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理

2017-04-11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5期
关键词:机理大学生评价

吴 恺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理

吴 恺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其中,微观机理包括环境熏陶机理、素质建构机理和动力激励机理等;宏观机理包括制度引导机理、竞争催动机理和评价反馈机理等。只有结合微观机理和宏观机理,才能正确而全面地认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运行。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微观机理;宏观机理

“机理”一词原意是指机械所具有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它最初是用于工程学之中,但随着各学科之间的不断交融,该词汇也逐渐用于生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1]所谓“运行机理”,是指为了使特定系统达到某种运行状态而设置的系统各要素的结构和作用方式。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具备一定的运行机理,其中,利益、需求、激励、竞争等不同要素相互交错,共同实现着对高校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理进行阐述和说明。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微观机理

在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机理进行探索时,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微观的把握和剖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应更好地发挥其激励和促进作用,更好地引领大学生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应合理发挥其熏陶和感染作用,使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产生认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微观机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境熏陶机理

美国的来夫和温格于1990年提出了“情境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人们开展各项行为活动时,一方面会进行一定的思维,做出相应的判断和决策;另一方面,人们的行为也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学习者自身的思维意识,是学习者在与情境的互动中生成的。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正确创业认知的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学校的广播、网络或宣传栏等),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知识的宣传,更好地为大学生注入创业的理念。要营造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还必须借助新闻媒体的公信力,让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感受到创业带来的激情和震撼。[2]目前,CCTV推出的《赢在中国》、《创新中国》、《创业中国梦》等节目,都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对社会各界的影响都非常之大。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还需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的榜样意识,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向心目中的榜样学习。应广泛收集各种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迹,树立合适的典型能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通过这种“典型式”熏陶,能让学生认识到创业之不易,让他们了解在进行实际创业活动时会面临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及时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和判断,才能使企业经营面临更少的风险。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应根据实际需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情景模拟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产生。通过这种方式,能使大学生在特定环境中正确而全面地分析创业中的各种问题,并发现自身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在此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例如,通过创业教育中的案例分析,能将学生带入全新的创业环境中。[3]案例教学法能将蕴含专业知识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主动学习、讨论和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解决一个个创业问题,所以选择良好的案例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案例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发挥其思维力和创造力,使其最终能独立解决问题。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建构机理

维果斯基、皮亚杰、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会依照自身的经历和所面临的环境,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提炼和升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简单机械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已经获得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建构新的能力体系。

一般来说,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下,大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建构可分为两大方面,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建构。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直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处理各种内外信息等作用,这些作用体现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上,主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非智力因素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作用,对活动起着发动、维持、强化、定向和引导作用,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开展实际创业活动时,尽管对于智力的要求是很高的,但一些非智力因素同样极为关键。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素质建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归纳整理,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借助案例式教学,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从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边学、边想、边做,最终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此外,要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把学生社团作为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动手能力。例如,斯坦福大学在校园内建立了亚太学生创业协会、亚洲科技创业、生物设计网络协会、企业家俱乐部等创业社团,这为斯坦福大学的师生与校外人员进行创业方面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在这些社团的大力影响下,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氛围非常浓厚,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我国,可以鼓励和倡导成立有利于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社团,如“未来管理者协会”、“文学创作协会”、“影视创作协会”、“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小发明家协会”、“法律咨询服务社”、“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等,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社团作为依托,以提升自己的创业素质。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激励机理

激励是一种手段,通过进行有效的激励,能使人们获得正确的价值认同,进而提升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发表了他的划时代巨著《人类激励理论》,他在该书中提出,人有五种不同层面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这五种需求是有层次之分的,在前面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努力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在特定的时间或空间里,人们可能会同时有多种不同的需求,但其中将满足而未满足的需求会占据重要地位,主导着人们的行为。

创业者的需求大体包括三个方面:获得经济利益、提高知名度、实现自我价值。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过程中,要注意满足不同主体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激励必须有针对性,不同组织、不同对象对激励的要求也会不同。在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激励时,精神上的奖励往往比物质报酬更能满足其心理需要。当教师看到学生获得进步和成功时,其心中的成就感往往能给他很大的激励效果。

大学生在进行创业时的需求是十分丰富的,种类有很多。创业成功能使大学生改善生活条件,并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获得自我满足感和认同感。以往高校对学生的激励主要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激励对象主要是获得某些创业竞赛名次的同学。比如,当学生通过激烈的比赛获得名次时,很多高校会给这些学生颁发证书,或举行一场表彰大会,会后让学校新闻部门采访获奖者等。[4]但我们要注意到,由于学生的经济条件不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应注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关注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希望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提升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一定的物质激励能使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和实践动力,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学校要在创业基金和开辟专门场地上给予学生一定的物质支持,这样才能给予他们持续创业的勇气。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运行的宏观机理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中,通过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引导,强化了其创业动机,并促使其动机转化为创新创业行为。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部存在着制度引导机理、竞争催动机理和评价反馈机理。通过这些机理的作用,大学生创业教育能宏观地引导创新创业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并促进优秀创业人才的脱颖而出,从而形成崇尚创业、尊重创新的社会环境。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引导机理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提出了著名的“行为主义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为:人们在进行某些行为时,往往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如果该行为能更好地满足其需求,他就会坚持下去;反之,他就会终止这些行为,并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改进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库尔特·勒温进一步指出,人们的行为是其人格与其当时所处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所进行的各种行为活动是同时受到自己心理状态和所处制度环境影响的。

