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阳名片:光山花鼓戏

2017-04-10余霞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小戏花鼓戏信阳

余霞

信阳地处大别山脉,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韵味浓厚。在浩如烟海的信阳本土文化中,光山花鼓戏以它独特的魅力而享誉省内外。

光山花鼓戏又名“麻邑哈”“花鼓灯”“小鼓子”,是孕育于光山而主要流行在豫南信阳大别山一带的一种地方剧种。它是在豫南民间小调、山歌、小戏的基础上,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并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别具特色的剧种。

光山花鼓戏,历史悠久,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光山花鼓戏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苏轼曾在《仇池笔记》中记录了光山人“群聚讴歌”的景象。据《光山县志》记载,在清代乾隆年间已有“刑牲演剧,交相赛诗”的花鼓戏演出的场景。至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光山县就开始出现了职业花鼓戏班。至今在信阳县平昌乡陈店村东北的小井边的石碑上,还刻有“清道光十三年花鼓戏班捐修”的字样。

光山花鼓戏,唱腔独特。正因光山花鼓戏是一种具有地域性的地方小戏,使它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光山花鼓戏不仅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调,而且还吸收了流行于当地的戈阳腔和柳子戏的音乐和表现手法,拥有了非常丰富的音乐词汇。所以,光山花鼓戏在演唱上也是别具一格:一方面使用地方方言、俚语道白,另一方面又加上了不同帮腔的演唱。光山花鼓戏正是凭借着这种优美的唱腔和独特的风格自成体系,蓬勃发展,深受当地人民大众的欢迎。

光山花鼓戏在表演形式上,也是与众不同。在光山花鼓戏中,演员无明显的行当之分。表演时分男、女角,但戏中女角多由男演员扮演。在表演演唱时,唱腔和打击乐相结合,有时也用管弦乐伴奏,主要采取说唱的形式。

光山花鼓戏,演出剧目丰富。仅传统的剧目就有200多出,多数是以儿女情长、爱情故事、民间生活及宣传中国传统道德为内容的,这些剧目主要以师徒口传身教为主。俗话说:“柳子南征北战,皮影公子遭难,花鼓婆娘养汉。”在光山花鼓戏中最受欢迎而又经常上演的小戏,主要有《吴三宝游春》《闹花园》《天仙配》《薛丁山征西》等,这些戏曲因唱腔优美、对白诙谐幽默、贴近生活、群众参与性强而广为流传。

光山花鼓戏虽在清代已较为广泛地流传,但因为它只是地方性小戏,又有自身的局限性,所以在当时社会地位很低,往往难登大雅之堂,无法与当时被奉为国粹的京剧同台演出,甚至不能在正规场所演出,因此它只能常年在农村活动。近代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光山花鼓戏受到了巨大冲击,面临着后继无人、无法传承的窘境。为复兴这项民间艺术,2004年花鼓戏被列入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项目,2006年又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录,近年河南省又将信阳市文殊乡第一个命名为“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在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光山县和文殊乡联合搭建了廣阔的平台,鼓励老艺人广招学徒,每年提供必要的发展资金,并组织各戏班到各地巡回演出。

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下,目前花鼓戏已逐渐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龙头,带动了地灯戏、皮影戏、狮舞、旱船、竹马、花桃和大鼓戏的蓬勃发展。光山花鼓戏也越来越成为信阳本土文化的一张金名片,走向全国各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喜爱。

猜你喜欢

小戏花鼓戏信阳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花鼓戏3月跟拍
静谧山间
花鼓戏转型经历和湘籍民族歌唱家关联性
古锁里藏了个小戏精
且慢过度夸赞“小戏骨”演技
小戏骨
浅谈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
Evaluate the Extent to Which Our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Way We See and Interpret the World
信阳红:红茶新贵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