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发展历程及学术研究进展

2017-04-10清华大学,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7年1期
关键词:组学指纹生物学

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清华大学/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发展历程及学术研究进展

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教育部,依托于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生物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成立20多年来,以复杂物质体系(包括中药方剂、临床疾病、复杂生命系统)分析为研究重点,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和临床系统生物学为核心,建立了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平台,已建设成为涵盖中药化学、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中药(复方)药理学及网络药理学、分析化学及药物分析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在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配伍机制及作用机理及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心主任为罗国安教授。

一、学术研究概况

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在罗国安教授的带领下,长期致力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特别是在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现代研究方法探索方面不断创新,陆续提出和发展了系列中医药现代研究和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1. 研究思路

1994年,罗国安教授应清华大学之聘自美国回国任教,结合自己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任教期间参与中药研究工作基础以及在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 State University)从事生命科学-脑神经化学研究的经验,代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向当时国家科委上书提出:“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切入中药研究实现中药现代化”,得到当时国家科委领导重视,被吸收参加起草《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研究课题组,参与其中基础研究部分起草工作。1997年,罗国安教授提出了包括现代分离方法提取有效部分(组分)、指纹图谱定性、指标成分定量、有效部分和药效学研究相结合的整体研究思路的中药有效部分理论。同时提出将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化学体系的整体表征,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作为其局部特征,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相结合揭示中药复杂物质体系的化学物质基础,其中多维多息化学指纹图谱是中药复方复杂体系有效组分化学特征表征的核心技术。随后提出了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即“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一个结合: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研究相结合;两个基本讲清:基本讲清药效物质基础,基本讲清作用机理;三个化学层次:药材配伍、有效部分/组分配伍、成分配伍;四个药理水平:整体动物、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生物学),以及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和药效相关性研究的方法。1999年,王永炎院士(时任中医研究院院长)带领王一涛教授(时任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和罗国安教授(清华大学,研究方向:中药化学)参加并通过了由路甬祥院士任组长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技术(973计划)课题答辩。中药有效部分的概念和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作为中医药界第一个973项目“中药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整体研究思路中重要方法技术之一,在王永炎、张伯礼院士领导下,极大的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发展,提出并确定了中药方剂(复方)的发展方向是组分中药。2000年,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21世纪初出现的以“组学”技术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并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2006年,在总结中药有效部分的概念和中药复方化学研究体系多年系统研究基础上,充分吸收现代生命科学特别是系统生物学的先进成果,提出中药是一个系统,应用有严格定义的化学物质组(Chemome)来表征中药(复方)化学体系,采用化学物质组学(Chemomics)作为一种新的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发现和表征方法体系。2007年1月,在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基础上,发表了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下中药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结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提出了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采用化学物质组学表征中药复杂系统,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药理学等表征生命系统,建立了研究两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机制的方法体系,即采用“系统-系统”(System to System,S2S)模式表征多组分药物群(药物系统)与生物系统(系统生物学)的相互作用,略早于同年11月发表的单一化学药物分子(点)对于生物系统的网络药理学作用模式(Point to System,P2S),这是中医药理论整合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学创新(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表征药物系统与生命系统相互作用

图2 “宏观表征”与“微观特征”相结合的中医药现代基础研究策略

针对目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依然普遍存在“方-病-证割裂”和 “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分离”等违背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基本特点的问题,2013年提出了以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Integrated Biomarker System,IBS)为特征,“系统-系统”研究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采用可包容现代西医药和现代科学,体现中医药特色的“方病对应、证病结合、方-病-证整合”策略和“系统-系统”研究模式,着重解决复杂体系系统表征(如图2所示)。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包括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指标、临床基因组学、临床蛋白质组学和临床代谢组学等5个层次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的早期发现、临床分期诊断和药物疗效评价。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的“系统-系统”研究模式解决了复杂系统的精准表征问题,实现了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的整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的整合、多层面指标体系的整合和聚焦,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的综合评价具有优势并能够被现代医学所理解和接受,成为沟通东西方医学的桥梁与纽带。“临床-实验室-临床”的医药一体化研究体系为中医药基础理论与现代最新科学技术提供融合的平台;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综合评价)也为基于整体观的中药复方在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中提供新的疗效评价方法和途径,体现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精准医学研究。同时为中药研究明确了方向:药物系统以君臣佐使药材配伍、君臣佐使组分配伍及君臣佐使成分配伍(中药、植物药、西药复方)为3个层次递进深入研究,对应于以通路网络(基因、蛋白质及代谢物3个层面)为主,靶点为辅表征整体药效和相互作用是新医药学新药研发及疗效表征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可开发“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作用机制清晰”的组分中药新药。