创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知识的点滴积累,技能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都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大学生创业者在进行实际创业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要想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不同的挫折,需要创业者具备很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十分关键,而学生所处的制度环境会对其心理素质培养产生很大影响。为此,一方面,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另一方面,创业教育教师应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发挥榜样和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动力。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有良好的制度引导机理,这种制度引导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普遍采用了弹性学分的引导制度。所谓弹性学分制度,是指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而建立的课程自修、免修、学分置换、学分积攒的制度,旨在发挥学分制对大学生创业的引导功能。[5]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会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自主创业活动,这种情况下,弹性学分制度就成为不二选择。创业是一件很讲求机遇的事情,机遇稍纵即逝,如果学生发现了一个创业机遇,但由于学校有太多管理制度的约束而无法行动,便会导致错失创业良机。而弹性学分制度,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一种革新,它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学习,它能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竞争催动机理

在创业过程中,当人有了创业动机并具备一定诱因条件,就会引起创业的行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竞争引入其中,强化了创业者群体活动的动力,激烈的竞争促使他们能尽快创造出良好效益。在创业竞争中,创业项目能否得到社会承认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诚如美国学者默顿所说,“在为人类做贡献的有组织的竞赛中,谁跑得最快,谁首先做出了贡献,谁就将赢得这场比赛”[6]。企业如果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并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想获得自身的发展优势,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掌握前沿的技术,并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整个社会来说,竞争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自主创业推动技术创新的杠杆作用。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计划竞赛是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创业计划竞赛的作用,不仅在于催生公司,它还能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从而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对没有参赛的学生而言,创业计划竞赛也是一种氛围的熏陶,能使其对创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充满青春热情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追求成就、实现自我价值的强烈愿望,而创业计划竞赛恰恰为这批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大学生在参与创业计划竞赛的过程中,需要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如编写创业竞赛计划书,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友谊和知识,还能显著提升自己的团队意识和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三)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反馈机理

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评价,其评价对象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评价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和高校三个方面。政府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创业率和就业率、毕业生创业效果、毕业生对创业机会把握能力的评价。社会评价的主体包括社会舆论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主要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结构、创业成功率、收入、社会影响力等的评价。高校评价是一种自我评价,主要由学生、教师、高校职能部门参与评价。高校评价主要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展以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满意度的评价。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考察,主要包括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宣传效果以及提供资金、场地、优惠措施的力度;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的考察,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创业活动的开展、创业实践的实施、学生创业素质的养成等方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影响面及满意度的考察,主要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程度及其在学校中的影响力、学生接受创业课程的比例、学生参与创业竞赛的次数以及学生和教师对创业教育效果的认可度。

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等。形成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创业课程学习中的认真度、创业活动及实践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种评价需要多次进行、随时开展;总结性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创业课程结束后的收获,可以单人考核,也可以团体考核,可以单项考核,也可以综合考核,可以书面考核,也可以口试答辩。定量评价主要关注大学生创业课程的成绩,却容易忽视个性发展、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等难以量化的指标;定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学习情况、创业意识、创业品质等的观察和分析,并据此直接对学生做出定性结论,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用测验法、问卷法来了解,创业意识和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用访谈法、观察法来了解。在运用以上方法的时候,必须综合运用并对结果进行合理的处理与分析,以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美国为例,Vesper教授于1997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提出了7项标准: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力、毕业校友的成就、创新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新颖性、毕业校友创建新企业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的外部学术联系(如举办创业学术会议、出版创业学术期刊等)。[7]我国学者也提出了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师资、创业环境、学生四个方面为主线的,八大类四十项指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具体八大类为:教学方法、教师专业背景、核心课程体系、教师科研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硬环境、创新创业教育软环境、学生专业背景、学生个性特质。但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通过写了多少高质量计划书、得了多少创业竞赛奖、办了多少公司等指标来评价,而是要看有多少大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增加了财富,或通过自己的创业为社会减轻了就业负担和压力,这才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真实成效。也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不能只停留在数据层面,而应从社会层面和实践层面进行全面的评价。

综上所述,制度引导机理、竞争催动机理和评价反馈机理对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宏观机理。上述三条机理,都是为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目标(经济目标、技术目标、社会目标、生态目标等)而服务的。只有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机理结合起来,才能全面认识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运行。

[1]郭峰等.创业导师制—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J].江苏高教,2014(5).

[2]陈文远.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之培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

[3]范爱兰.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建立[J].教育评论,2014(8).

[4]拜文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J].教育评论,2014(11).

[5]荆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外部环境研究[J].江苏高教,2013(6).

[6]R.K.默顿.科学社会学——理论与经验研究[M].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Vesper K,Gartner W.Measuring the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12(5):20-21.

G647.38

A

1674-1676(2017)05-0025-04

吴 恺(1980- ),男,湖北云梦人,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

责任编辑:徐 芳

猜你喜欢

机理大学生评价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雾霾机理之问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DNTF-CMDB推进剂的燃烧机理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