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13□孙

山西农经 2017年16期
关键词:沿海地区金融区域

□孙 玲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孙 玲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学术界普遍认同我国金融存在东中西部明显不均衡发展的局面,本文通过跨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将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金融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作为影响区域金融差异发展的外部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以期对区域金融差异深入研究进行制度设计做好铺垫。

区域金融差异;外部影响因素

根据区域非均衡理论,一国(或地区)在发展初期往往不具备全面增长的资本或其他资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区域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在于一些先决条件好的地区优先获得发展契机,由于集聚效应的存在,资源从落后地区流向收益高的发达区域,在因果累积循环作用下,区域差异逐渐扩大,金融发展的区域间差异形成原理也基本遵循这一理论。在漫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国金融出现区域差异是必然的,这种差异的产生既受内部因素影响也受外部因素影响。金融系统的内部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金融资源的地区间差异,包括劳动力、金融资金的差异以及市场的内生机制,笔者对这些因素不展开赘述。本文将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些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因素、地理因素、政策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受教育程度,概括为外部影响因素。由于外部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并不规范,很多实证研究的借鉴意义不大,本文将首次对五大因素导致区域金融差异进行系统梳理。

1 历史文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区域的历史人文发展迥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在历史上,水资源丰厚的地区都极易成为经济繁荣和文明繁盛的地区,在农业文明的时代影响巨大;广大的西北内陆地区,是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源头,是封建时代前期的基本经济区。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集地,受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局限,生活资料多是自己生产,而非依靠市场交换;同时生产力不发达,与外界联系少,经济金融发展落后。以回族为例,伊斯兰教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价值,货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价值,正当的储蓄是为了应付不时之需,储蓄行为无法创造价值,所以不应该给储蓄者提供利息;投机行为是一种“赌博”,其违背了勤劳致富的原则,破坏整个民族体系的公平与公正,又衍生出未知风险,因此回族人民基本不从事现代金融中的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活动。藏族地区牧民信仰藏传佛教,不信今生只信来世,在保证生活所需的消费后,将所有财富精力都用于宗教活动,宗教思想限制了科技文明的传播与推广,服务业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藏族地区普遍缺乏竞争环境与创新环境,金融资源无法在区域内有效流通和配置,现代金融缺乏成长的土壤。

宋代之后,中国的政治中心东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从此得到了大范围的开发,经济发展水平逐渐赶超内陆地区。我国中部平原地区慢慢形成了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为基石的中原文化。,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重道德、讲仁义,以和为贵、以义制利。而道教的经济伦理观也极度强调经济金融活动参与者必须要遵守高尚的道德标准,不主张储蓄转化为投资,不推崇财富积累,不倡导竞争的观念,不利于现代经济金融发展。久而久之,中原地区普遍形成了小富即安,重伦理讲道德,投资保守,依赖传统农业发展经济的思想,因此现代金融发展较稳健。

东部沿海地区在古代是蛮夷流放之地,远离政治文化中心,因为海运发达,对外联系便利,欧洲资本主义文明最早在东部沿海地区得以传播,因而东部沿海地区商业氛围浓厚,市场意识和开放观念强,有开办实业和经商的优良传统。以南宋时期浙东永嘉(现温州)地区形成的永嘉学派为例,该学派注重实用和创新,讲究功利,强调务实,这一思想主张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利为本,无利可求 的“义举”极不明智。“事功”思想体现了有偿借贷的内涵,有偿借贷的信用关系正是民间借贷的基石,温州人在借贷行为中的“功利思想”,是民间金融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整个浙江人的“市场化”思维模式是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集中体现,极其富有超前的商业思维,因此浙江人获得“东方犹太”的美名。东部沿海地区普遍受功利思想影响,商业发展繁荣,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深厚的商业文化积淀,共同的价值理念形成了巨大而广泛的商业网络,是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形成优势的重要因素。

2 地理因素

地理位置是引发经济差距的初始性因素。我国西部地区深处内陆,与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为邻,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我国西部地区幅员辽阔,有丰富的矿产、森林、草地等自然资源。东部沿海地区除了山东、河北等极少数省份外,其余地区普遍能源与矿产资源缺乏,特别是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西部地区资源丰厚,种类多样,中国的大多数自然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但是,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却比资源稀缺的地区金融发展缓慢,这与我国西部海拔高而气温低、气温变化大、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差有密切关系,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阻碍了金融资源的流入和使用,资源的使用效率低,回报也低。

东部气候湿润,水域宽广,更适于人类生存。东部沿海区域与日本、东盟六国、南亚诸国为邻,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隔海相望,位于太平洋西岸中心位置,在地理位置上拥有对外贸易、对外交流的绝对优势,海路发达,信息通畅。全球分布各地华侨中,有5 000多万来自东南沿海地区,这些侨胞回国投资,发展现代金融,极大推动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

从交通运输成本来看,资本的积累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东部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建设速度快,城际省际间交通运输成本低。西部地区受气候自然因素影响,交通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运输成本高。近几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与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确实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对现代金融发展的全方位渗透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客观地理位置的阻滞,克服空间距离上的障碍。

