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石

2017-04-12

读者欣赏 2017年4期
关键词:画像石

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众多汉代没有留下姓名的民间艺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石刻艺术品。

蹴鞠乐舞图

目前,我国发现汉画像石的地域很广,分布区域主要有4个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区。此外,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彬县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前3个区域都是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陕北、晋西北区在东汉顺帝以前是北方边防重地,其中心绥德又位于通往西方的贸易通道上。资料显示,现已发现汉画像石10000块左右,数量之多令人惊叹。

汉画像石的发展时代和地区分布都有轨迹可循。画像石产生于西汉中叶,即国家财力、势力最为雄厚发达的时期;西汉末至东汉初是画像石的发展期,地点分布以河南、山东、湖北为主;东汉中晚期是画像石的全盛期,山东、河南南阳画像石在此时臻于繁荣,其他各地也开始流行画像石,并较快形成地方风貌;东汉末年,战乱使社会生产遭受重大破坏,画像石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全面而迅速地走向衰微。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厚葬习俗的产物,它的出现,有其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基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汉初统治者热衷于神仙传说,追求长生不老、永享极乐。当神仙不可见、长生不可得时,他们又迷上了“死即再生”的观念,希望生时享尽人世欢娱,死后还能继续。于是,墓室成了墓主生前生活环境的缩影。另一方面,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而行孝的大端,又无过于养生,生极其欲,死更厚葬。《后汉书·荀淑传》记载,“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以视天下莫遗其亲”。花费千万为死者建造墓、阙、祠堂是孝的表现。《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故黎民相慕效,至于发屋卖业。”可见在当时,生养的情况不重要,只要死葬能竭尽全力,并将花费数目刻于石上,以告生者、死者,就被看成是至孝的行为。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社会基础。汉初休养生息70年,终于迎来汉武帝刘彻统治的全盛时期,雄厚的财富积累使得厚葬蔚成风气。铁器时代的到来,也为汉代雕造画像者提供了得心应手的工具。这是汉画像石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汉画像石的内容丰富多彩,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如车骑出行、乐舞杂技、六博对弈、驰逐狩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等,从山林田池到宅第高楼,将这些内容汇总起来便可构成一幅完整的庄园经济图,也是墓主所想过的前述那种生活的物质基础。

二是垂教后世的历史故事。汉代先民善于思想和崇拜,在接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束缚的同时,在对贤君明臣、武功爵勛、贞节烈女、殉国刺客顶礼膜拜的同时,对成神为仙也充满热情,对天地山川等自然之神也是尊崇有加。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对天上、地下的一切神灵都非常敬重。在汉画像石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无所不包的,无怪乎鲁迅先生要赞叹汉画像石艺术“深沉博大”。

三是雄奇瑰丽的神仙世界。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有传说的创造天、地、人的始祖女娲,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相交,有玉兔捣药,神兽守鼎,西王母与东王公,有随车出行的九头人面兽—开明兽,也有三足鸟、九尾狐、灵芝、麒麟、羽人等。这些画像石,表达了墓主希望死后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强烈愿望,而这种仙境生活实际上就是墓主生前现实生活的延伸和继续。

总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状况、风土民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等。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

汉画像石多为富有的墓主及其家属,与画工、石匠集体创作的艺术作品。墓主和家属提出自己的预想目标和构思,画工和石匠则围绕这个目标和构思进行创作。画像石的基本制作工艺流程是:先由画师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绘出线勾的图画底稿,然后由石工按画稿加以雕镂刻画,最后还要由画工进行彩绘。最能表现汉画像石艺术特征的,是古代匠师们那复杂多变的雕刻技法。

这种雕刻技法综合来看主要有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其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阴线刻,即在打制好的石板平面上以单线刀刻画出人物、动物及其他图像,其拓片效果基本是白线条;第二种为平底浅浮雕,也称减地浅浮雕,刻法是在磨制好的石面上先将画像凸出,然后将画像轮廓外减地,即将画像外的空白部分全部剔掉磨平,使图像呈平面凸起状;第三种是有横斜纹衬底的凿纹减地浅浮雕,其技法基本与第二种相同,只是在图像外减地时留下一些平行或斜向凿纹,更增加了画像的装饰效果。

