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民生?暖民心

2017-04-11徐海星

当代贵州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生贵州攻坚

徐海星

一年来,贵州一系列民生问题得以破题,民生领域的“冰点”正在消融,民生保障网络变得更为坚实,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民生领域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1月22日,惠水县明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一栋栋单元楼外挂满红灯笼,家家户户贴春联,整个小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过年氛围。从全县30多个“山旮旯”村寨搬来的移民群众聚在一起,自编自演芦笙舞、山歌对唱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节目。

2017年春节,全省有45.8万人在自己的新居中过新年,成为贵州改善民生的一个美好缩影。

过去一年,贵州坚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积极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解民忧

办好脱贫攻坚头等大事

贵州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1734.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速高于全国(6.7%)3.8個百分点,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与这些数据同样鼓舞人心的,还有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三大国家级试验区获批建设,在全国率先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变”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 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竣工——书写了多个“全国第一”、多个“全国率先”的贵州,正彰显着“十三五”开局之年的“贵州自信”。

改革发展日新月异,民生事业蒸蒸日上。

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大的省份,脱贫攻坚是贵州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州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省减少贫困人口120.8万人。

数据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是全省干部群众的苦干实干,是社会各界的凝心聚力——

紧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和10个配套文件,制定实施《贵州省大扶贫条例》,为贵州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

省委书记、省长等20名省领导挂帅成立了20支指挥组,集中攻坚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晴隆县三宝乡等20个极贫乡镇,确保脱贫攻坚不留“死角”;

省市县乡“一把手”共签订了1万多份脱贫攻坚“军令状”,层层传递压力,级级分解任务,制定出详尽、具体、实在、有效的脱贫计划;

39个中央单位、7个东部城市、1381户企业、45所省属院校开展定点帮扶;

7072名第一书记、4.3万名驻村干部奔赴脱贫一线,沉下身子、苦干实干,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女愚公”邓迎香、开山凿渠的黄大发、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姜仕坤……一位又一位的脱贫攻坚楷模成为贵州精神的时代标签,成为改善民生、同步小康的中坚力量。

顺民意

多措并举增进民生福祉

“三年前遭遇车祸导致颅骨受损,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颅骨修补手术费用高昂,要不是现在政策好,我都不敢奢望能做成这个手术。”玉屏自治县平溪社区四眼塘村民姚伟感慨。

得益于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姚伟接受了颅骨修补手术,3.9万元的医疗费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了3.45万元,个人承担的4500元由医院给予减免。

感慨“政策好”的还有家住安顺市西秀区东屯乡小屯村的史绍西。他是西安文理学院大四学生,妹妹也在省内读大二,两人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全靠父母务农支撑。2016年,史绍西生了一场大病,家庭负担更重了。

正当他为生活费和医药费发愁时,他和妹妹都获得了4830元的教育扶贫资金,解决了燃眉之急。“教育扶贫资金来得及时,帮助我家度过难关。”史绍西说,毕业了,自己要回贵州工作,为家乡作贡献。

聚焦最紧迫最直接的民生需求,姚伟和史绍西的经历正是贵州坚持改革惠民的真实写照。

2016年,“1+7”民生工程投资1735亿元,“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投资445亿元,贵州省“十件民生实事”共完成投资1214.22亿元。其中,教育精准扶贫,扶持微型企业及带动就业,建设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留守儿童之家,新建、改建农村公路等民生实事均超额完成任务。

“高速路通了,村里的路也修好了,回家方便多了。”

“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省医的专家专门来给我们坐诊呢。”

“以前家里没信号,打电话还得去山顶。今年过年坐在家里就能抢红包啦……”

春节期间,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在“新春走基层”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这样的感慨,“获得感”“幸福指数”也成为受访群众口中的高频词。

获得感来自哪里?来自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学费有着落了、就业有岗位了,孩子有人照顾、医疗城乡统一,低保标准提高、安居工程推进,通村之路延绵、网络信号满格,传统村落有了消防保障、村级文化服务更加多彩……一年来,许多民生问题得以破题,民生领域的“冰点”正在消融,民生保障的网络变得更为坚实,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新成就。

暖民心

改善民生更有温度

“赤水河太美了,美酒河名副其实!” 1月30日,游客王先生带着全家到赤水旅游。看到赤水优美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王先生不禁感慨:“好羡慕住在赤水的居民哦,环境这么好,让人身体好、心情也好。”

全面小康,老百姓不仅要吃得饱、穿得暖,更要活出高质量、精气神。贵州在后发赶超的道路上,始终坚守民生情怀,将民生要求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自豪感。

这一年,环保执法动真碰硬,贵州环境质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立体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全省实现县县通公交,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通车运营;两孩政策全面实施;省直机关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对小微企业实施税收减免……

民生改善出实招,发展成果惠民生。一项项改善民生的措施,把发展的实惠送到了百姓手中。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17年的“十件民生实事”,教育、就业、低保、医疗、安居、交通仍然是全省加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的关键领域。

无论是村庄生活环境整治,还是促进农业电商发展,无论是公共安全监控,还是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十件民生实事”关注的,仍然是关乎生命安全、关乎生活质量、关乎百姓民生、关乎幸福指数的重要问题。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对此,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表示,要牢记为民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担负起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责任,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让富民答卷更有“厚度”。(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民生贵州攻坚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攻坚脱贫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贵州教育出版社
民生寄语
让世界感知多彩贵州
神奇的贵州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