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开展十周年之际(2005-2006年间),曾和邹建强先生多次讨论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下一步战略目标究竟路在何方。2011年,针对国际国内转化医学的发展,提出中医药发展应以新医药学为战略目标。新医药学即整体系统医学,是以维护人体系统的整体健康为根本目标,融合现代医学、现代中医药学和现代生命科学,创立兼取所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解决人类整体健康和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系统医学(Holistic Systems Medicine,HSM)。整体系统医学的研究内容应包括:①以人体整体健康表征的体质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②亚健康状态和防治未病(预测医学、预防医学)的理论和治疗、康复体系;③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的预测、个性化治疗和全面康复的整体系统体系;④疑难疾病的预测、个性化治疗和全面康复的整体系统体系;⑤复方新药的研发:包括西药复方、中药复方(特别是组分中药)及中西药复方。值此创建新医药学之际,提出了新的“一二三四原则”,即开展一个“药物系统-生物系统”的研究模式,做到“二个结合”(医学研究与药学研究结合,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结合),实现3个层次发展(中西医结合、整合、融合),开展4个方面创新(新医药学理论体系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医疗技术创新和诊治方案的集成创新)。

2. 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

(1)中药指纹图谱

有效部分(组分)是中药复方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大类化合物的总和。现代分离方法提取有效部分、指纹图谱定性、多指标成分定量测定以及有效部分与药效学研究相结合的中药有效部分研究思路可阐明中药复方协同配伍的药效物质基础。而中药复方研究的发展与指纹图谱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紧密相连。1997年,我们提出将指纹图谱作为中药化学体系的整体表征,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作为其局部特征,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相结合揭示中药复杂物质体系的化学物质基础。2000年,提出了多维多息指纹图谱是中药复方复杂物质体系有效组分化学特征表征的核心技术。从多维联用分析技术、药效检测和信息处理3个方面入手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理论和实践研究,形成了较为实用的中药指纹图谱分析技术。多维即采用多种分析仪器联用的模式。目前,最常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质谱联用方式所得的色谱峰图(各个成分的保留时间);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所得的在线紫外光谱图(on-line UV 图);一级质谱图(各个成分的质量)和二级质谱图(某成分的特征碎片)。所谓多息,即指中药的特征谱应努力做到化学和药效两方面的信息,经组效关系研究,获取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并将化学指纹图谱和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用于中药材、中间体和中药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以及药物创新等实践中,最终解决中药质量评价的科学性等中药质量关键科学问题。在中药药效整体生物信息表征与中药指纹图谱化学信息表征结合研究基础上,起草了《基于基因芯片的药物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

同时发展了定量指纹图谱,定量相似度等方法,并将指纹图谱用于中药质量控制和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2001年,提出中药指纹图谱建立原则和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分析;2002年,提出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中药指纹图谱与全面质量管理和建立我国现代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原则;2003年,提出了中药指纹图谱获取方法及验证和中药HPLC多波长指纹图谱鉴别;2004年,提出了中药二维指纹图谱模式识别方法和中药材饮片的HPLC指纹图谱鉴别并用于《香港中药材标准》制订实践,成为国际上首次采用指纹图谱作为鉴别的标准方法;2005年,提出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方法比较;2006年,提出定量相似度和指纹图谱理论和实践应用;2007年,发表近红外光谱非线性建模方法,公开了多年来开展中药近红外在线检测的研究结果;2008年,发表了中药工程集成化创

新的部分成果;2009年,出版了专著《中药指纹图谱—质量评价、质量控制与新药研发》,系统、全面论述中药指纹图谱的基础理论、方法学研究及应用于质量评价、质量控制与新药研发的大量实例。我们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应用于“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参与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化学物质组学

化学物质组(Chemome)是指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生物系统的外部扰动系统所有化学物质和/或化学成分的集合。而化学物质组学(Chemomics)是指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变化与生物体系动态响应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是层次化的、逐层递进地揭示中药复方配伍关系,逐步阐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群的方法学,其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应用模式(如图3所示)。英国Brunel大学生物工程研究院院长Ian教授评价“化学物质组学是中西方文化一个有趣的结合,它为现代中药复方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组学”方法。化学物质组学把具有明确临床疗效的复方中药化学成分当作整体化学物质组,用以生物活性为导向的筛查方法,逐步地筛选出一个具有最小化学组成但仍保留其疗效的最优化学物质组。可望开发出现代组分中药(MCM)”。

