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晓光:让肿瘤治疗更人性化

2017-04-13晓超

大众健康 2017年3期
关键词:微创肿瘤手术

晓超

他开展了肿瘤的“建设性治疗”,让患者正常组织不受“牵连”,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生理功能;另辟蹊径,实现了肿瘤“原位灭活”,减少了恶性肿瘤复发;通过精准靶向治疗,延长了患者有品质的生命……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通过微创介入治疗的方法,潜心耕耘,造福肿瘤患者。

30多年来,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正以其独特的原理、技术和优势在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晓光介绍说,肿瘤介入治疗能够在清除肿瘤的同时,把保护患者机体功能作为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更遵循个体化、人性化、理性化的治疗原则。

痛定思痛 潜心钻研“第四种武器”

1972年,李晓光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身为老中医的爷爷在张家口和北京两地往返行医,小有名气。“文革”开始后,爷爷只得回家务农,空有一身好医术无法施展。更让人遗憾的是,李晓光4岁时,爷爷因患脑血管病去世。因为家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李晓光父辈一代的兄弟姐妹并未能把老一辈的医术继承下来。这也成了当时全家人的一件憾事。

时光流转到上世纪90年代,李晓光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时一直是全校第一。作为家中长孙,一家人都希望他能够继承爷爷的衣钵。高考时,学校打算保送他去清华大学,但为了完成大家的心愿,李晓光放弃了这个机会,报考了七年制的原卫生部直属中国医科大学。当时中国医大在河北只有两个招生名额,李晓光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读完第六年的时候,原卫生部下发文件,选拔七年制的优秀医科学生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继续攻读八年制,直接授予博士学位。李晓光又成为了其中之一。

喜欢在临床一线工作的李晓光在实习轮转中对放射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十几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那时,CT已经被普及,从单排CT发展成多层螺旋CT,这是影像学技术的巨大飞跃。同时,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也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各种成像方式如超声、CT、磁共振和核医学的进展很快,又出现了功能成像、分子影像、多模态融合成像等新的技术。我认为这些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对于临床来说,都能有非常大的帮助。”李晓光惊喜地发现,過去看不见、诊断不清的情况,通过CT、磁共振等影像技术就能找到病灶的根源,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样的医学进步让李晓光感到震撼。加之他偏爱理工科,所以选择了放射科。

大学期间,李晓光的母亲和姑姑先后因肺癌去世。这让他始终无法释怀。“那时针对肺癌的治疗还没有目前这样先进的医学技术。虽然母亲和姑姑的肿瘤都不算大,但因为母亲有肺气肿,不能进行手术治疗,延误了病情。而姑姑虽然做了手术,却很快出现了转移。”痛失亲人的经历让李晓光更加认识到微创介入治疗的重要性,也笃定了要将肿瘤介入治疗作为毕生努力研究的方向。

曾益新院长在执掌北京医院前曾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长,对恶性肿瘤发病机理和生物治疗早有研究。为了将北京医院的肿瘤微创治疗做大做强,曾益新精选李晓光加盟组建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并鼓励他能够在北京医院这块沃土上,创建肿瘤微创治疗的学科亮点和学科重镇。

手术、化疗、放疗是传统治疗肿瘤的三把“板斧”,介入治疗的出现,可称得上是为战胜恶性肿瘤增添的“第四种武器”。李晓光认为,虽然手术切除肿瘤是比较好的方式,但开腹、开胸等手术会造成较大的创伤也是不争的事实。“对于因为年龄或身体原因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来说,介入治疗的优越性就体现出来了。”回想到母亲的经历,他更相信微创介入治疗具有独特的作用。“尤其像一些高龄的肺肿瘤患者,八九十岁的老人,如果做开胸手术就必须全麻,但患者的心肺功能一般承受不了。再比如像我母亲那样,因为疾病原因无法进行手术的患者,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取介入治疗。对于介入治疗来说,根本理念是‘不切。通过CT扫描发现病灶,然后用一根微波针或射频电极针直接经皮穿刺到肿瘤中,与仪器连接后,通过微波或射频电流的作用在局部产生60度~100度的高温,将肿瘤烧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原位灭活。从消灭肿瘤的角度来说,可以达到和手术切除近似的效果,而对患者正常组织的损伤很小,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

创新治疗模式 最大程度保护患者

采访这天,李晓光就要给一名患者进行子宫肌瘤的经动脉栓塞治疗。女孩儿年纪轻轻,却已经做过两次子宫肌瘤手术,如今再一次复发。“众所周知,子宫对于女性尤其是未婚未育的女性来说,伤害越小越好。而手术操作,即便再谨慎,也还是会对子宫造成伤害。更何况像她这样,要反复进行手术。”李晓光说:“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子宫动脉栓塞对该患者来说应该是最适宜的治疗方式。此方法同样是通过阻断子宫肌瘤的供血而使其萎缩。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肌瘤生长、缓解肌瘤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更能对子宫起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作用,使广大女性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保持完整。”

