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刘广迎新著《撞见未来》

2017-04-10柏祥

齐鲁周刊 2017年12期
关键词:超人场域伦理

柏祥

未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话题感。虽然人们过去曾经赋予这个词许多涵义,甚至设计了很多的仪式,但我们仍然没有使“未来”脱离时间概念,在二维世界里行走。新华出版社最新重磅推出《撞见未来》则为“未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场域,把人类放置进去进行种种推论,以便找到人类世界乃至宇宙的发展道路。

人类从此不再一直奔跑在未来后面

“未来”作为一个时间概念,在人类的思想意识里一直都是前置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对于自己来说,“未来”是无可选择的选择。所以,每个人都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憧憬和无限的期待。如果您认真阅读了《撞见未来》这本书就能体会到,在从猿类动物开始到人类长期的进化中,在今天,时间概念的“未来”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也许从此不再仅仅属于人类。我们面对的未来再也不是把今天当做起点的时间的射线,而是对各种概念、思想、意识进行完全的重构和解构的宏大场域。在这个场域里,一切都将被重新定义,包括我们人类,包括即将出现的人工智能概念下的超人,等等。从此,世界将不再是我们的,而是“未来”的。

时间概念的历史就像是一个平衡木,几千年来人类在上面艰难舞蹈。虽然常常忽左忽右,战战兢兢,甚至波折颇多,但今天我们终于走到了平衡木的尽头。在这平衡木的尽头,人类只要存在就不能自由滑落,而是必将如滑行到一定速度的飞机一样腾空而起,舍弃时间,舍弃历史,奔向“未来”。毫无疑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把我们已经带到了这样一道门前,门前是我们,门后就是未来。作者初次谈到《撞见未来》的时候,把它定义为关于未来学的著作。从他的努力来看,作者用洪荒之力和惊天勇气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一系列新科技知识和概念聚合起来,作为他书中的“未来”的“起点”。

在人类所认知的范围内建立的逻辑和伦理体系中,人类在这个世界长期占有统治地位,概念、思想和意识几乎是全人类的私属财产,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客观和自然。当宇宙伦理和更新的科技逻辑摆在大家面前,成为大家思考问题的依据的时候,人类在伦理上的优势地位是否还能确保?这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些将不再是人类的自我追问,而是超人的来自未来的隔空喊话。作者试图把这喊话尽可能清晰准确地传给我们现在的人类,但人类从来没有有意识地试图把一些喊话传给这个现实世界的其他生物。所以,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从来就没有建立真正的共生关系。而今天,在人类即将走进未来场域的时候,我们需要和未来的一切共生、永生。

跨出这一步,进入共生和永生的人类最终将把时间和历史从我们的头脑中抽离,成为一种现实的物质。从此,人类不再慌张地一直奔跑在“未来”的身后,而是在“未来”的场域里舞蹈、歌唱。过去我们太慌张,经历了太多的战争、瘟疫,承受了太久的饥饿、匮乏。现如今,《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一切都将改变,作者系统分析了可再生、可分享、可替代等“七可”,为大家描述了一个思想和意识之外的全新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人类新的家园吗?在这个世界里的人类还将是不是今天的人类?我们在“未来”身后观望,却无法冷静,被这种疑惑紧紧伴随。

人类到底相信不相信未来

好萊坞等机构的大制作下出品的各类著名灾难片等等,超炫的未来描述和表现,让太多人类几乎都患上了未来恐惧症。这使人分化成两类:一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从来不相信有什么实在的未来,他们眼里的未来就是即将到来的明天,后天好像就与他们再无任何关系。一种是或轻易或全身心地把未来交给上帝的人。不管是信众眼里的上帝还是牛顿眼中的上帝,这些人都将面向他托付自己的灵魂和终生。在人类历史中,对于这个问题几乎从无可解,更无中间路线可行。毫无疑问,这两类人都不是“未来”的信徒,前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预期的享乐,后一种人的“未来”只是他们心目中的想象。

《撞见未来》一书试图找到这样一条途径,尽力把靠近真实的未来呈现在所有人面前。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于是作者就从他对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思考和探讨,从他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积累与沉淀出发,行囊里装上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等概念,走向未来。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研究成果,《撞见未来》里面显然运用了许多预测手段。这些预测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于作者系统的学习和长期的探讨、思考。从《撞见未来》的系统表达来看,这种思考已经自成体系,能够启发人的心智,使人有能力、有胸怀去领悟未来。

