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与国企

2017-04-12周天勇

当代工人 2017年5期
关键词:东北职工土地

周天勇

有觀点认为,国企给东北发展带来的效益越来越小,有的还成了负资产。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国企效率本来就低,过去看起来辉煌,是因为被规模经济的成果掩盖了。这么说是因为,首先,它得到资金的价格比民企低一半,实际上占用了存款人转移的利润,价格不合理。第二,很多土地都是划拨给它的,私企要拿到土地就得招拍挂。第三,国企基本没有创新动力,机制不到位。国企很多决策都是领导做出的,不是投资人、董事会、股东大会决定的,领导一届换一届,一任董事长、总经理就几年,几年后一切都是未知数,我今天去创新,创新的成果是给下一届的,那我为什么要推动技术研发?德国很多家族企业前后维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技术创新是它的筹码,他们能把一项技术做到非常精致。但国企缺乏这种动力。再加上国资委考核的是保值增值,国企创新的风险就更大了。

我觉得,东北的国企没有特别大的魄力自救。假如说某一天企业宣布这是负资产,有人愿意接手的话就都给你们,你们有能耐就做好,没能耐就破产、失业,国家再给保障就可以了。但不能给贷款和财政补贴了,相当于甩给市场了,这样才有可能自救。国企改革是破釜沉舟的事。那些僵尸企业,眼看着资产就没了,如果不真正放手,就很难救活它们。

朱[[容

铁] [容

铁]]基主政时的国企是这样的:冗员太多,工资上升,成本上升,不减人就会把企业利润吃掉,就会转盈为亏。当时采取了“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16字方针。一是采取了减人的办法,那时候减人成本相对较低,一个职工给几万块钱,他就离开了。二是那时的改革还进行了重组,一些大中型特别是大型国企的不良资产,通过银行坏账给剥离掉了,有一部分企业原来划拨的土地入账了,因此降低了负债率。但中小国企基本上是走出售、股份合作制、拍卖这种路子来消化,消化完就剩下大企业了。

这个改革大概在2000年完成,3年脱困后的1997到2007年间,国家没向他们要利润,他们的贷款利率本来就低,土地又几乎是白进账,等于给他们输了很多血,全国可能有20万亿左右。后来遇到工业化,要盖房子,需要钢铁、水泥、石油,这些东西需求量特别大时,他们就活得很好,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又活了一段时间的原因。东北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东北从社会、政府、国企到一线职工,都依赖国家,以为我这儿要发展,国家就要给钱。其实越靠给钱的地方越是发展不起来。有些企业到了地方,只要给他们政策,让他们到市场上去竞争,也不用给什么补贴,他们倒发展起来了。东北招聘环卫工还有硕士生去应聘的,人们宁可在体制内扫地,也不想在体制外打拼,依赖国家的心态很麻烦的。

东北经济是政府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也不是社会经济,地方政府太强势,管得太死太多,且设置了很多容易寻租的环节,地方营商环境不佳,不仅当地私企发展不起来,外地私企也不到那里投资,这是很大的麻烦。没有资金流入,光有人口和市场流出,一个地区还有什么发展动力?

东北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这种经济在需求下降时是行不通的。如果政府给钱,让企业去补去产能的窟窿,比如说安置职工,我觉得可以,但对债务破产等大规模情况,政府不便干预太多,否则对金融体系影响较大。关键是企业未来会怎样,债转股以后能不能活过来,国家要支持东北发展的出发点是很好的,但我觉得还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办法去运作。

猜你喜欢

东北职工土地
建设职工书屋 打造书香企业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职工摄影(2)
大东北的春节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兰州铁路局职工摄影作品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