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扶贫与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017-04-10韩毅初佟有才李欣

理论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精准扶贫

韩毅初 佟有才 李欣

摘 要: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流动性大、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拖欠教师工资以及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地区教育扶贫推进的瓶颈。教育扶贫也需要精准,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建设一支人员稳定、素质良好、结构合理的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58 — 03

教育精准扶贫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教育扶贫是治本之策,过去在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没能将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到其自身应有的高度。国家为了扭转城乡教师资源结构性矛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教育办法以及“特岗教师”政策,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结构。但农村教师队伍整体仍然呈现教师知识退化、知识更新速率缓慢、教学方法过于旧化、年龄过于老化的状况,人才的引进和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影响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教育精准扶贫就应把精力放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上来,稳定乡村教师队伍、促进乡村教师水平提高和乡村教师结构优化升级。

一、精准扶贫与教育精准扶贫

(一)精准扶贫内涵

精准扶贫对应的是粗放扶贫。传统的输血式扶贫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精准扶贫就是在传统的粗放扶贫的基础上,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就是谁贫困就扶持谁〔1〕。精准扶贫主要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及居民,建立科学可行的精确识别程序,探求精确帮扶与管理的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是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扶贫在于帮助贫困居民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十三五”规划重要工作任务是扶贫攻坚,对于坚决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精准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扶贫必扶智”,教育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着力点和根源与解决策略。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扶贫,只有把本源性问题挖掘出来加以明确,才能够找到解决扶贫瓶颈的突破口。精准扶贫旨在切实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防治返贫,而稳定脱贫需要教育扶贫来推动。要阻断贫困,就要依靠教育,教育可以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教育有利于打破贫困人口传统思维模式,通过接受教育学习,能够吸收丰富新鲜的社会信息和外界发展理念,让贫困人口摆脱传统的桎梏,积极进取谋发展,依靠智慧致富,跳出“放羊娃”的怪圈。教育能够教会贫困人口掌握知识技能,帮助贫困人口提升竞争力。

“治贫先治愚”,农村义务教育在撤点并校的教育政策指导下,近10年教育的具体政策实践者单向度地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致使学校城镇化聚集,乡村文明的根本受到影响,农村学校的数量也迅速萎缩以至于威胁到农村教育存留。政策的实践者却认为这种威胁是农村教育与城乡政策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而且以提高教育質量的口实掩盖农村学校的完结,片面地理解撤点并校的实际意义。义务教育必须要予以重视,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的均衡发展不能让教育的受益者变成“受害者”。精准教育的精髓之一就是贫困对象要精准识别,贫困地区的孩子是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对象。只有农村教学资源能够统筹协调和教育政策能够有效执行,才能更好地提升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

“脱贫靠人才”,农村教育实际实施的主要对象是乡村教师,教师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精准扶贫的能动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核。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迫切需要建设一支有理想、有志向、甘于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没有优秀的教师,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农村贫困学生身心健康无法保证。

二、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农村基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缺编、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师资流失、专业素质不高。

(一)结构性缺编

贫困地区中小学普遍地存在着缺编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结构性缺编,各学段教师的编制数量不成比例,这种情况在同一所学校不同学科当中也很普遍,结构性失衡导致总量矛盾。农村基础教育辐射区域往往较大,学生数量起伏不定,师生比例不合理,进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教师工作任务较重。音体美等学科经常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体类课程时断时续教学效果差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教育师资短缺

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师资严重短缺。幼儿园管理与安全意识淡薄,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和知识较为匮乏,管理者或经营者缺乏教育理想与理论且以营利为教育目的。大部分教师不是正规幼儿专科学校毕业,这些教师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教师对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认识存在不足。学前教育教学“小学化”倾向太严重,忽视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很难达到寓教于乐的程度。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简陋致使农村学前教师对专业要求降低,侧重于保证小朋友的人身安全、合理作息和健康饮食,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更是妄谈。

(三)师资流失

没有优秀的人才,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就不能盘活,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也会受到毁灭性地打击。农村贫困地区交通闭塞、工作负担重、待遇差以及幸福感较低,引进来留不住的现象特别严重,城乡生存环境、教师待遇差异巨大,导致优秀教师涌入城镇学校。还存在优秀人才引不进的现象,高等师范生不愿意在农村任教,宁可去外地打工。农村优秀教师的净流出,只会导致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日益缓慢,最终停滞不前。

(四)专业素质不高

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快且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知识更新与专业发展远远滞后于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念发展,他们所掌握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整体不高,距《小学教师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仍然存在显著的差距。主要原因是农村地区教育培训政策与机会较少和培训没有因地因时制宜与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环境脱节。

