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总目录

2017-04-13

关键词:研究

哲学·政治

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约翰·B.汤普森现代文化理论评析………………杨生平、薛颖(第1期)

肖恩·塞耶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阐释及其启示……………………………………………高玄(第3期)

中西诚信知行观与诚信知行冲突和解探究………………………………………………………向征(第5期)

中国传统诚信的相对性与绝对性………杜凡(第5期)

道统论的突破与《宋元学案》的思想史构建——兼论“宋初三先生”思想史地位的确立……………连凡(第6期)

熊十力量论说研议………………………黄敏(第6期)

美学·美育

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修养美学资源…刘毅青(第4期)

美育活动作为心性功夫及时间意识的缘起、内涵及呈现——论吕凤子的美育思想…………刘彦顺(第4期)

汉画像:中国传统“生命”艺术的诞生地…………………………………………………………曾繁仁(第6期)

汉代地理图像与中国山水画之诞生…刘成纪(第6期)

经济·法律

正义与法律……………………………熊继宁(第1期)

环境犯罪选择性追诉及其抗辩——兼谈刑事诉讼程序性审查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赵旭光(第1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村民自治组织?…杨一介(第1期)

平台相关市场界定方法再造…………张晨颖(第2期)

社区矫正官执法身份的实然与应然…但未丽(第2期)

监察委员会的设置与检察权的重构……陈冬(第2期)

行为人前科劣迹规范适用的法教义学分析………………………………………………………杜宣(第2期)

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下庭审质证的完善…………………………………………………胡萌(第2期)

科技型创新企业融资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物联网金融的视角…………………………武治印 江瀚(第3期)

论话语的合作性转向及其治理价值的凸显……………………………………………………谢新水(第3期)

中国反垄断执法中立性辨析……………谭袁(第3期)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法制转轨——从“管理法”走向“治理法”…………………………………………徐凤(第3期)

论中国原始型创新的流程及治理机制…………………………………………………方竹兰 于畅(第4期)

社会资本视阈下邻避冲突治理路径研究………………………………………………………张广文(第4期)

基本义务的双重性与司法审查………郑贤君(第4期)

整体政府视角下的京津冀区域执法协同机制研究……………………………………………周悦丽(第4期)

诉讼众筹:海外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郭潇宁(第4期)

论农业经营主体制度的构建——以《民法总则》为视角…………………………………………肖鹏(第5期)

国家监察委员会职权的立法配置与逻辑思考……………………………………………………李森(第5期)

中国经济法“干预论”之批判…………刘文华(第6期)

柏拉图《法律篇》的良法思想研究……………………………………………………曹义孙、娄曲亢(第6期)

宪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体制”条款的规范意义………………………………张真理 韩忠亮(第6期)

基于内生视角的股权激励实施效果检验——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新证据………………屈恩义、朱方明(第6期)

历史·社会

北魏均田制实施考论…………………张金龙(第1期)

汉代御史中丞的职能、设立时间、原因新探……………………………………………………翟金明(第1期)

清末官报发行问题管窥——以《北洋官报》为中心的考察……………………………………杨莲霞(第1期)

牧场与契丹人的政治……………………杨军(第2期)

唐宋国家礼仪的习学与演练研究——以朝仪与亲郊的习仪为例……………………………………吴羽(第2期)

晚明西方传教士学术传教的策略与实践——以高一志为中心的考察………………………………王申(第2期)

甘肃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方文化交流——以三角形锯齿纹为例…………………………………员雅丽(第2期)

评“新清史”的概念、论点与视角——以《满洲之路》为例………………………………………沈培建(第2期)

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验证及修正:以典型职业群体为例……………………………石长慧 王卓妮(第2期)

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发展环境及其优化策略——基于SWOT-PEST组合模型的分析………龙玉其(第2期)

美日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研究的演进(上)………………………………崔丕 崔修竹(第3期)

肯尼迪政府与《法德条约》的签订……姚百慧(第3期)

拉普拉塔独立运动期间英国的“调解政策”刍议………………………………………………卢玲玲(第3期)

高校可通过网站、讲座、招聘会、假期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信息和渠道。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素养专题培训,以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才兼文武:宋初能吏何亮考论…………邱志诚(第3期)

美日学术界关于冷战时期琉球群岛问题研究的演进(下)………………………………崔丕 崔修竹(第4期)

美国对东南亚华人宣传机构研究(1949-1964)…………………………………………………翟韬(第4期)

抗战时期日本在华北的文化侵略——以北京近代科学图书馆为例…………………………………石嘉(第4期)

从合作到冲突:李士珍与戴笠关系的演变…………………………………………………………詹林(第4期)

宋代的资本与社会……………………李华瑞(第5期)

宋徽宗即位日记事发覆………………顾宏义(第5期)

宋代内河船夫群体的构成与生计——以漕运为主的考察………………………………………黄纯艳(第5期)

中古早期中国南方地区普通僧人的生计………………………………………………………鲁西奇(第5期)

中古时期五台山信仰的传播路径考——以中古时期的五台山“巡礼”和“化现故事”为中心……武绍卫(第5期)

古代希腊重装步兵的兴起及其政治意义………………………………………………………晏绍祥(第6期)

从《教会改革建议书》透视16世纪天主教会的双重危机…………………………………………付亮(第6期)

唐代行卷的仪礼与过程研究…………………………………………………………金滢坤、任占鹏(第6期)

竹简秦汉律中的“以爵减、免、赎”非儒家“议爵”…………………………………………………宋磊(第6期)

文学·语言

抗战街头剧演剧形态与文化特质剖析——对1938年成都《儿童世界》街头公演的再解读………丁芳芳(第1期)

汉语同义词的形成和发展……………洪成玉(第1期)

