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城画派构建与皖北地域文化的关系研究

2017-04-11李明章李朝晖

关键词:萧县龙城皖北

李明章++李朝晖

摘 要:在皖北地区文化所具有的南北兼容的融通特质、不惧权威的反抗性和辐射四方的超地域性特点影响下,龙城画派形成了书画兼容的写意精神、泼辣爽利的笔墨挥写以及广布天下的艺术扩张力。

关键词:龙城画派;地域文化;超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J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22-03

一、龙城画派的界定及其传承与发展

作为正式的画派,应该具备3个条件:一是相同或相近的画学思想或创作原则;二是相仿的笔墨形式和艺术风格;三是呈现一定的师生关系,即有创始人和直接继承人或追随者,从而形成一个人际关系密切、画风传承有序的师承关系,这批画家就组成了同一画派[1]。龙城为萧县之古称,是萧县的“首府”城镇。萧县地处安徽省最北部,苏、鲁、豫、皖4省交界处,东周时建萧国,春秋附庸于宋,秦置萧县,由是得名。这里是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素有“文献之邦”“文化大县”的美誉。这里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花甲寺古遗址,有因刘邦藏身避祸而得名的皇藏峪,山峦叠翠,霞蔚云蒸,千年古刹——瑞云寺掩映在群山林海之中,宛如镶嵌在千里平原上的一颗明珠;有“瀑布山腰老树前,僧寮一簇锁寒烟。不经陆羽煎茶过,谁定江南第几泉”的圣泉,有苏东坡知徐州时写下《祈雪雾猪泉文》的雾猪泉,有记录宋太祖赵匡胤落难经历的拔枣泉等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萧县独特的书画艺术,自清代中期的吴作樟等人创立龙城画派以来,走出了一批富有影响力的画家,民国王子云更是带出了雕塑大师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巴黎先锋派主将朱德群以及长期致力于家乡书画教育工作的萧龙士、书画兼擅的欧阳南荪、刘惠民等等一批融汇中西的艺术精英,可以说是传续有秩。他们或为书香门第,书画兼擅,诗文见长;或布衣草根,乡音难改,笔耕墨耘,泼洒成趣,物与我、景与情、诗与画、意与法得以融会与统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交融,师古而不泥古,既重传统的章法布局,又在运笔构图上多有创新,畫派构建的3个要素悉数吻合,完全当得起“画派”之称,近代以来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二、皖北地区区域文化发展概述

“皖北地区”指安徽省内横跨淮河及淮河以北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以及凤阳县、寿县、霍邱县的沿淮部分。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皖北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居住繁衍,濉溪县石山子、宿州市小山口、芦城子、古台寺,亳州市富庄、后铁营、青风岭,萧县华家寺、金寨等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说明新石器时期各个阶段皖北地区人类活动频繁,文明程度较高[2]。三代时期,皖北地区分布着不少古老国族。文化积淀丰厚,历经长期的衍生、发展以及内外部的交互融合,形成品类繁赜、传承有序的文化生态景观。从春秋战国到两宋时期,这里涌现出了管子、老子、庄子、嵇康、刘伶、曹氏父子、刘安、桓谭等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成长,成为彪炳史册、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人物。南宋以后,皖北地区随着中国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而逐渐衰落,名人数量也逐渐减少而被更靠近江浙地区的皖南所超越。明代以来,淮河流域经济衰退,学术不振,知名人物不多。与学术界的沉寂相反,明代以来以萧县为中心的绘画艺术大放异彩,书画名家辈出,至清代乾嘉年间书画创作已蔚然成风,人称“龙城画派”。

三、皖北地域文化特点及其对龙城画派艺术特色的影响

(一)南北兼容的融通特质对龙城画派书画兼容的写意精神的影响

皖北地区是黄河文化和汉江文化的交汇地带,在这里南北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历史文化宏通性特点。“淮河流域除具有本流域文化的特征、特点外,还有明显的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亦称黄河文明)的特征,还受到长江文化、楚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历史上水路、陆路交通的发达,外域文化也传播渗入到淮河流域,如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都在本流域传布。由于淮河流域的广大,在流域内部,也形成形色各异的文化,彰显了淮河文化的丰富性。”[3]此外皖北地区整体属平原文化,“长期生活在平原的人视野开阔,性情通达,文化精神博大悠长”[4]。这种南北兼容的融通特质,表现在艺术上则为广博兼收的包容性,形成为龙城画派书画兼容的写意性。

萧县地区自古便有深厚书画传统,相传南朝武帝刘裕、文帝刘义隆皆善书,上行下效,刘宋以来历代有书画才俊问世。龙城画派发端于明末,至清代中后期发展壮大,正是明清“以书入画”的水墨写意画大发展的黄金时期,“重传统、重笔墨、重师承”的龙城画派的画家自然不出其外。曾寓居萧县的“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工草书,法怀素,用狂草笔法作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对龙城画派创建起重要作用。在黄慎的引导下,萧县画家冲破画坛正统派画风的牢笼,以阔笔写意,泼辣豪放的画风声震徐淮,成为融合南北新画风的地方艺术流派。这种“以书入画”的传统自龙城画派创建,一直延续于此派画家们的艺术血脉之中。龙城画派的代表人物萧龙士绘画受吴昌硕金石书法入画之法影响,极力效仿,下苦功研习书法,终成其“儒雅酣畅、质朴醇厚、豪放雄浑”的大写意之风。遍观龙城画派各名家艺术创作,也无不根植书法,遣怀遗性,形成为龙城画派之特色画风。