在这个体系里,《撞见未来》的第一部分提到的“七可”源自具体,带来的却是颠覆,比如可再生、可替代、可预测、可分享等等,显然超出了我们现有的理论体系和认知能力。虽然作者对此给予了很技术很系统的解释,但让人实实在在地信以为真,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生活真的可以是这个样子吗?在更多人无法克服对未来的怀疑与恐惧的情况下,怎么去验证它呢?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给出了答案。这一部分的题目叫人类的解放事业。确实是,科技解放了人类,在这场行走中信息技术的传播是第一功臣。那么解放之后是什么样子?必然带来自我的重生、经济的革新、政治的重构、文化的转型等等。

《撞见未来》的第三部分指出了未来场域下人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这也许是人类面临的最后一次最为宏大悲壮的选择。最终,人类要么成为超人,要么被超人替代,从而进入被选择的未来时空中。其实,在人类甚至生物历史上,这些带着生命概念的物种所有的选择的正确率和准确率都是极低的。特别是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种正确率和准确率极低的选择为进化论提供了条件,因为这种高代价使每个物种都在慎重选择,保持着渐变的演进态势,这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对旧有体系的维持。

渐变是进化论的基础,是一种相对机械的演进方式。而今天,日益发达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从技术上解决了选择的准确性和正确性问题,突变成为常态,物质流动的高速度使选择变得近乎悲壮,速度快得天翻地覆,常常是你生我死,死而复生的惨烈场面。随着物质流动速度越来越快,对寻常世界的颠覆必将成为寻常的事情。《撞见未来》显然准确地把握和科学地分析了这一点,作者在用思想和未来竞赛,虽然无法分出输赢,但总是比我们看得清晰、辽远。

当算法和技术清算了伦理、逻辑等概念

科技的本质是发展了的工具。人类创造了工具,但工具也在改变着人类。从最初的石器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量子科学、人工智能,人类对于自己创造的工具或者今天的科技越来越难把握。直接的感受就是科学家们研究越深入,发现越多却感觉对未来世界的了解越少,越无知,以至于几乎无法把控,甚至是从来没有把控过。这符合轮回的规律,未来世界的不可知是一种真理存在,跨越此世奔向彼世的人毕竟凤毛麟角。技术进步和迷惑认识的剪刀差越大,我们距离未来世界一定就越近。于是,牛顿走向了神的世界。这种无力感是不是一种轮回?人类终将走到这个轮回的终点,我们的一切对于下一个轮回来说,就是洪荒世界。那么,下一个轮回所面临的世界其实就是超人或者神的世界,牛顿只是比我们更早更透地看到了这一点。

在已经走进我们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量子科学的时代,一旦越过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那道门槛走进“未来”,一切都重新定义之后,现实世界中的伦理、逻辑等一大堆人类运用娴熟的概念就会突然失效。随之而来的是大数据、虫洞、量子力学、人工智能等扑面而来的概念,依托极其强大的科技、算法技术作为重构未来世界的词汇将统治一切。由此造成人类所拥有的所有概念的集体失效,难道不是对人类的一次全面清算?这是必然?还是偶然?《撞见未来》告诉我们,这当然是一种必然,也是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算。就像我们走进一个殿堂之前,都会在门前稍作停留。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种停留既有整理衣冠的需要,也是整理情绪的表现。就像衣服上的灰尘和不良情绪一样,在面向未来的这道门前,伦理、逻辑这些概念必将毫不可惜地被抛弃,被无情覆盖。

在超人的世界里,全新的概念体系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这将不是我们所能掌控的话题,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世界,我们将失去主导地位,被超人所取代。众多伦理、逻辑、概念集体失效的背后,是人类让出占统治地位的主角位置。当然,当前对超人的塑造看似还掌控在我们的手里,几乎可以不用杞人忧天。然而,人工智能终究有一天会超过我们人类,这个节点一定是人工智能能够自我创造智能的那一天。让人工智能模仿人是我们人类的事情,让人工智能超越人将是人工智能自己的事情。《撞见未来》明确地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已经进入几何级的升级速度,这意味着科学技术在能量概念下将面临着爆炸性的增长。那么,按照这个道理分析,这个节点距离人类还会远吗?

