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导游口译中的语言文化特点及转换策略

2017-04-12刘卓群赵爽

现代交际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刘卓群 赵爽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导游口译员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外国游客对当地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的感受。本文总结了导游口译中语言及文化特点,进而提出口译过程中语言及文化的转换策略。导游口译员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促进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导游口译 语言文化 转换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也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并在政府鼓励政策指导下蓬勃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走出国门来实现对异国文化最直观的了解,而旅游也随之变成了最便捷的文化体验形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在旅游过程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必然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语言及文化差异。导游口译员作为语言文化传递的使者,则需要直面这类语言文化障碍,并在讲解的过程中去减少甚至消除这些障碍,以达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一名合格的旅游口译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在工作中时刻具备跨文化意识.以便真正实现导游口译过程中语言及文化的双重转换。

一、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及文化特点

按照工作方式劃分。我们一般将口译分为即席翻译和同声传译。导游口译中的翻译大部分属于即席翻译。多数情况下,正式带团之前会有搜集资料、准备讲稿的时间,以便使其讲解更生动易懂。无论途中导游(on-the-way interpreter)或是景点导游(on-the-spot interpreter),在为游客进行讲解服务时。其交际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1.语言的准确性

语言的准确性是口译活动最基本的要求。在导游口译中对于数字、年份、人名、地名等翻译,更要注重其准确性。虽然导游口译是在旅游娱乐过程中进行的较为轻松的交流翻译方式。气氛上没有会场口译紧张。用词上没有谈判口译精确,但导游作为文化的传递者,肩负着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互相了解、融合的使命,在口译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名合格的导游口译员,不仅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还能够在保证准确性的前提下流利地用英文表达自己的解说内容。这就要求英语导游口译员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巩固英语的基础能力。只有培养了过硬的语言能力,保证专业词汇量的丰富储备,才能在导游口译过程中用准确的语言向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

2.风格的灵活性

导游口译发生的场所灵活多变。继而使导游口译的译员需要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氛围选择恰当的交流风格。比如机场车站的迎来送往、乘坐旅游巴士途中的互动、纪念碑及墓地的讲解等等,都应根据讲解场合、内容的不同而转换风格。一般来说,旅游的目的是以休闲娱乐为主,译员的主体风格应趋近于生活化、亲近化,必要时恰当的幽默也会给整个游览过程增色不少,使得游客与导游可以和谐、愉快地相处。导游口译员能否在短时间内被游客所接纳及信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的交流风格。由此可见,导游的交流风格在辅助导游口译过程中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在正常交流中译员也要注意自己的音量和语调,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兼顾礼貌原则,以免引起外国游客的不适。

3.文化的差异性

导游口译中的文化差异可细分为客观差异及主观差异两个方面。客观差异指两种语言在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一般会导致导游口译员在工作中将汉语的用词直接同英语的译文对接。使得译文在词汇及语法上显得生硬、牵强、难以理解。这就导致了语言转换过程难度的增大。例如“月亮上的玉兔”如果翻译成“a jade rabbit on the moon”外国游客就很有可能理解成月亮上的玉制雕塑了。其实我国文化中玉兔的概念可以直接翻译成“moon rabbit”。文化的主观差异性一般表现为由于思维模式、价值观、宗教、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传播障碍。在导游口译的过程中,导游与游客之间,游客与游客之间都极有可能存在这种差异。如果导游口译员不具备较广的知识面和较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就很有可能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文化障碍。甚至发生不必要的误会。例如在翻译“日本人的走狗”时,就要考虑到西方文化中对“狗”的习惯性解读。如果直接翻译成“dog”,外国游客不仅了解不到导游想传达的真正含义,反而会主观地产生忠诚、勇敢、机智等印象,这就跟原来想要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了。

二、导游口译中的语言及文化转换策略

导游口译就是实现语言及文化转换的交际过程。但由于导游口译中存在着方方面面的跨语言、跨文化障碍,要真正实现信息的正确传递,还需要译员对翻译理论及策略有进一步学习和了解。1995年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他《译者的隐身》一书中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异化突出原文的文化色彩,归化则采取了文化补偿策略。使目的语的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归化异化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导游口译中的很多交际障碍,也为导游口译的策略提供了广泛认可的理论依据。根据归化理论,导游译员可以用到对等替换、恰当省略等策略;根据异化理论,导游译员可以用到直译、直译+增补等策略。

