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陶渊明自身性格对其人生境遇的影响

2017-04-10庄林燕

文学教育 2017年4期
关键词:归隐智慧

内容摘要:陶渊明传世的诗文并不多,却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归因于他所拥有的丰富精神内涵。质性自然,委运化迁,放旷冲澹,也正因为这样的性格,铸成了他清贫乐道,波澜起伏的人生。本文意为探讨陶渊明自身性格对其人生境遇的影响。

关键词:质性自然 放旷冲澹 乐天委分 归隐 智慧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仕宦家庭,生活于动乱的晋宋之际。他由仕而隐,成为我国历史上中最为著名的隐士,以极少的作品数量忝列古代大诗人之列。前人多以时代或家庭论其平生,不过我们觉得陶渊明自己的性格与其一生境遇关系很大。

陶渊明所生活的晋末宋初,正是东晋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最激烈的鼎盛时期。除了统治集团之间的相互混战,当时由孙恩和卢循领导的东晋时期最大的农民起義运动也正在此时爆发。北方的匈奴、鲜卑、揭、氏、羌,自从汉末晋初进人中原以后,其势力不断往南渗透。在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等多重矛盾的夹击下,东晋王朝内外交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臣,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家境不算太坏。但是陶渊明八岁时父亲去世,家境逐渐没落。12岁时庶母辞世。他20岁时,家境便开始变得贫困。最后一次出仕,只当了85天的彭泽令,从此隐居。陶渊明的人生以及诗文为历代文人所激赏,其间当有给人以启示之处。

一.陶渊明的性格与思想

陶渊明虽然以隐士名世,但是他的人生与作品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之所以如此,因为他的人生与作品有很深的底蕴,即具有人格与思想作基础。

1.精神核心是自然

陶渊明与自然之间没有距离。

陶渊明的诗中无不体现他这一贯穿生命的思想。首先,陶诗是以天地自然,田园风物为题材——林野、素月、风霜、雨露、松柏、菊桃、鸟雀……比比皆是,这也正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洞察,寄情自然。

再看陶诗风格,亦是自然率性。大自然的每一种形象都结合有陶渊明自身深切的感受。他喜欢写松树和菊花:“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即言菊花和松树的魅力与色彩是发自内心的,他们坚贞的品质越是在寒冷的冰霜打击下,才越显得杰出。陶诗中还有“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一句,这不仅仅是大自然的景象,也隐含着自己的感受在里面。是他决定告别官场,辞职归隐的时候写下的,而“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一句,则是他渴求摆脱束缚回归田园的心境体现,这些“鸟”都是他自己心灵的象征。

对陶渊明而言,自然就是他的灵魂,他就是自然的化身。

2.心怀天下

陶渊明少年时是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这是最好的说明,运用象征手法,行游到幽州,那时候中国北方已经被外族占领了,陶渊明从未到过黄河流域的北方。但是他的精神远游到了那里。这正是他志在中国统一,国家收复失地,回复安宁的体现。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组诗之一)儒家的经典使他对人世怀有一种美好而高远的愿望,也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为社会做一些真事。

他在《咏荆轲》里赞美了荆轲这位仗义行侠的勇士,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内心也是有这样一番雄心壮志,慷慨激昂的悲壮气概的。陶渊明还写过一组诗《读山海经》:“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就是借助神话故事来抒发自己愤世嫉时之感。

3.真诚率性,向内追求

苏轼曾言陶“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陶渊明曾写过一篇很有名的《桃花源记》,这就是他内心美好的社会理想,安乐祥和。他写过一首诗《咏荆轲》,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伟大壮举,充分体现他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以及铲强除暴的愿望。说明对于仕途他并不是从始至终采取回避态度的,当然,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真正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做一些事情。他不以求仕为嫌。

他的性格是向内追求的,那些外界的声音无法干扰他内心的宁静,他不与人攀比,不被世俗流言左右,更多的是思想的反省。儒家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若能显达,当然要治国平天下,若所遭逢的时运无法实现这个理想,那么至少要保全自己的内心澄澈正义。