当人类被超人完全取代,退到配角地位,我们也许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宇宙伦理、超人逻辑作为规范的未来世界里,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永生,还是全新算法下的变身。变身之后的我们人类在这个宇宙处于什么位置?是在宇宙的演艺厅的观众席上看超人肆意演出?还是被超人扔到各类动物或者其他生命形式充斥的纷乱舞台?对此,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没有明确的答案。毕竟,在量子时代,作为未来学概念下的预测技术还没有脱离物理概念,问题的提出并未必然带有方向。《撞见未来》描述的本来就是一个多维度视角下构建的关于“未来”的宏大场域,用二进制的传统思维解答人类和未来命题显然还显无力。

人类为超人设置算法,但按照线性的发展趋势来分析和认识,超人终有一天会有属于自己的算法,或者他们终将牢牢掌控算法,直到“超”超人的出现。在人类的算法世界里,今天的我们并不比洪荒时代的人类掌控更多的人性,爱、恨、生、死,甚至梦境、幻想等等,在人类的世界里,总有那么一些的不可掌控的东西要交给神或者上帝。但在超人逻辑或未来宇宙逻辑下的算法技术中,今天的这些不能掌控必将被超人掌控。那么,什么人性,什么梦幻,都可能会物质化并技术地随意组合。也许,超人的世界里从此彩虹不一定七色,开水未必滾烫,雪山不再清冷,超人的世界不由我们假设,人类也不会懂。

超人是人类的再生还是毁灭

在概念上,大多数宗教强调的神性其实是放大了的人性,是人性自我挣脱意识的现实反映,或者说是人性自我救赎过程中的集体映像。那么超人是不是应该具有超人性?超人性是不是就是我们一直所崇敬的神性?那么,超人是不是也意味着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神”?人类造神几千上万年,被自己所创造的神统治了几千上万年,突然人类自己升级成为了“神”,会不会像婴儿来到世界一样,一切都是陌生和新鲜的,一切又都不是自己的,除了这条生命。超人跳出人类圈子,在“神”的世界里还要像一个婴儿一样,呀呀学语,蹒跚学步,迈出神的生命旅程的第一步。

连通现实和未来的通道就是物质,动力来自于科学技术。于是,死亡,从形而上走进形而下。作者在《撞见未来》一书中写到,死亡成了物质的一种转换形式,而不是生命的消亡。这种生命概念的绝对物化,是放在未来世界里重新构建的。有了物质的支撑,也许这个生命概念将会融入类似今天的操作系统、量子力学、信息技术等内容,那么,升级我们人类将成为非常技术的可能和扑面而来的现实,而不是手术刀和各类肌肉、脏器的生硬搏杀。血液里流淌了太多技术元素的超人还是不是人?如果超人是人,超人将意味人类的升级或者再生;如果超人不再是人,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人类将面临覆灭,或者退回动物的群落,由超人取而代之?

超人的一小步,甩开人类千万步,轻易跨越了人类和超人之间的千沟万壑。随着科技的发展、意识的升级、人与世界的重构,必将建立全新的逻辑和伦理体系,假设中的宇宙伦理、超人逻辑将成为超人的生存和发展准则,这必将给当下的道德体系和思想意识带来无情的碾压,一些基本的概念从此失去了意义,人类有可能从此不再崇高。这种不崇高使人彻底失去了积累万年的万物灵长之优越感,之后人类面临的将是什么心情?也许,进入超人的轮回里,我们人类的区区几万年只是一个痕迹?一位院士曾经说过,不要说拯救地球,地球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类,需要拯救的是人类。确实是,地球存在了几十亿年,而人类存在时间与之相比不过是那么短暂的一瞬,短暂到对地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没有人类,地球依然在,失去了人类,地球依然在。在我们还无法跳出我们的世界,遇到未来的挑战时,超人会拯救我们吗?

一切科学的最终结果就是哲学。虽然科学和技术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科学依然远远落在哲学的后面。天地广阔,却不能任鸟飞。超越一切,却无法超越理性。这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根本状态。当科学技术以及其他一切学科都回归工具本质,唯有哲学才能给人类留有生存的空间,对接未来的世界的人类。毫无疑问,这是人类的法则,也是我们作为生命的意义所在。但面对未来,信息溢出、权利溢出、概念溢出等等,让意义从此不再纯洁无瑕,意义退位,力量上位。力量是什么?就是物质,物质靠什么推动,眼见的就是信息技术、量子力学和人工智能等等。

哲学的人类面对神性的超人,我们不能失去希望,人类要尽快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场域,去承受力量,去重新塑造意义。即便是今天如此无力,但未来依然会隆隆而来。摊开来看,在众多对未来的描述中,《撞见未来》是积极的,少有恐慌,多有理性和思辨。其中提出的说法和道理显然无法通过个体体验去验证,这是整个人类的发展指向,正如音乐只有七个音符,却在组成这个宏大的合唱,等着我们所有人去高声唱响。

读完《撞见未来》,我感觉我脑子里的问题真是太多了。

猜你喜欢

超人场域伦理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蛋超人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飞越超人
超人
我想变成超人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