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生证”谣言不攻自破未来或将设“软上限”

2017-04-12撰文杨朔

新能源汽车新闻 2017年4期
关键词:造车资质牌照

撰文/N.E.S 杨朔

准生证”谣言不攻自破未来或将设“软上限”

撰文/N.E.S 杨朔

此前,业界盛传新建纯电动车企准入资质的发放将不超过十家。而当第十家牌照尘埃落定之后,业内人士纷纷质疑,是否其他厂家再无机会?而就在3月1日,兰州知豆电动汽车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获批,不仅成为第十一家获得电动乘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并且打破了此前仅发放十个资质的传言。

打破谣言 牌照数量无限制

2015年,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签发第27号令《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以来,资质申请成为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生产领域的一道门槛,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汽车生产车企,互联网造车等相关领域的企业也参与其中。

去年,对于流传的新能源车准入牌照不超过10张的说法,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处长吴卫曾澄清:关于新能源车准入牌照,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但这样的澄清也一直没有打消业内人士的忧虑,直到第11家资质的发放,落在了知豆身上。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发放了11张新能源“准生证”,在知豆获得第11张牌照后,国家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理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接受采访时表示,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表示不再核准新能源车企,申报企业只要能达到标准要求,原则上就可获得资格批准。同时,王秉刚还提醒道:“目前没有整车制造经验的企业申请越来越多,新进企业不应盲目申请资质,要充分认识自身能力和市场,毕竟汽车行业对各方面要求较高。”

从目前已经获得资质的11家企业可以看出,评审委员会专家和审批部门态度比较谨慎,主要表现是已通过的企业中,具有传统车企背景的企业占一半以上,至今仍未有一家互联网造车公司通过审核。

门槛抬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从去年3月份,北汽新能源获得第一张资质到今年,相继有11家新能源车企获批。未来将有多少家企业能够获批,进入到这个市场中,目前尚无法得知。但可以确定的是,目前国家发改委对于新能源乘用车生产的审批资质并未设定数量,企业严格按照“27号令”的标准来申报的话,获取资质可能性很大。

尽管新兴造车企业对“准生证”的获得都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自信,但从政策规定和至今仅11家企业获批的情况来看,电动汽车生产准入门槛抬高是不争的事实。

此前,吴卫曾表示:“‘27号令’放宽了准入政策,不再局限于汽车产业资本的进入,但是提高了技术门槛。”从目前审批的11家企业中,其中有5家是像万向集团那样具有汽车零部件背景的企业,而其余几家也都是已经在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可以看出,政府对于企业技术能力非常看重。

此外,吴卫还表示:“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更是如此。”对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他表示“没有100亿根本玩不下去。”据统计,在获得生产许可的共4000多个车型中,实际能够投产的车型仅在四分之一左右。国家发改委曾明确表态,要逐步提高电动车生产准入条件,来防范新能源汽车领域新的低水平建设,培育、引导优势企业。

未来或设置“软上限”

尽管新建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资质原则上不会设名额上限,看似给众多的中小新造车企业带来更多希望,但业内人士预计,国家发改委最早发布征求意见稿是想放三到四家企业进来起到“鲶鱼”效应,后来数量限制虽然取消,但审批部门一定会坚持高标准的准入门槛,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完全符合条件,获得准入证明。

工信部去年8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也证明了国家要提高电动车准入门槛的政策走向。意见稿取消了企业应掌握车载能源、驱动系统、控制系统三项核心技术之一的要求,调整为应具备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及车载能源和驱动系统的集成匹配能力。意见稿还规定,已获得资质企业应当进行改造,并在两年内完成审查。可以预见,未来新造车企业拿到电动车生产资质将更加困难,众多参与者中也必然会有企业被淘汰出局。

猜你喜欢

造车资质牌照
河南省有序开展测绘资质复审换证工作
互联网企业造车热潮
汽车牌照灯产品的配光设计与测量
造车新势力进入量产期
迎接升级版开门造车时代
又一个造车新势力来袭,ENOVATE正式民命为“天际”
汽车牌照
2017年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备案申请名单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