3 政策因素

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大力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提出以“效率优先”,建设沿海为主的非均衡梯度推进区域现代化发展战略。它使资源配置效率得到很大提高,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新兴工业的发展,提高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并对全国经济增长从而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了贡献。非均衡战略实施了近30年还没有出现东部对西部的“扩散效应”。

1990-2004年间,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主要是中央政府主导的计划模式,商业银行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东中西部按各自金融基础条件发展,金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区域间和区域内的金融资源流动性,大量金融资源从中西部流向东部,形成东部的金融集聚,中西部则由于金融资源外流而陷入低水平的均齐发展状态,在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金融资源流动性有所下降,金融扩散也较缓慢。而同期西部地区资本外流现象有所好转,地方政府通过从地方金融机构吸纳储蓄并向国有企业倾斜配置,吸纳了一部分“回流”的金融资源,但规模有限,没有形成金融集聚。

另一方面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也导致区域金融差异。财税政策是政府达到资源配置的制度基础,政府用自己的方式对区域经济结构进行设计。我国财税投资渠道较为狭窄,资源不够丰富,不规范的结算补助分配和专项拨款使用监管,不确定性很大,地方政府无权根据该地经济发展的事情调整税收政策,自分权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明显下降,严重缺乏独立性和地方积极性,不能及时调整和纠正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制度性缺陷。面对入不敷出的困难局面,地方政府不得不借助于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补助。但目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经常的情况是,真正需要支援的西部地区不能得到中央资助,而那些东部沿海地区反而能得到大量的转移支付。

4 金融制度因素

从金融市场制度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市场发展较成熟,我国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金融交易所和产权交易所大多坐落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西部地区的金融资源则相对落后。从金融组织制度来看,非国有金融机构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在吸纳资金、资金高效运作方面表现良好,而西部地区则以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为主,受制度限制,不太能灵活地开展业务。国有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时存在所有制歧视,所以,区域金融制度的差异也是诱发银行业差异的一个因素。

在信贷分配制度上,我国银行业对信贷资源配置时存在所有制歧视,更多地偏好国有大中型银行。商业制银行大多看好东部沿海地区金融较发达市场,加上央行在信贷分配政策上对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差异,商业银行更倾向将央行新增的贷款规模和调剂指标大量地分配给东部沿海地区,在增加了贷款规模地区差异化得同时,刺激了投资消费地区差异化,增加了资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刺激了区域间金融差异。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金融指标宽裕,可以将大量闲置资金投资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获得较大收益。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资金紧张,项目贫乏,即便有合适的项目,但可操作空间狭小,技术人员实际操作经验不足,往往导致项目失败,无法获得相应的利润。这些因素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区域之间的金融发展差异越来越大。

5 受教育程度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变为经济优势,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就是东部地区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而人力资源的绝对优势重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技术基础较好,信息丰富且传递迅速。中西部地区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再加上人口密度小、城市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渠道少等因素,使得中西部地区几乎陷入了一种封闭状态。

教育普及程度的低值化使得科研机构和人才难以在西部地区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吸引高科技人才,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低素质状况严峻与高素质人才资源缺乏的情况并存,同时教育资源还难以与东部沿海相比。国家给予东部沿海开发区在人事、户籍、薪资等体制上比较多的自主决定权,是打破我国体制僵化的领先者,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积极度,这些体制上的改革举措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特区与各种类型开发区的持续升温过程中,东部地区引领构建了发达程度较高的人才市场。发达的东部地区将对西部内陆人才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孔雀东南飞”将会成为一种长期性的社会现象,进一步加剧西部地区经济金融发展与高素质人才供求失衡的矛盾。

另外,受教育程度高的地区人们更加关注理财和投资,为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家庭教育中就很注重金融观念的培养,人们的金融意识根深蒂固。受教育程度低的地区人们很少接触到相关金融业务,无法接受对投资,风险规避等熏陶,在面对潜在资产收益和金融风险时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导致人们的金融活动集体出现偏差。这也是教育程度影响区域金融差异的一个非常突出的方面。

结束语

由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有其独特的区域性特征,区域间金融发展存在差异性是必然的,中西部地区若不顾自身文化、地理、政策、制度、教育等实际情况,一味照搬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模式,盲目地扩张金融规模,则可能造成大量的重复建设,导致金融扭曲发展,最终造成结构性失衡,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危及整体金融运行的秩序。各地区政府和金融部门应正视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地区自身资源和国家政策,选择差异化的发展定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增长模式,引导区域间互补合作,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和稳步增长。

[1]曾昭法,王颖.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7(11).

[2]吴志远.区域金融研究须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J].金融与经济,2016(8):79-83.

[3]陈沙丽.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化分析[J].经济论坛,2017(6).

[4]周治富.温州金融改革:制度金融视角下的案例研究[J].南方金融,2015(4).

[5]徐云松.族群、民族与金融发展:一个基于多元视角的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5(1):51-57.

1004-7026(2017)16-0001-03

F832;F224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16.001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区域金融差异的外部因素研究(编号:2013SJB79001)。

孙玲(1984.10-),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金融,财会教育。

猜你喜欢

沿海地区金融区域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分区域
上海市沿江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特征及危险性评价
威海沿海地区雾的气候特征及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P2P金融解读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