我们与北京中医药大学清开灵课题组共同完成的973项目“中药复方清开灵研究”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对由8味药材组成的清开灵注射液整体化学物质组全息表征,明确清开灵注射液化学物质基础;针对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进行不同组分配伍的51种相关药理药效研究,包括细胞黏附过程、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胶质细胞及相关功能、炎症过程、神经元抗损伤能力、细胞凋亡及细胞模型的基因与蛋白质研究,通过组效相关分析,获得了由其中4类组分胆酸、黄芩苷、栀子苷类、珍珠母水解氨基酸类配伍的组分中药,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

图3 中药化学物质组学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应用模式

系统生物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各种“组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种整合型大科学。它要把系统内不同性质的构成要素(基因、mRNA、蛋白质、生物小分子等)整合在一起进行研究,是需要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种学科共同参与的多学科整合研究。中医药系统生物学包括中医药整体系统生物学和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将中药化学物质组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相结合,即“系统-系统”的研究体系:采用化学物质组学表征中药复杂系统,采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及药理学等表征生命系统,进而研究两个复杂系统的相互作用和网络调控机制。2010年出版的《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科学出版社)一书系统阐释了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下,基于药物复杂系统针对生物复杂系统(System to System, S2S)的“系统-系统”研究模式开展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的方法策略、技术体系及主要成果。我们与第二军医大学张卫东教授课题组、上海和黄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麝香保心丸系统生物学研究,构建了冠心病蛋白网络以揭示麝香保心丸组方干预心肌缺血作用的药效物质群与作用机理;整合麝香保心丸化学物质组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证实其通过多成分对多靶点、多环节网络调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上研究基本讲清了麝香保心丸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其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提供重要基础和支持,为麝香保心丸配伍扶正祛邪、增效减毒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201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期还开展了尿毒清颗粒和、丹红注射液等有效性评价,以及六神丸安全性评价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

(4)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

西医的“病”和中医的“证”同作为人体健康状态的表征指标,虽不是完全对应关系但一定有其相关性,且现代科学已基本上认识到人体健康状态和生命过程的本质特征可由一定的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代谢物)的动态作用网络来描述。然而,针对中医“证候”的复杂性,采用简单的临床指标和碎片化的组学研究均难以反映其全面科学内涵等问题。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Integrated Biomarker System, IBS)包括可标准化的中医证候量化指标、适用的临床病理生化指标、系统生物学指标的整合,系统生物学指标又可以包含基因、蛋白质、代谢物多个层次的标志物群,为建立中西医病证诊断和治疗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为特征的中医药临床系统生物学研究在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指导下,采用“方病对应、证病结合、方病证整合”的中医药现代基础研究策略和“系统-系统”的研究模式,在用化学物质组学表征中药复方基础上,将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与临床研究相结合,体现了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精准医学研究,可实现如下目标:①早期预警与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和临床研究;②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③基于药物基因组学、药物代谢组学的个体化医学;④基于药物体内过程与系统生物学优化临床治疗方案。2012年6月应Wiley出版社邀请出版了本领域第一部英文国际专著《Systems Biolo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同期还开展了乳腺癌、肺癌、心肌梗死、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痛风、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机理研究及疾病诊断,发现了可用于上述多因素复杂性疾病的诊断分型、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

我们与中日友好医院李平教授研究团队历时十余年,开展了基于整体观的糖肾方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现代基础研究。运用化学物质组学、血清药物化学、网络药理学和系统生物学等研究技术,通过“方-病对应”、“病-证结合”和“方-病-证整合”三个层次研究的策略,系统阐释糖肾方七药协同、整合调控的系统网络调控机制,揭示化学物质组(中药复方)的变化与生物系统(临床患者与实验动物)应答的时空响应的相关性,阐明糖肾方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功效对应的物质基础以及各功效协同互益的作用机理,为现代基础研究诠释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提供范例。

