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恋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路径研究

2017-04-13肖玉波

山西农经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工对象儿童

□李 丹 肖玉波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42)

依恋理论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发展路径研究

□李 丹1肖玉波2

(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42)

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导致的众多家庭不能健康的成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另一方面导致了千千万万的儿童留守在农村,教与养的缺失造成了这一群体的畸形成长,本文基于依恋理论视角,从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困境进行了路径分析,从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上做出对困境解决的研究,致力于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困难,引起留守儿童父母的重视,使农村留守儿童能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留守儿童;依恋理论;路径;启发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是社会热切关注的事情,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全国政协委员张静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建议》,建议提出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服务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群体生存发展的基本权益,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相当于每5个孩子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因此,这些孩子在学习上、思想上、行为上、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本文阐述一下社会工作在基于依恋理论视角下如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提出路径分析。

1 依恋理论

英国儿童精神病学家John Bowly最早提出了“依恋”这个术语,并且提出了依恋理论的基础框架,为以后的依恋研究奠定了基础。Bowly提出,当个体遇到危险、恐惧或者压力时,就会寻求依恋人物的亲近和保护,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行为,减少探索以及与陌生人的交往,而当个体感到安全时,他们会进行探索,与陌生人进行社会交往。那么依恋理论又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1 安全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多数都比较喜欢和亲密的伴侣在一起生活,他们通常是把依恋对象作为一个自己认为安全的基地,无论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会认为这个依恋对象是安全的,是可以依靠的,那么他们就会很大胆的去做其他事情,就好像无论怎样都有一个靠山一样。农村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通常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生活,所以就把长辈人视为自己的安全基地,就会出现当接触外界事物时,他们通常先躲在依恋对象的身后,他们认为除非依恋对象告诉他们是安全的之后,才会放下戒备心理去接触。或者是与依恋对象分离的时候会表现出哭闹或者沮丧,等依恋对象返回时,就会立马表现的很积极,这种通常表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把自己的父母作为依恋对象,父母外出务工的时候,留守儿童总是心情低落,做什么事都没有安全感,当父母过节回家时,就表现出非常欢悦。

1.2 抗拒型依恋

抗拒型依恋主要是指儿童对分离的抗拒比较强烈,他们希望与依恋对象保持长期的接近,但是当依恋对象主动接近的时候,他们又表现出抗拒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行为,比如在和依恋对象分开的时候,儿童会表现的很忧伤,在重聚的时候又很难安静下来,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只有在春节的时候能见到自己的父母,短短的几天假期导致他们不能稳定自己的情绪,虽然会向父母寻求接触,但是心情又很难平静下来,他们想被依恋对象关注,同时又抵制依恋对象关注,容易出现矛盾心理。也有些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不与外界接触,早已产生抵触心理,面对长期未见的父母,就会产生紧张感,对父母的接触行为产生抵触心理和行为,父母回来不但不迎接,反而躲起来不见,造成了父母情感崩溃。

1.3 回避型依恋

回避型依恋主要是指这一类的儿童基本上不会在分离时表现出抗拒,但是会有对依恋对象的忽视行为。他们会从内心抑制自己的情感,当依恋对象靠近时,他们会表现出不在乎的样子,不去寻求依恋对象的保护,同时依恋对象也会忽视儿童的行为和情感表达。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回家时就会忽视父母的存在,又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性,父母也不注重感情的沟通和交流,不注重跟亲子之间的互动,就容易忽视对亲子感情的观察,导致他们对亲子的情感信号表现出冷漠、麻木或者是拒绝。留守儿童也不会主动的去找父母寻求帮助,这很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形成孤僻的性格。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

2.1 生活方面

他们缺少与父母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照顾,无论是在营养状况还是身体健康方面与其他正常的孩子相比,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长辈在看护和安全方面明显比父母的照顾要差很多,比如长辈看护不能够按时的给孩子接受各种预防性疫苗等,长辈只是日常的温饱照理,在孩子身心方面教育严重缺失。