近年来,原有的以破坏性治疗为主导的肿瘤治疗模式逐渐向“建设性治疗”模式转变,以微创与生物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正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发展方向。

李晓光说:“我们的肿瘤微创中心的理念,就是践行肿瘤建设性的治疗模式。”目前对于肿瘤的治疗,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仍是主要的治疗模式。不可否认,这三大治疗手段对于肿瘤发挥了重要的治疗作用,但是各自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手术切除创伤较大,真正能够切除的早期肿瘤不多。而化疗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放疗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治疗方式对人体正常组织的伤害常常是巨大的和不可避免的,尽管它们也在朝着“精准微创”的方向在努力。李晓光介绍说,比如造价昂贵的射波刀、质子刀的运用,其目的是在加大肿瘤组织放疗剂量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影响。但即便如此,从其原理来说,依然是要穿过人体正常组织,达到病灶进行治疗,射线所通过的路径势必会造成人体正常组织的损伤。

1998年自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毕业后,李晓光选择了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师从国内著名影像和介入学家金征宇教授,开始从事放射介入治疗工作。在近20年来的临床工作和研究中,他总结出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肿瘤介入治疗相比传统手术切除肿瘤更有优势。“目前,医学界对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方兴未艾,并且在某些肿瘤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效果。对肿瘤进行原位灭活之后,肿瘤会坏死,并且会释放出肿瘤抗原。这种抗原可以激发出人体的免疫反应。但切除之后,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他强调说,“肿瘤的原位灭活不仅消灭了肿瘤,而且在提高了人体自身免疫力之后,能够更好地减少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李晓光举例说,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可以从肝动脉的血管途径和经皮直接穿刺肿瘤两种途径进行治疗。从腹股沟进行股动脉经皮穿刺,在X线透视的引导下,将很细的导管或微导管直接插到肿瘤的供血动脉上做栓塞治疗。达到既阻断肿瘤的血供,又将化疗药物打入了肿瘤内部,使肿瘤能够最终因缺乏营养而坏死。这种方法技术上非常成熟,疗效肯定,已经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经皮穿刺肿瘤做消融治疗,已经超越外科手术切除,成为早期小肝癌的标准治疗方法。

提高生活质量 是对患者最好的承诺

2006年,在第三方资格认证通过的情况下,李晓光前往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主攻介入放射学,并获得了密歇根州的行医执照。但李晓光在密歇根只待了一年便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中国。他说:“在别人的国家,不管发展前景如何美好,都像是个无根的游子,只能获得那些虚空的名誉。而除了祖国,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能够带给中国人最大的机遇和价值。”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李晓光每年都要进行上千例的介入手术,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特别是在肺癌、肝癌、胆管癌和妇科肿瘤的微创介入治疗方面颇有造诣,许多患者都慕名找到他。刚调到北京医院不久,就有一位60岁左右的肺癌患者,自北京协和医院追随他来到北京医院求治。患者2016年4月份做完肺癌的切除手术后,9月份就出现了右侧肩胛骨的转移。肿瘤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增大到13厘米,肩胛骨被严重侵蚀。李曉光见到这位曾经是体育老师的患者时,他已经被剧烈的疼痛折磨得无法坐卧,4个月没有躺在床上睡过觉。肿瘤过大且侵入过深,无法进行手术切除,而传统的放疗化疗在短期内也无法解除患者的痛苦,只有尝试选择介入治疗。李晓光用了三根微波针,在局部麻醉下对患者进行了CT引导下的肿瘤微波消融治疗,共消融了18个位点,用时2小时15分钟,“精雕细刻”般将肿瘤组织进行最大程度的灭活。治疗当晚,患者就能卧床睡觉了。这一觉,患者睡了6个小时。第二天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李晓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在消融治疗的同时,李晓光对患者进行了肿瘤穿刺活检,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患者的肿瘤组织存在EGFR的突变,他及时给患者使用了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目前患者的肿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基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李晓光,肿瘤介入治疗的优势有很多,但目前了解的人却不多。但他相信,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大众信息渠道的增多,会有更多的人明晰肿瘤介入治疗的意义。“随着现代放射介入技术的发展,微创介入治疗使一些难治不治之症有了新的治疗方法,使一些操作复杂、危险性大、合并症多、效果差的传统诊疗措施变得简捷、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痛苦小、恢复快。”对于肿瘤微创治疗医师来说,“要求在最大限度杀灭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的生理功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李晓光看来,这三个“最大限度”是进行肿瘤微创介入治疗的根本要求。“提高生活质量,维护患者尊严,延长有品质的生命是我们对患者最好的承诺。”

猜你喜欢

微创肿瘤手术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手术衣为什么是绿色的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