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作为临床系统生物学的核心技术为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的精准表征提供了方法平台。糖尿病肾病的整体系统医学研究包括:中医证候指标和临床病理生化指标研究,整合整体代谢指纹特征谱4 000余种代谢物定性、半定量分析及7大类百余种磷脂、15种脂肪酸、21种嘌呤嘧啶、8种硫醇氨基酸的定量代谢组学平台技术(QMPT),15个糖尿病肾病相关蛋白定量和14种糖尿病肾病相关基因定量,实现了代谢指纹谱与定量代谢循环的整合;代谢组学与临床生化指标整合;中医症状与代谢组学及临床生化指标整合;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的整合;“方-病-证”整合的循证医学与系统生物学方法证实了具有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糖肾方)的临床疗效;建立了西医病理生化指标、临床系统生物学确定的生物标志物(基因、代谢物等)和中医证候量化指标(整体的症状体征)在内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可用于糖尿病肾病不同病理进程(Mogensen分期)和气阴两虚证不同亚型的诊断(辨证)和糖肾方疗效评价(论治);发现了糖尿病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整合生物标志物“聚焦”模式,即采用聚焦整合生物标志物群(Focus Integrated Biomarkers,FIBs)代表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的关键信息,用于方药量效关系等评价。以通路网络(基因、蛋白质及代谢物三个层面)为主,靶点为辅表征糖肾方的整体药效和相互作用研究为“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作用机制清晰”的糖肾方组分中药“二次研发”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2008年,我们首次在国内外报道将发现代谢组学与靶标代谢组学整合一体的定量代谢组学研究模式,现已成为临床代谢组学研究共识。本研究所建立的脂肪酸分析方法为脂质代谢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多次被Chemical Review等高质量杂志引用;糖尿病肾病整体系统医学研究相关成果获得了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5)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

整体观是中医药的本质特征,在药学中集中体现在复方药效物质群的整体表达。复方药物通过配伍法则实现增效减毒的协调统一,其合理性已得到国际医药界普遍认同。复方药物包括中药复方药物、西药复方药物(化学药复方药物)和中西药结合的复方药物。中药复方新药创制是在整体观、系统论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考虑“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由繁到简”,即从药材配伍到组分配伍到成分群的过程;西药复方药物的创制则是以整体疗效为目标,由单一化合物到化合物群,是体现了“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的“由简到繁”。基于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提出了中药复方新药创制及技术支撑体系和复方药物研发创新体系(图4)。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包括中药新品种(中药活性成分新药和现代复方中药)的发现和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现有中成药科技内涵提升,在临床循证医学研究基础上,开展整体系统生物学研究,采用“药物系统-生物系统”的模式阐释其与西药不同的作用机理和网络调控机制,即中成药的“二次研发”;二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从君臣佐使的药材配伍到君臣佐使的组分或成分配伍,发现“成分明确,质量可控,作用机制清晰”的组分中药的研发。

我们在临床确有疗效的双龙方原方(水煎液)基础上研究开发“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晰,质量稳定可控”,可为国际认可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以双龙方原方水煎液为对照,“中药指纹图谱&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为指引,经典药理学(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药效评价为导向的“分别提取”、“适当纯化”的思路,同时将经典药理学(整体动物、组织、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四个水平)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系统网络研究结合,开创了以通路网络(基因、蛋白质及代谢物三个层面)为主,靶点为辅表征整体药效和相互作用的新药研发及疗效表征的新模式,开发了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楚、质量可控的新药——双龙保心片(已于2016年11月向CFDA申报新药)。这种基于“系统-系统”模式的新药研发为复方药物尤其是中药复方新药发现提供了有效途径。

(6)中药工程集成化创新与自主创新

我们和河北神威药业有限公司进行了10年的合作研究,对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及舒血宁注射液从药材基地到生产全过程开展了质量源于设计(QbD)和过程分析技术(PAT)系统研究,实现了中药生产过程智能控制,并获得了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7)仿人体微流控芯片

图4 中药复方创新药物研发路线图

仿人体微流控芯片,是指在微流控芯片上培养人体主要的组织和器官,并利用微通道使不同的器官组织之间产生有机联系,用于药物研发和快速毒性评价,可望革命性改变新药研发的进程。我们已建成“心血管组织微结构与微环境模拟的药物筛选仿生芯片系统”用于心血管系统用药的筛选(图5);同时开发了“肝脏组织微结构与微环境模拟仿生芯片系统”和“肾脏组织微结构与微环境模拟仿生芯片系统”用于药物的肝肾毒性筛选和评价。

