姐,还是跟随他创业10多年的下属,都没有分得股份,顺丰成了王卫“一个人的公司”。2002年,顺丰在深圳成立总部,标志着王卫收权完成。

2010年,顺丰销售额达到120亿元,员工8万名,年增長率50%,利润率30%。到2015年7月,顺丰拥有近34万名员工、1.6万台运输车辆、19架自有全货运专机和1.2万多个营业网点。2016年,顺丰营业收入达到574.8亿元,王卫也以185亿美元的财富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四名。

人情味背后的标准化

2010年春节前,“顺丰快递员月收入1.5万元”的新闻在网上引发热议。事后证明,这是个别快递员的收入水平,但“多劳多得”的确是王卫的一贯做法。

据顺丰的高管透露,每个收派员只有700元—1200元的基本工资,其余都是业绩提成。快递员每收一个快件,20元的快递费里有固定比例归自己。“计件工资”保证了一线员工的高收入,但也有了“快递员翻车也要爬起来继续跑”的段子。

因为切身体验过快递员的辛苦,王卫经常在公司的大小会议上强调,顺丰的一线业务员才是“最可爱的人”。即使是从加盟变为直营的“铁血转型”时期,王卫也只夺了加盟商老板的权,却将一线员工留了下来。随后便开始实行“计件工资”制度,使收派员与顺丰之间不再是简单的上下级雇佣关系,而是更接近于合作共赢关系。

2016年4月,顺丰一名快递员因不慎剐蹭一辆私家车而遭车主当街打骂,一向低调的王卫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表态:“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配做顺丰总裁!”据内部人士透露,当晚王卫是靠安眠药睡着的。第二天,他再次发声:“绝不允许这种粗暴的人这样对待顺丰快递员,以及快递行业的人。” 最终,打人者因寻衅滋事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十日的处罚。此外,早年跟随王卫创业的一些老员工,在跟不上时代发展后,王卫也不会扫地出门,而是用高薪养起来。

在人情味的另一面,是严格的标准化制度。早年,每个顺丰基层员工每年都有20分行政分和20分业务分,只要扣满15分,员工就会被解聘。扣分理由包括:收派员填错表最高扣10分;员工染头发、留胡子、留指甲扣4分;员工一个月内迟到满30分钟会被警告,第四次警告就开除,等等。据说这些制度如今稍有松动,扣光分不再被开除,而是和收入挂钩。

王卫说过:“我们要追赶国际快递大企业什么?我想首先不是规模,而应该是服务质量和声誉,追求像它们一样受到消费者认可和社会尊重。”

赵烈江是国内一家电商服饰品牌总裁,与多家快递公司有过合作,他对《环球人物》记者阐述了顺丰在服务方面的独特之处。“相比其他快递公司,顺丰的着装、用语、设备终端标准化更高,品牌形象更好。从我们电商的角度说,这种品牌效应是能给我们的产品加分的。”在他看来,顺丰对每个环节的要求都很严格,特别是在细节上。“比如他们的线上服务平台,包裹一发出就能收到短信或邮件,签收之后会有提醒,每个环节查询都非常便捷。这让用户产生信任感,觉得物有所值。”

在提升服务品质方面,王卫是敢于下大赌注的人。2003年非典期间,快递业务量猛增,航空公司的生意则非常萧条。借航空运价大跌之际,王卫与扬子江快运签下合同,成为国内第一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使用全货运专机的民营快递公司。这是顺丰发展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转折点。

通过租飞机,顺丰实现了全天候、全年无节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干线上,快递员头天下午6点取件,第二天一早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高效意味着服务品质的升级,2003年后,顺丰每年的货运量增速都在50%左右,因此形成的规模优势又抵消了包机增加的成本,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速度方面的优势。正是从那一年开始,顺丰完成全国 200多个网点的布局,进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目标是“中国的联邦快递”

几年前,王卫曾经说过“顺丰也缺钱,但不会为了钱而上市”的话。因此,在顺丰控股上市后,一种质疑的声音就是“王卫为何食言”。

“这可以说是企业家的一个‘真实的谎言,说不上市的时候是真心的,但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战略的调整,资本化上市对顺丰而言有着重要的战略价值。”黄刚说。在他看来,顺丰选择了与时俱进。

2015年,“三通一达”纷纷传出上市计划,并在2016年落实:中通完成赴美IPO,圆通、韵达、申通也都借壳上市。甚至“第二梯队”也不示弱,采取各种方式向资本市场挺进。

“像京东和阿里巴巴这些电商巨头,目前都在物流领域全面发力。加上同行快递企业的资本化,顺丰再不借资本发力,会错失发展机遇。另外,上市也是企业管理层‘换血的方式。在物流行业的起步阶段,团队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管理较粗放,现在老一代管理者已经很难跟上潮流,会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顺丰上市可以让老一代通过股权收益方式退出,实现新老更替。对于顺丰来说,上市是企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战略。”黄刚说。

其实想给顺丰投钱的机构一直追着王卫跑。当顺丰的销售额还是13亿元时,风投和私募就已经趋之若鹜。一位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透露说,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很多美国投资商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够撮合注资顺丰的交易,一旦成交,“将支付1000万美元的佣金”。

而王卫也并没有那么保守。早在2013年,他就接受过4家机构80亿元的投资,那是顺丰历史上首次股权融资。但相比于企业的发展速度,这点钱显然不够用。

在上市仪式上,王卫坦言,顺丰上市的最大目的是“能融更多资金”,以此提高服务水平,服务更多客户,“我的初心不变,对事业的执着不变。请大家见证我今天说的话未来是不是能兑现”。

黄刚认为,顺丰未来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不是“三通一达”,而是阿里旗下的菜鸟物流和京东。“菜鸟和京东拥有订单的支配和调度权,顺丰要抓住全产业链的供应链综合服务,才能赢得核心市场。单靠快递业务线可能势单力薄,未来的顺丰应该和各大品牌企业进行深度的供应链合作才行。”

不过,王卫曾经说过,顺丰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中国的联邦快递”。成立于1971年的联邦快递拥有超过 643架飞机,近10万辆货车,业务遍及211个国家,2015年的营业额为474.53亿美元,是顺丰的6倍多。据媒体披露,联邦快递早年曾希望以四五十亿元的价格收购顺丰,但被王卫拒绝了。而现在,王卫的当务之急是缩小与这家国际巨头的差距。

有公司高层透露,顺丰上市后将延续中高端路线,重点发力航空货运,买飞机、建机场双管齐下。同时,冷链运输和国际扩张也是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些信息透露出顺丰计划转型为综合物流服务商、追赶联邦快递的战略意图。或许正如王卫在那次唯一的采访中说过的:“希望大家能对我们多一点耐心。”

猜你喜欢

王卫顺丰
参观
顺丰处境尴尬
王卫:快递行业的龙头
顺丰:王卫的梦想
“顺丰”快递的成功之道
王卫自爆顺丰与腾讯差距
顺丰王卫:穷小子变亿万总裁,连马云都佩服他
顺丰王卫:成功并非来自偶然
王卫:隐秘的物流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