汉画像石在构图上,常是不分远近的,所用的透视是散点式的;后世用的俯瞰透视法在汉画里也已出现,一直到今天,在中国画中还有很大的势力。在布局上不留白,常以小的物件填塞其间,使画面多样而充实。这一点和唐宋文人画所提倡的“留白天地宽”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因而被后来的文人画弃之不用,只在民间艺术里有所保留。

在形象塑造上,汉画像石以曲线为主的轮廓线强调形象的形体与动态特征,几乎所有的形象都处在行进、跳跃、流贯、顾盼、飞腾的运动瞬间,因此画面上常可看出线条的弹力和感情的紧张。汉画像石的这种线条的弹力,在后世渐渐消失,柔和逐步取代了雄健,那种泼辣、野性的画风逐步丧失殆尽。

迎宾宴饮图   供图/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

由于汉代文化融合了许多不同的因素,使得各地的汉画像石艺术呈现出不同的题材和风格。如南阳画像石在楚文化的强劲影响下,主要描绘的是神话人物、祥瑞禽兽及星宿图像等,如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仙人,以及金乌负日、白虎星座等。画面在表现一个故事时,以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强,具有蓬勃的野性和生机,风格豪放古拙、奔放有力,构图疏朗,体现出恢宏而博大的艺术风格。

山东是汉代文化发达的地区,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与老庄思想的阴阳五行、历史神话等交织在一起,成为画像石表现的主要内容。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反映庄园、车行、聚会、宴饮、战争、乐舞、杂戏、作坊、狩猎、手工劳作等现实生活场面的,还有描绘禽、兽、鱼、虫、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以及各种建筑的图形与装饰图案的。风格质朴厚重,劲健秀美。画像石尤以表达儒家道德理想的历史人物故事题材居多,形成敦厚浑朴、布局密集的艺术风格。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形象、多角度地再现了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和世俗味。同时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汉代人心目中的神仙世界。徐州是东汉佛、道思想的传播中心之一,还有的题材来自宗教轮回转世、长生不死、羽化登仙的幻想。在构图上一般把“写实”、“虚拟”两种不同性质的图像以分格的形式分开,如有的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格,上格刻仙鸟神兽,描绘的是虚幻的仙境;中格刻狩猎的情景;下格刻车马出行,展示了活生生的人间世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作者往往以形写神,着力刻画物象的神情或神意。如著名的《力士图》,画面上5个力士均双目圆睁,动作各异,形象极其生动传神。为了表现力士用力过大,作者别出心裁,故意将几位力士的脚刻到画框之外。

陕北汉画像石多以现实生活为主题,有较多的农耕、狩猎等题材,形成质朴简洁、装饰性强的艺术风格,后世的剪纸与它一脉相传,因为地处边塞,可以看出秦文化和胡文化的显著影响。

征战荣归图

四川特有的汉画像石棺,既是巴蜀地方文化的特殊表现,又是中原汉画像石石墓的浓缩。

汉代画像石对研究汉代的建筑、雕刻、绘画有很大价值,作为雕刻艺术形式,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所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留给后人的是古拙素朴、活泼热情的艺术风采。由于汉画像石在雕鑿前是先在石块平面上绘出画面,而后雕刻出物象,是绘画和雕刻两种艺术的结合,因此,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诸多早期因素都可以从这里窥见端倪。汉画像石拓片—这些拓自画像石的古趣横生的宣纸,不知滋润了当今多少中外艺术家枯竭的心灵,具有相当高的收藏价值。

走近汉画像石,徜徉千年忘川,透过这些无名艺术家们留下的杰作,我们听到的是一曲动人的绝响。

猜你喜欢

画像石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两汉“人兽母题”图像的艺术特点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汉代文学与图像关系叙论
汉风新韵
汉代画像石对现代造型艺术的影响
鸾翔凤聚谒先贤
无故不窥中门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