二、搭建了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技术平台

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以复杂物质体系分析技术、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分子药理学和网络药理学等关键技术为依托,形成了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技术平台,开展了乳腺癌、肺癌、心肌梗死、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痛风、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临床复杂疾病的机理研究及疾病诊断;以及麝香保心丸、双龙方、糖肾方、六神丸、丹红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尿毒清颗粒等方剂治疗上述相关病证的整体疗效及药效物质基础,并阐明中药的有效性及复方配伍的科学意义。

1. 复杂物质体系分析鉴定技术

运用现代分离技术、生物膜色谱技术、仿生微流控芯片和多维联用技术,分析鉴定或表征复杂物质体系的技术平台,复杂物质体系包括药物系统(中药材、中药复方)和生物样本(血清、血浆、尿液、胆汁、脑脊液及仿生组织等)。

2. 定量代谢组学平台技术

图5 心血管组织微结构与微环境模拟的药物筛选仿生芯片系统

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体系受刺激或扰动后其内源代谢物质种类、数量及其变化规律的应用学科。定量代谢组学一方面利用代谢轮廓谱进行整体分析,从总体上把握整体轮廓,寻找未知生物标志物,即宏观表征;另一方面进行多个代谢循环的精确定量,对优先关注的代谢循环进行聚焦,对关键生物标志物进行确证并详细研究时空变化规律,即微观特征。定量代谢组学平台技术将宏观表征与微观特征相结合,使代谢组学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更全面、更准确。

3. 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平台

整合系统生物学技术作为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研究平台的支撑技术,基于复杂物质体系分析、化学物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经典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学和化学计量学等为核心技术,通过整体表征与局部特征的整合,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的整合,以及多层次数据的整合,构建与人体整体健康表征的体质理论体系和相应的整合生物标志物体系,实现对药物系统和生命系统的精准表征,建立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代谢系统疾病等)疑难疾病的预测、个性化治疗、药物研发和全面康复的整体系统医学(新医药学)体系。

三、科研团队及科研支撑条件

研究中心设有专职科研人员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3人,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在站博士后5人,在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6名。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家教育部,依托于清华大学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学科,生物有机磷化学及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化学三级实验室,微量分析测试方法与仪器研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仪器先进,配备了UHPLC/Q-TOF MS、GC-MS/MS、HPLC/ MSD-Trap MS及冷冻干燥机、高速逆流色谱仪等中药提取、分离分析检测的设备仪器,并拥有基础药理实验设备和细胞培养室、超低温冰箱、基因芯片分析相关仪器及实时荧光PCR仪等细胞分子生物学仪器;近年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973、863等重大科技计划的支持和相关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在生命分析、临床疾病分析领域做出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建立了整合化学物质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中药复方研究平台。

四、科研成果及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研究中心完成国家973、863、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近40项。撰写研究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9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450余篇,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研发新药6项。研究成果于1999、2004、2006、2014和2016年先后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自然科学奖近20项。2012年应Wiley出版社邀请在国际上出版首部中医药系统生物学专著《Systems Biology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512页),并得到国际主流医学和生命科学专家的肯定和好评。

中心秉承开放原则,通过多渠道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英国布拉福德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伦敦King’s College心血管研究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中医药的国际合作研究,推进中药国际化进程。

现代医学正面临挑战和重大突破,西医学谋求改变,正在走向整体观、系统论之路;中医药学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投入增大,研究水平提升,也正在现代化、国际化道路上奔腾。东西方医学融合之势如旭日东升,大势所趋。特别是转化医学、精准医学的概念相继提出,“为我国在医学发展中占领国际制高点的历史机遇”。如何实现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全面创新发展,使中医药在科技日新月异之际,摆脱边缘化的困境,摆脱辅助用药的遭遇,浴火新生,达到新高度,是对我国科学家的挑战,也是一项历史使命。坚冰已经打破,现在正是从跟踪到引领的最好机遇。我们倡议创建新医药学,是由中国科学家来主导建设的新赛场,也是中国对世界医学作出的引领和创新贡献。我们愿意为创建新医药学撸起袖子,奋斗一生!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馆139室

邮编:100084

电话:010-72781688

传真:010-62781688

邮箱:luoga@tsinghua.edu.cn

(□ 清华大学/教育部中医药现代化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供稿)

猜你喜欢

组学指纹生物学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像侦探一样提取指纹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口腔代谢组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基于UHPLC-Q-TOF/MS的归身和归尾补血机制的代谢组学初步研究
基于自适应稀疏变换的指纹图像压缩
可疑的指纹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