三、运用精准扶贫的思想建设农村基础教育

教师队伍

(一)教育精准扶贫与农村教师队伍建立的辩证关系

教育扶贫应该先“扶教育之贫”,而后“依靠教育扶贫”〔2〕,这是教育精准扶贫的精髓。教育在扶贫工作中巨大的功能在于先治愈后发展,发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教育精准扶贫,要把加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点工程”〔3〕,教育精准扶贫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目标指向,其关键性体现在其精准之处,能够明确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指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提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开展和巩固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果,有利于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解决农村教育之贫,进而实现依靠教育脱贫。在加强农村基础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改善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与教育环境,提高农村地区居民文化素质,可以有效防治贫困地区脱贫后返贫。

(二)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1.全面实施精准扶贫地区农村教师培养计划

首先,扩大“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招生学校范围。开放地方师范院校进行“免费师范生”教育,鼓励精准贫困地区考生就近入學,定向培养、协议就业,学有所成后返乡从事农村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其次,创新农村教师的培养模式,精准培养“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师,着重培养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切实落实幼儿教师特岗计划。再次,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水平的培养,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关系到乡村文明的基础建设,也关系到广大农村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和思想道德水平,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和师德风尚,又有助于促进教师爱岗敬业并降低职业枯竭现象的产生。教师以德树人、以身作则,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心灵影响和培养学生。最后,在政策上吸引教师培养计划的受益者、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留在或应聘贫困地区教师。

2.制定和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

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简单地与城镇教师职称评定等同,应该将农村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单列。城乡教师进行统一职称评定本身就存在制度上的不公平性,城市教师的标准对于农村教师而言仅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方面就无法达到,对于公开发表论文而言就更加困难。要根据各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各地区组织制定和完善本区域内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杜绝仅用升学率和平时考试成绩来评价农村教师。要实事求是地了解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现状,让城乡教师职称评定标准趋于合理,有效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鼓励设立农村教师发展专项基金,对于长期留任农村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增强农村教师的生活满意度。

3.推广精准走教与支教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鼓励教师能够在县域内实行区域内走教,校点联动的管理模式。通过教师动,积极打破紧缺学科教师短缺的现实困境,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协调共享,改善教学质量低下的难题。选派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和优秀教师到老少边穷地区农村学校支教,选派高校优秀大学生以“定岗实习”的形式赴贫困地区支教。返聘一部分退休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加强高校与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广泛合作,高校与对口农村地区中小学达成协议,建立高校固定支教基地,在教师科学研究、教师教学培训、大学生支教等多方面开展积极合作。建立广阔的大学生实践平台并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保持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支教的动态平衡,促进城镇先进教师资源支援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城乡教师的积极互动加速先进教学技能的传播,有利于实现教育资源利益最大化,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4.吸引社会力量到贫困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教育

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精准扶贫,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的单一,为此,应该继续保持现有财政拨款支持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动员鼓励慈善组织和社会资本到贫困农村地区投资兴学办校,鼓励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组织、优秀学校结对帮扶、投资兴教,进而为贫困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5.搭建云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云教育技术日益成熟,应该搭建云教育平台,增加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学校网络设备,积极融入云教育时代浪潮,可以高速解决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优秀教师资源匮乏等问题,前提需要多方筹措,完善农村贫困地区通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云教育平台的搭建,实现教育资源多元共享,进而提升农村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6.完善对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资助举措

严格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的重要要求,有效提高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提高长期在贫困农村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及津贴补助。与此同时,要制定免费师范生到贫困农村地区执教的激励政策,在政策上加大力度对贫困农村地区的教师的倾斜。还要全方面提高贫困农村地区“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经费标准,大力建设贫困农村地区“双师型”教师队伍。

7.广泛开展精准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培训

鼓励创新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培训模式,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作用,结合地方师范院校服务地方的特点,充分开拓市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重点培养艺体类紧缺学科教师,教育管理者、各级各类学校管理者和任教教师。精准贫困地区教师培训要凸显个性化,加强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采取网络学习、下乡指导、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改进农村教师培训方式。农村教师培训要着力改善教师培训资源少、机会少以及负担重的现状,避免培训内容与教师期望脱节、培训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切实让农村教师有机会去学、学后有收获、学后有提升。

〔参 考 文 献〕

〔1〕张大鹏.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J〕.农民科技培训,2016,(09):10.

〔2〕刘军豪,许锋华.教育扶贫: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6,(02):45.

〔3〕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07):17.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精准扶贫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河南省召开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工作研讨会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以厦门市A区公办园为例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教育部扩大实施“特岗计划”创新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