4.通达智慧,乐天委分

论及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赋诗归来,高蹈独善。亦即超旷,无适非心。”(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陶渊明诗所不可及者,冲澹深邃,出于自然。”(杨时《龟山先生语录》)舍弃世俗功名利禄,放任自己的意志,纵情地生活在这辽阔天地间。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从诗中即可看出,陶渊明主张“忘怀”与“孤往”,对于世人趋之若鹜、孜孜以求的荣华富贵的舍弃,从而使心灵无拘无束地放任,进入无限自由的境界。而孤往,在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历来被视为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对于陶渊明而言,孤往就意味着人格的独立,正是他旷放冲澹的性格体现。

二.陶渊明性格对人生境遇的影响

1.自然率性与世相违,仕后仍归于宁静

因为陶渊明的率性自然与生俱来,他说自己的本性就是“少学琴书”(《与子俨等书》),虽然曾祖父是东晋名臣陶侃,祖父和父亲都官至太守,但8岁丧父,20岁时,家境便开始变得贫困。“亲老家贫”才被迫出来做了江州祭酒的小官,在当时读书人眼中,看着自己的家人与自己一同忍受贫穷,饥寒交迫,在天伦上是欠缺的。所以尽管他内心旷达安贫,也不得不出来做官。

他的旷达安贫与世相违:“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罔罔。”引用古代隐士羊仲和求仲,以及老莱子之贤妻莱妇的典故,叹恨身边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

他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站立,绝不因为时不我与而委屈就全。政治上的高压与风险固然可以使他产生逃逸之心,但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发自内心的主动放弃,这是他出于对人生至高境界的自觉追求。选择弃官退隐,是因为他在功名利禄之外还追求着人生的另外一级更重要的境界——道。这是内心最高尚的道义持守,追求广袤无垠的自然天地,天人合一。

2.关怀天下,为理想而出仕

陶渊明少年时是血气方刚的,正如之前提到的“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他心怀天下,对于社会的关怀无时无刻不牵挂心头,但是越是关切,凭他的智慧通透,对于社会了解的越深,越清楚地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动荡,内心就越悲痛,越想要有一番作为,为这个社会做一些事情。

陶渊明35时,孙恩在浙江的会稽起兵叛乱。他的第二次出仕,就是在桓玄做江州刺史,还替桓玄向皇帝上表文,请求讨平孙恩,他觉得孙恩是叛乱,替桓玄上表讨伐,是为讨平叛乱,安定天下尽一份自己的力量。未曾想到桓玄后来势力壮大起来,有了野心,在晋安帝元兴元年带兵打下建康,俘虏了晋安帝。

此时陶渊明内心痛苦歉疚,在内心正义感以及对苍生的关怀下他毅然决然加入了刘裕的幕府,给他做鎮军参军,以正义之名助刘裕讨伐桓玄,本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英明之主,想要尽心辅佐,却又遭遇刘裕篡位,他的内心悲痛可想而知。

3.乱世中保全自己

陶渊明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他非常通达乐观,能够把宇宙万物看得很透彻,不迷失于眼前的小得失,不会在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沉沦。

魏晋之间与晋宋之间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最激烈的时代,很多文人不得善终。但陶渊明内心有大智慧,身处复杂纷纭的时代却能超然于物外。他也有过“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其八)的人生志向,儒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却遭逢战乱时代以及改朝换代的政治斗争。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选择“且当从黄绮”。故辛弃疾也赞他“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水龙吟》)

陶渊明一生旷放冲澹,安贫乐道,追求自然。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辛弃疾亦是将他作为知己,“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十分恰当。黑暗时势中心怀天下而懂得独善其身,如此智慧通达,任真坦率的性格最终铸成了他安贫乐道,任性而为的一生,达到心与自然泯一的境界,为后世人所敬仰。

(作者介绍:庄林燕,常熟理工学院中文系学生)

猜你喜欢

归隐智慧
天宫院
浅析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木增的归隐与山水诗创作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之路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2)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