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柱齿唇兰的组培育苗技术

2017-04-11李伟段仕学李云伟汤思雨

安徽农学通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育苗

李伟++段仕学++李云伟++汤思雨++刘根果

摘 要:该文介绍了一柱齿唇兰的组培育苗技术,包括外植体选择和消毒、增殖和生根、炼苗移栽等几个方面。建立的组培快繁体系对于一柱齿唇兰的种群恢复、种苗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一柱齿唇兰;组培;育苗

中图分类号 Q9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6-0045-01

一柱齿唇兰(Anoectochilus tortus)为兰科(Orchidaceae)开唇兰属(Anoectochilus)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广西(融水、凌云)、云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脱),生于海拔480~1 250m的山坡或沟谷密林下地上或岩石上覆土中,在不丹、泰国也有分布[1]。该属植物约有40余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大洋州。我国有20种,2个变种,产于中国西南部至南部,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一柱齿唇兰在野外分布资源较少,除含有一定的药效成分外,还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由于兰科植物的种子细小,呈粉末状,无胚乳,自然条件下萌发困难[2]。建立一柱齿唇兰的组培快繁技术可以为其种群恢复和种苗繁育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为此,笔者开展了一柱齿唇兰的植物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研究,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

1 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1.1 外植体的选择 一柱齿唇兰的组培可以采用其蒴果,也可以采用其茎段,一般在有蒴果的情况下,以成熟的蒴果作为外植体,效果最好。因为蒴果消毒较容易,且启动快,通过种子实生萌发后,其实生苗后代能够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

1.2 外植体的消毒 以一柱齿唇兰成熟的蒴果为例,选取已经成熟且尚未开裂的果实。未开裂蒴果,内部的粉末状种子有外种皮的保护,较好消毒,易获得无菌材料,也可以省去在流水下冲洗的环节。消毒时可以直接采用75%酒精浸泡1~2min,然后再用10%次氯酸钠浸泡20~30min,消毒结束后用无菌水冲洗3~5次,再用无菌纸吸干蒴果上的水分,备用。

1.3 种子的无菌萌发 将消毒好的蒴果,首先用刀片将塑果划开一个小口,再用镊子夹住蒴果,并轻轻抖动,将种子均匀地抖落在相应的萌发培养基上。在萌发试验中发现,1/2MS培养基的萌发效果要优于MS培养基。此外,在1/2MS培养基中添加0.3mg/L的6-BA和0.1mg/L NAA的激素后,其种子萌发速度会受到抑制,萌发速度较空白的1/2MS培养基晚15d左右。而在MS上添加相同的激素后,则萌发所需要的时间更长,而且部分种子会愈伤化。因此,一柱齿唇兰的种子无菌萌发较适培养基以不添加任何激素的空白1/2MS为佳。接种45d后,种子出现萌动,并开始明显膨大,50d时,种子呈淡黄色,近球形。继续培养2个月后,萌发的无菌苗可长到3cm左右的高度,便可进行下一步的增殖培养。培养室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强度1 500~2 000lx,光照时间为12h/d,温度为23±2℃,培养基的pH值为5.8,琼脂粉5.5g/L;除增殖培养基中添加30g/L蔗糖外,其他培养阶段均添加蔗糖15g/L。以下培养条件均按此处说明进行。

1.4 无菌苗的增殖 将无菌苗转入增殖培养基进行增殖培养,增殖培养基的配方为MS+3.0mg/L 6-BA+0.5mg/L NAA,2个月后的平均增殖倍数为3.6倍。之后再切取增殖苗的茎段进行反复转接,进行增殖,即可实现大量增殖的目的。

1.5 增殖苗的生根培养 将一柱齿唇兰增殖苗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上,其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0.5mg/LNAA+0.2mg/LIBA进行生根培养。3个月后组培苗生根率达100%,平均根数3条以上,平均苗高4.1cm。

1.6 生根苗的移栽和管理 将生根的一柱齿唇兰组培苗从培养瓶内取出,洗净根部的培养基,并在室内阴干水分,之后將生根苗移栽到配制好的基质中。移栽基质可以采用红心土∶腐殖土中=1∶3的比例进行混合,移栽前需要用多菌灵对基质进行消毒。移栽后的一柱齿唇兰组培苗注意保温保湿,因此需要搭塑料拱棚进行保温保湿。空气湿度控制在80%左右,温度25℃左右,移栽2个月后的成活率达90%以上。

2 注意事项

一柱齿唇兰组培快繁,在最无菌体系的建立时,特别要注意污染,干净的母瓶是保证后期快繁增殖的前提。增殖过程中,要做到及时转接,而且在增殖的初期,可以适当调高分裂素的浓度,待增殖倍数达到要求后,再适当降低分裂素浓度,便于后期增殖。在生根阶段,则需要降低培养基中的糖分,利于组培苗的生根。在移栽时,可以将生根苗在室内非培养室条件下过渡一段时间,以增加组培苗的木质化程度,提高抵抗力。而在炼苗时,则需要细心照顾,待其适应外界境后,便可进入正常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17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郭顺星,徐锦堂.真菌在兰科植物种子萌发生长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J].植物学报,1990,7(1):13-17.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育苗
论林业育苗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红豆杉育苗及造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