1.对等替换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在表达上中国人习惯于引用诗词、古文或成语,以使表达内容精炼,含义丰富。当遇到较难克服的语言文化障碍时,有经验的导游译员往往会马上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中搜寻与之含义对等的目的语表达方式,并进行对等替换。替换后的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继而大大提高了读者或听者对译文的理解程度。例如,我们经常会用到“昙花一现”这样的成语。它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现在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出现的时间很短。这样一个我们常使用的成语中既包含了我国的语言文化习惯,又包含了宗教的哲理渊源。想要短时间将这层含义解释清楚是很困难的。所以导游口译员最便捷的译法就是找到与之对应的目的语进行替换。在英语中我们可以找到的对应表达为“aflash in the pan”。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中国有一句老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都知道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话“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在译员翻译这句话时完全可以将原有的英文本土说法加以改动,重新组成一句简单、达意的话。英文中我们能找到“life”替换“青山”,“hope”替换“柴”。整句话翻译成英文为“There is a Chinese old saying,‘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虽然句式有所变化,却表达了同样的含义。

2.恰当省略

在导游口译中如果一些词汇或短语在对篇章理解上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时,也就是我们说的关键词,那么这类词汇或者短语是必须要翻译的。但是,如果一些词汇只是无意义的罗列。或者对整个口译过程并没有理解上的影响。我们可以恰当地省略这类词汇、短语、甚至句子。经过这样处理的译文,不仅没有破坏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反而會使游客更好地理解译文的内容。例如在一些导游口译资料上我们会看到很多内容用了中国的传统词句来做注解。在伪满皇宫博物院的导游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缉熙楼是溥仪亲自命名的,并取《诗经·大雅·文王》‘于缉熙敬止之意命名,寓意要时刻不忘恢复大清祖业。”

这句话中出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词句。在足够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这句话充分理解。但对于绝大多数外国人而言。这样的表达无论导游如何翻译,都会对他们充分理解译文产生语言文化上的双重障碍。另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口译场景下,导游译员想要快速、准确地将“于缉熙敬止”翻译成英语,也有相当大的难度。所以这里我们不妨省略掉文言部分。将其译为:“Puyi named it‘The Jixi Buildingin remembrance of the ancient poem ShiJing DaYa

WenWang because he wanted to restore the Qing Dynasty.”

3.直译

直译法属于异化理论下的一种翻译策略。恰当的运用直译法可以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直观地传递文化信息。在不影响对译文理解的前提下。导游口译员要灵活运用直译策略,使游客真正接受,甚至使用带有我国文化色彩的词汇。直译法多用于对景点名称、建筑物名称、民俗信息等内容的翻译上。比如现在已经被外国人熟知的“Tiananmen Square”(天安门广场)、“taijiquan”(太极拳)、“kowtou”(磕头)等等。我们再来看一段关于地方美食介绍的导游口译文本:

“北京烤鸭是北京的特色美食。全聚德是一家老字号餐馆,由创始人杨仁全于清朝1864年创立。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建于1979年,坐落在北京和平门大街。”

“Beijing Roast Duck is the specialty of Beijing.Quanjude,an old restaurant,was founded by Yang Renquan in 1864 of theQing Dynasty.Built in 1979,Beijing Quanjude Roast Duck Restaurant is located in Hepingmen Street in Beijing.”

在这段翻译中,有一些专有名词及含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如人名“杨仁全”、地名“和平门大街”及餐馆名称“全聚德”。在口译的过程中,对这些信息直接采取直译策略,使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到异国的民风民俗,从而更好地传播了中国的特色文化。

4.直译+增补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导游口译中译员常常会遇到针对一国文化概念的翻译。当这种一国独有的文化概念在口译中找不到与目的语对等的文化意象时。导游译员可以考虑使用直译+增补的策略。例如一些导游解说词中可能会包含历史典故、传说或特定的价值观等信息,简单的直译这些信息已经无法让游客在第一时间准确地了解这些内容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例如:

“皇上很生气,又没办法,最后决定将皇后打入冷宫软禁于此。”

“The emperorwas very angry but had no choice.Finally he decided to send the empress to the Cold Palace.which means she would never see him again.”

在这句话的翻译上。如果只是将“冷宫”直接翻译成“the Cold Palace”,不增加后面的解释,那么外国游客很有可能仅仅将“冷宫”理解成为一座寒冷的宫殿。所以,直译之后必要的增补对于理解某些特定的文化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口译作为一种与文化传播紧密联系的口译形式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重视。研究导游口译的语言文化特点及转换策略。能让导游译员更好地消除口译过程中出现的语言及文化障碍。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心里距离。更好地在导游口译工作中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浅谈法语英语的相互影响
网络流行语现象及其语言文化分析
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阅读课教学设计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的渗透研究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
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