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学术的贵族精神

2017-04-10王梦圆

速读·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学术

王梦圆

摘要:学术精神是治学的根本所在,立根于此,学术事业方能硕果累累,绵延数千年而不断。学术界欲蓬勃发展,还需要一种高贵的精神气质,这便是学术的贵族精神。

关键词:学术;贵族精神;创新求真;博观约取;心怀天下

学术精神是在学术事业发展中长久存在、不断升华的精神动力。其首要的就是坚守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陈寅恪先生曾言,研究学术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主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一个人只有把追求真理当做内心的需要,主动汲取知识的滋养,坚定笃实,方能沉淀自我,取得学术的成就。其次,学术精神是一种开放眼界、博古贯今的广阔胸怀。除了传承优良的学术成果,更要纵横古今、包容并蓄;这是学者的基本素养。学术精神还体现在学术氛围的培养上。良好的学术氛围,是自由宽松的,也是执着追求的。坚守真理、勇于探索;提倡学术争鸣,尊重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

学术界欲蓬勃发展,还需要内在高雅的精神气质,这便是学术的贵族精神。那么何谓学术的贵族精神?窃以为,其精神厥惟三端,试分论说之。

一、为学不做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

学术贵在求真、求新和求深。它的立足之根在于“成一家之言”,不被支配和束缚,而为真相和真理去疾与呼。正如储安平在其《英国采风录》中记载的:“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只有在学术上拥有贵族精神的人才会始终恪守学术美德与求真精神,坚守内心的追求,为时代和社会贡献出更多的价值。

有时这种高尚的价值取向也会面临各方压制的凄风冷雨,需要学人立足于深厚的学术积累之上进而敢于别创新见、坚持自我。在求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遇到抵触和反对的声音,学人需要不断反省、批判自我,与时更新,续有增置,不断修正,在艰深的学术道路上矢志不移。

有时甚至要为捍卫学术的圣洁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都源于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和超越一切现实困境的治学勇气。故而,为之身辟牢笼、九转百折,可矣;为之分庭抗礼、呼天抢地,可矣;为之焚身断首、魂归天地,亦可矣。正是一代代前仆后继、舍身为学的学人志守于此,将衣钵传承有绪,方才有今日辉煌灿烂的美妙图景,人文与科学相交织的学术圣境。

二、治学须开放眼界,融古通今,兼具“博”与“精”

做学问既要对既往历史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从古人身上汲引经验教训;也要广泛借鉴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激浊扬清、推陈出新,这也是学术中的创新精神。从现代学术的发展轨辙来看,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通人气象与小处着手、细致入微的专门研究愈来愈成为现代学人所必备的两个方面。而宏阔的学术视野与眼界正与贵族教育中倡导提升各方面素质的理念不谋而合。古希腊贵族中学习“七艺”之风的炽盛与先秦贵族间注重“六艺”的培养,皆可视为贵族教育中重视提升综合素质的体现。

博通中外,雅集古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即是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正因其能够具有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和包容力,才使得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之机重启,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同时,面临如此深广、浩如烟海的学术文化资源,学人不免惶惶然而无所从,失之详略、取裁不当。则亟待恰如其分地处理“博”与“精”的关系,贯通地看待研究对象。若是博而不精,则治学如浮萍,漂泊无所依;若精而不博,则治学门径狭窄,终难成大器。晚近以来习称大师者,如吕思勉、钱钟书等个中自眉,皆博、精均备,进可鼓荡其间、开宗立范,退可人窥堂奥、融旧铸新。因而,治学须脚踏实地、融会贯通,先立广博之根基,推拓开来,蔚成大观,而后挥发自我,独辟蹊径。以通驭专,统之有宗,会之有元,如此博与精更相交结,相得益彰,方成宽宏气象。

三、常怀悲悯,铁肩担道义,乐把金针度与人

治学求思,亦如经世匡时,悯事病俗、振衰起弊,不容须臾有失,切不可效两耳不闻窗外事之冬烘學究,泥古顽梗,弃社会责任于不顾。要有宽厚爱心、挑天下之大义、心有众生的济世情怀。

古人为学,使心正身修,措之行事,俯仰无愧而已。宋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古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以担负社会责任为己任,他们始终保留着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怀和超越性的良知。从屈原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的效忠之心中,从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人生使命中,从鲁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的伟大担当中……我们都能读出他们心中流淌的“焦灼与隐痛”,可以说正是这种对祖国、对人民、对人间苦难的大关怀和大悲悯,才成就了知识分子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境界。

在国运蹇促、社会历史发生重大激荡和转折之时,学术的贵族精神更是展现地淋漓尽致。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风雨飘摇,李大钊以笔为枪,奋笔疾书“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之句,他励行其所知,以文字唤醒国人,开廓近代学人之风气。

同时,赓续传承也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方面。学问乃天下之公器。作为社会精英,知识分子应慷慨解囊,无私地将腹中所学回馈社会,金针度人,使其连根接脉,代有新出,破启锢闭,臻于至善。蔡元培曾语“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涵育才俊、反本开新,惟有诲人不倦,方能桃李满园。孔子与曾子、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康有为与梁启超、罗素与维特根斯坦……古今中外,学术殿堂之中不乏灿若繁星的师徒组合,他们为整个人类的学术事业贡献了心力、智慧和经验。正是这样持续性的学术承袭,不断促进学术进发新的活力。此可谓学术贵族精神的传承。当今大学教育,正应如此。

概而言之,学术的贵族精神由创新求真的学术风骨、博通与专精相融的学术功底和心怀天下的学术担当三者组成。学术风骨可谓学术之根柢,基础既牢,可保学术建设“风雨不动安如山”;学术功底可谓学术之躯干,骨节且挺,可助学术建设星星之火蔚成燎原之势;学术担当可谓学术之藤蔓,枝瓞尽展,可兴体国经野不朽之事业。三者同气连枝,塑就精神,凝聚力量,方能使学术事业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只有在治学中坚守学术的贵族精神,方可为学术的研究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使之具有傲然的风骨和坚贞的气节,在学术洪流的激荡中坚守向前。

猜你喜欢

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遏制学术造假需多管齐下
学术
学术之窗——新作介绍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