(二)不惧权威的反抗性特点对龙城画派泼辣爽利的笔墨挥写特点的影响

皖北地区是道家思想发源地,这里是老庄故里,道家思想深入人心。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即是隐士文化。隐士文化追求高远素洁,清静和谐,自由独立的出世理想生活,对社会礼法规范和权威正统思想,也常常采取蔑视和否定的态度,反抗精神比较强烈,异端色彩比较浓厚,这种批判性的学术环境和学术传统,也自然要在文化性格上得到传承和体现。另一方面,淮河流域自古以来战争多发,历经战火洗礼,故地上文化遗存偏少,这里民风强悍,民风习俗由尚文渐驱尚武,《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于集聚。”[5]南宋黄河夺淮以后长期水患灾害环境,只是导致淮河流域的尚武斗勇习俗更加恣意泛滥,几乎覆盖全流域,而本来“俗好儒,备于礼”的洙泗地区、“厚重多君子”的古梁宋地区、“清刻,矜己诺”的徐州、泗州以东的古东楚地区,也逐渐染上了尚武轻文风气[6]。

老庄思想和尚武精神,决定了皖北地区的文化不会是和风细雨,四平八稳,温文尔雅的,与此相反,皖北地区文化往往带有强烈的竞争对抗色彩。这种长期积淀的抗争色彩,不仅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影响,也会对文化性格产生影响。表现在艺术创作上,则是不拘泥于传统成法,勇于自我表达,形成的艺术语言则是泼辣强悍、生机勃发。萧龙士的笔墨厚重老辣,犹如暴风骤雨横扫天下,带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绘画题材选择上,龙城画派艺术家也有别于传统文人画家,寄情山水,淡墨温雅。既有文人倾心的梅兰竹菊、墨笔荷花等,也不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蔬果禽鸟乡野百物,形成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龙城画派大多来自乡野田园,有的甚至出身农家,耳闻目濡,遥观俯瞰皆为充满泥土芬芳的田園之景,以文人之笔墨挥写乡土之景物,艺术之浪漫与生活之平淡相遇相融,赋予作品深深的人文关怀。

(三)辐射四方的超地域性特点对龙城画派广布天下的扩张力的影响

所谓“超地域性”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文化依据当地特色所具有的特点外,不受地域影响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超出当地,辐射四方。皖北地区地理位置居中,整体属于平原地貌,区域内既遍布四通八达的水网也有非常便利的陆上交通条件,有利于区域内人文现象向周围和较远的中心区域流动、辐射,“外面有影响力的人文现象容易进来,里面有影响的人文现象也容易出去”[7]。另外,安徽皖北地区历史上没有形成类似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规模宏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因而区域内有影响的人文现象不容易长期积聚沉淀,往往通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向区域外的政治型、经济型和文化型或混合型中心城市转移,使区域文化不断向四周辐射,甚至于很多地域文化产品和文化工作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是在区域外的中心城市奠定的。皖北文化这种辐射四方的超地域性特点影响到艺术方面,就是许多区域画家在艺术探索道路上最终都选择走出去,在更为广阔的领域里广收博蓄,同时也把龙城画派艺术精神向五湖四海传布。

考诸龙城画派的画家很容易发现这种现象——萧籍艺术家几乎遍布大江南北乃至世界,尤其20世纪以来,龙城画派走出去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美术史论家王子云,从萧县出发,进入上海图画学院(后改为上海美专)学习,1921年考入北京国立美术学校,之后奔走于南北各地从事艺术活动,20世纪30年代留学法国并游历北欧6国。此外诸如雕塑大家刘开渠、水彩画大家王肇民、法国先锋派领军人物朱德群、国画大家萧龙士、欧阳南荪、刘梦笔、刘惠民等等也都是从龙城出发,艺术轨迹遍布全国各地,使萧县这个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小县艺术之名传遍天下。1981年萧县书画院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书画院,1993年萧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书画艺术之乡”。萧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皖北小城走出的龙城画派影响力已远远超出徐淮地区享誉于天下了。

自古以来艺术就与地缘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流派的形成往往与地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龙城画派正是皖北地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积淀的一个重要载体,在皖北地区文化所具有的南北兼容的融通特质、不惧权威的反抗性和辐射四方的超地域性特点影响下,龙城画派形成了书画兼容的写意精神、泼辣爽利的笔墨挥写以及广布天下的艺术扩张力。表现在艺术家的创作上,龙城画派艺术家主观意图是积极的,求变的,反映在笔下便是灵动的、流畅的,其作品所表现的,不是僵硬的某种形式美,而是积极的生活情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未来龙城画派更将发挥其文人画与乡土文化融汇的独特韵致,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不断整合皖北历史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使龙城画派的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

——————————

参考文献:

〔1〕周积寅.画派摭议[J].中国书画,2005,(3):4—7.

〔2〕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研究[A].李修松.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研究[A].黄山书社,2001.4-11.

〔3〕曹天生.关于淮河文化研究的若干思考[A].淮河文化与皖北振兴——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9.

〔4〕〔6〕〔7〕胡晓.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和特点的影响[J].安徽史学,2014,(05):152,160,152.

〔5〕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82.3267-3268.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萧县龙城皖北
摄影·美好安徽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广东省龙门县龙城第三小学
江苏龙城精锻有限公司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热舞龙城适力啦啦操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龙城常州:美景让幸福指数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