2.2 教育方面

很多孩子的成绩普遍不好,甚至出现厌学、弃学的现象,在农村,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农田,因为父母出去打工,家务劳动和农活都要由留守儿童和长辈看护人承担,一方面是不能保证留守儿童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看护人督促能力达不到,对其学习不能提供更多的帮助,导致学习上跟不上进度,留守儿童产生厌烦心理,从而成绩下降或者弃学等现象。

2.3 道德行为方面

我们都说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没有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留守儿童就会出现错误的行为没有人指正,从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所以留守儿童在同龄年中要比正常的儿童更容易出现违法违纪现象。

2.4 心理方面

他们缺失父母最至亲的心理关怀,大多数孩子没有倾诉的对象,有困难了也不知道要去寻求谁帮助,长辈的传统思想就是让孩子不出门待在家里,所以留守儿童基本上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其实,这些孩子都非常希望和自己的父母在一起,但是又犹豫分开的时间太长,他们就与父母产生了陌生感,再加上内心的封闭,情感上的冷漠,行为上的孤僻等造成了性格上的缺陷和障碍。

3 基于依恋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困境的路径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父母双方外出打工,主要由祖父母或者其他人抚养,就会出现孤独感、自卑感、焦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因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的影响,家中兄弟姐妹较多的原因,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养育质量比较低,也影响孩子选择依恋对象,导致依恋质量不好。尤其重要的是,父母去离家乡很远的城市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安全依恋逐渐转变成不安全依恋,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与非留守儿童相差甚远。

3.1 社工介入留守儿童

社工介入时,要正确的运用依恋理论,懂得如何让留守儿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通过依恋使儿童获得更大的发展。首先,社工应认识到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孩子们是十分需要他人的情感来补偿,那么社工就要找到与留守儿童长期接触的亲人,主动让依恋对象与留守儿童之间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对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要分清楚这个儿童的依恋类型,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有心理问题,也不是所有的农村留守儿童都具有不安全型依恋,社工要通过对这些留守儿童的观察,判断出这些孩子的依恋类型。其实对于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们,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都是积极的,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们当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时,他们是能够对新环境进行独立的认知和探索,并能很快的适应新环境和新的照看人,所以对于这些具有安全型依恋的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更需要的是社工为他们创造出更富有挑战和探索的环境,而不是跟不安全型依恋留守儿童们一样的过多的关注。

3.2 社工介入家庭

社会工作者也可以运用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技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进行介入。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人际互动中,孩子会不知不觉中学习父母的一些行为,父母又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在不完整的原生家庭里生活,没有最好的老师陪伴成长,孩子就会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心理上也会有缺失,所以需要社会工作者介入家庭进行治疗,通过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交流,鼓励他们利用国家的政策回家乡创业就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能有更多的相处机会,给孩子更多的父爱与母爱,完善自己的原生家庭,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3 社工介入学校

学校方面主要是社工介入乡村教师。相对于祖父母的日常照顾,农村留守儿童们接触到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就是乡村教师们,所以要发挥好乡村教师这个桥梁作用,引导留守儿童们长期健康发展。对于那些抗拒型依恋留守儿童和回避型依恋留守儿童,乡村教师们首先就是要主动的与他们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给孩子们更多的温暖和关怀,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为抗拒型依恋留守儿童和回避型依恋留守儿童对自我的认知都是消极的,所以乡村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眼神交流或者是课下的互动活动等形式,给留守儿童更多的鼓励和肯定,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对他们进行批评,要考虑到留守儿童内心的敏感性,建立与留儿童之间的信任,让他们可以把学校当做是安全基地,了解他们内心的需求,给予协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学校学习并不是留守儿童的人生全部,但是儿童依恋却影响着一生的发展,所以要充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依恋发展。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12(3):13-17.

1004-7026(2017)05-0125-02

C916;D669.5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5.082

李 丹(1991-),女,河南鹤壁人,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工作。

肖玉波(1975-),男,山东长岛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化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和社会

福利,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社工对象儿童
青春社工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基于熵的快速扫描法的FNEA初始对象的生成方法
社工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区间对象族的可镇定性分析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