鲁迅早期翻译活动与其新体白话文经验的生成——以《月界旅行》为中心……………………宋声泉(第1期)

论《野草》中的“笑”……………朱崇科 陈沁(第1期)

鲁迅的文学翻译思想及其翻译策略的价值与启示……………………………………………王家平(第1期)

独特的“早晨”——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再解读………………………………………………卢燕娟(第2期)

学派研究平议……………………………周群(第2期)

当前文学研究中的“纯文学”问题………张均(第2期)

文学批评中作家“创作谈”的合法性问题………………………………………………………张光芒(第2期)

反思文艺学研究中的两种不良倾向…王洪岳(第2期)

人文学术价值标准的重建——以文学研究为中心……………………………………………贺仲明(第2期)

汉译拜伦之困境: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苏格兰性…………………………………………………宋达(第3期)

“诗教”制度论……………………夏静 李轶婷(第3期)

甲骨文中的假设连词“若”……………黄天树(第3期)

情态副词的功能地位…………张云秋 林秀琴(第3期)

汉语儿童叙事话语中零形回指的发展…………………………………………………………邹立志(第3期)

文学史研究的价值取向——从《阿拉伯古代文学史》说起………………………………………卢铁澎(第4期)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著述动机发微……李斌(第4期)

新文学革命:一个悖论性开端……………胡峰(第4期)

“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回望五四文学……………………………………………王凤仙(第4期)

论胡适文学革命理论中的美国因素…吕周聚(第4期)

韦勒克“文学史理想”之再思考…………刘欣(第5期)

历史、记忆与见证的类型…………………………………………………阿莱达·阿斯曼著 陈国战译(第5期)

不在场的记忆——遗忘的出场学视域分析………………………………………………………王蜜(第5期)

恢复和建立视野开阔的大通俗文学观——对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苗怀明(第5期)

出土文献与上古文学史的生态还原…高新华(第5期)

文学史中《红楼梦》阐释的再评估……王世海(第6期)

何以“陌生化”:“现代俄罗斯”的再启蒙……………………………………………………………杨磊(第6期)

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俄国形式主义价值重估…………………………………………………杨建刚(第6期)

从形式批评到文化批判——20世纪“反讽”研究的演进轨迹………………………………………王奸(第6期)

形而上学的否定性和存在与语言之间的断裂——阿甘本论语音…………………………………胡新宇(第6期)

语言转向与对文学的再认知…………汪正龙(第6期)

教育·心理

教师作为学习者:教师学习研究的进展与趋势…………………………………………………桑国元(第1期)

论保罗·弗莱雷的教师观…………………吕娜(第1期)

教育目的:基于“过程——结果”关系的思考………………………………………………………刘雄(第1期)

自我调节干预对大学生求职行为的影响………………………………………………汪玲 张洪家(第1期)

高校网络舆论事件对大学生群体性情绪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闫东利 毕日生(第1期)

高等学校行政争议非诉解决机制研究…………………………………………………………姚金菊(第2期)

从“管理法”走向“平衡法”:中国公立高校学生管理规则系统的演进逻辑…………………………姚荣(第2期)

选择/无选法:探究人类认知策略表现的新范式……………………………………司继伟 艾继如(第2期)

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群体的正念教育——正念作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探索………刘兴华 金建水(第2期)

语文核心素养:“表达力”和“思想力”——基于PISA最新分析报告…………………………………潘涌(第3期)

从“科教分立”到“科教融合”:大学功能的结构、变迁与实现…………………………………周详 杨斯喻(第3期)

家庭抗逆力研究:整合思潮评析…………冯跃(第3期)

离婚家庭青少年的危机与契机:抗逆力视角的探讨——以美国“新起点”项目为例……………田国秀(第3期)

逆境下青少年使用社会服务的模式及对抗逆力和社会适应的作用………………………………向小平(第3期)

普通高中教育财政的充足性与公平性研究…………………………………………唐一鹏 薛海平(第4期)

育人导向的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李孔珍 贺千红(第4期)

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认知一致性的调查研究…………………………………………张景斌 郝婕(第4期)

数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概念构建及测评………………………………………………左浩德 裴昌根(第4期)

“微信”场域中的舆论生态及其治理…陈联俊(第5期)

分类管理视域下的民办教育政策元设计………………………………………………………李清刚(第5期)

海峡两岸家庭教育政策法规的比较研究………………………………………………骆风 翁福元(第5期)

“五互”型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胡卓玮等(第5期)

新世纪以来的教科书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文献和高频词的分析………………张文 陈文新(第6期)

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学术逻辑与治理模型——以活动理论和治理理论为视角……………………王天晓(第6期)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审视教师培训………………………………岳欣云 董宏建 冯海珍(第6期)

文化·传媒

国际文化线路理念演进及中国的实践…………………………………………………戴湘毅 姚辉(第1期)

故宫博物院国际影响力分析及应对措施………………………………………章宏伟 周乾 徐婉玲(第1期)

“苏联式”建筑与“新北京”的城市形塑——以1950年代的苏联展览馆为例………………………李扬(第2期)

《四库全书总目》:官学体系、特征及其缺失……………………………………………………何宗美(第3期)

论《四库全书》的文化与遗产价值……陈晓华(第3期)

京津冀铁路遗产廊道构建研究………………………………………………………王长松 马千里(第3期)

营造绿色语境:环境治理默契养成中的媒介策略研究…………………………………姚劲松 陈刚(第4期)

何为文化软实力?………………许德金 焦 晶(第5期)

《地理新书》的编纂及其文本演变与流传…………………………………………………………潘晟(第5期)

晚清传统地方官书局的出版文化理念…江凌(第5期)

猜你喜欢

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于辽朝“一国两制”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基于声、光、磁、触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关于反倾销会计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层脱落的攻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