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及其成因

2017-04-10张梦琪

理论观察 2017年3期
关键词:淮安运河扬州

张梦琪

摘 要:淮扬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是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淮扬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封建国家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淮扬地区凭借历史上的数度繁华,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区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和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是淮扬文化最鲜明的历史特色。南北运河的开凿是淮扬文化形成的最关键因素,对淮扬文化的发展定型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淮扬文化;地域文化;运河

中图分类号:K2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3 — 0149 — 03

淮扬地域文化发生、发展于江淮之间,以水路交通枢纽城市扬州、淮安为中心,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包括江苏中部的扬州、镇江、淮安、泰州四市的市区,以及宝应、江都、仪征、高邮、扬中、涟水、灌南、沭阳、泗阳、泗洪、盱眙、洪泽、金湖、阜宁、建湖、姜堰、泰兴、兴化等区县、地级市。淮扬文化从产生到定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尚书·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是“淮”、“扬”现于古文献的最早记载,“扬一益二”、“七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是历史上淮扬地区数度繁华的真实写照,而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以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京杭大运河则是淮扬文化最直观的物质载体。不管是作为江苏地域文化和运河文化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本身的价值属性,淮扬地域文化的特色和成因都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课题。

一、淮扬地域文化的历史特色

(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淮扬地域文化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开始,淮扬地区就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考古资料显示,大约七千至五千年前,江淮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江淮原始居民——淮夷,凭借着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精神,在淮扬地区建立了古国徐国、邗国,古城邗城、棠邑,这种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早已融入了今天淮扬人的血脉之中。

封建时代是淮扬地域文化发展和定型的重要时期。虽然淮扬地区多次饱受战火的洗礼,行政区划也随着政权的更迭几经变革,但淮扬文化从未遭受过实质性的重创。改朝换代从未影响过淮扬文化的一脉相承,不管是从政治性、经济性还是文化性,淮扬地区一直都在中华文明的变革和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隋唐和明清时期是淮扬文化发展的两座高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隋代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后继王朝对运河的重视和维护,使得淮扬水运枢纽城市扬州、淮安,在漕、河、鹽、榷等运河产业的支撑下迅速繁荣,甚至一度跃升为南方财赋的中心城市,成为封建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淮扬经济的繁荣为淮扬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这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可见一斑。唐代扬州“富庶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1〕8043,其物阜民丰和人文荟萃给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白在回忆扬州之行时曾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泽是白之轻财好施也。”〔2〕1245“运河之都”淮安虽然崛起晚于扬州,但作为明清漕运核心城市,也在封建时代后期成为了“侨民宿贾,巨室鳞次”、“居人数万家,夹河二十里”的通商大埠。明清淮安府“非直淮扬之襟喉,亦齐鲁之门户”〔3〕,“四方豪商大贾鳞集麇至,侨户寄居者不下数十万”〔4〕 470,经济发展一度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二)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

中华文化本来就是多元发展的,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别巨大。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汪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5〕 557淮扬地处中国自然地理南北分界,过渡性的地理位置使得淮扬地区必然要肩负起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的重任,为各方文化的汇集提供兼容并蓄的环境。

淮扬文化在形成初期就带有博采众长的色彩。春秋战国时期,淮扬地区先后分属吴、楚、越三国,吴、楚、越通过政治上的争霸、会盟,军事上的掠夺、征服,以及经济上的商业往来、技术引进等多渠道交流,使三国在文化上出现了融合趋同的态势,进而衍生出了将吴文化的精巧细腻、越文化的返璞归真、楚文化的汪洋肆意熔于一炉的淮扬文化。

淮扬地区兼容并蓄的文化环境与淮扬人海纳百川的文化性格相辅相成。众所周知,“南方舟行食稻,北俗餐麦跨鞍,南中有儇慧之风,北土有贞刚之质”〔6〕646,鲁迅在《北人与南人》中曾有这样的论述“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也愚,机灵之弊也狡”,而淮扬人更多是崇文尚武,鲜逞匹夫之勇。淮安乡贤张煦侯在《淮阴风土记》中分析道:“淮阴……有邗沟以通文化之邮,故风气早开;有杨庄以扼淮、运之交,故形势重要。惟其如此,故其民得燥湿之宜,具南北之美,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上马可以杀贼,下马可以草檄。”〔6〕646这段话比较直观地描述了淮上及淮人的风习。

(三)绚丽多彩的文化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评判文化繁荣程度的标尺。淮扬地区自古人杰地灵,文化成就灿若星辰、不胜枚举,众多淮扬籍文化名人凭借出众的文艺才华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名留青史,为淮扬文化的兴盛作出了杰出贡献。

秦汉时期,淮阴人枚乘首创文风气势磅礴、设想新奇的散体大赋,为汉赋的日新月盛打下了基础。唐代最耀眼的淮扬籍文人当属“吴中四士”之一的张若虚。张若虚的长诗《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婉转清丽、独树一帜,是震铄古今的旷世之作。唐代其他江淮籍文人还有文选学名家曹宪、李善、公孙罗,与元稹唱和的女诗人刘采春,书法家李邕,书论家张怀瓘,律宗大师鉴真,禅宗支派牛头宗开创者法融等。有宋一代,名家辈出,江淮籍代表文人有秦观、孙洙、王昂、李易、吕溱、张耒等。其中高邮人秦观诗词文论俱佳,词作成就尤其突出,更加凭借工巧精细、情韵兼胜,读来令人荡气回肠的优秀词章被后世奉为婉约派“词宗”。

元明清时期大量古典通俗小说横空出世,城镇经济繁荣的淮扬地区涌现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市民文学创作者,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水浒传》作者兴化人施耐庵和《西游记》作者淮安人吴承恩。清代以经学考证为中心的考据学蔚然成风,淮扬地区也是考据学的重要发轫地之一。世居淮安的经学大师阎若璩一生治学,代表作《古文尚书疏证》成为了清代考据学的一面旗帜。以高邮王氏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独绝千古,在校勘、训诂、音韵等方面颇有建树。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诗、书、画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为人特立独行,书画作品不落前人窠臼,是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群体。

(四)雅俗共赏的文化物质载体

文化内涵说到底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要想了解一方文化的具体内容 ,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从文化遗产、文化遗迹这些有形的文化物质载体入手。不同于长城、故宫、帝王陵墓这些气势雄伟政治性较强文化遗迹,抑或莫高窟、白马寺、布达拉宫这些颇具民族风情和宗教特色的文化遗产,淮扬物质文化载体大多精巧细腻且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社会性,往往与人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息息相关,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也是淮扬物质文化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遗产的一个显著特点。

声名远播的淮扬菜是代表淮扬地域文化的一张名片。淮扬菜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菜系”之一,菜肴以造型优美、色泽艳丽兼具南北口味著称,讲究色、香、味、形、器五方俱美。能将饮食文化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淮扬地区的物阜民丰、繁荣煊赫。清末民初的政治家杨度记载:“淮扬菜种类甚多,因所代表之地域亦广,北自清江浦,南至扬镇。而淮扬因河工盐务关系,饮食丰盛,肴馔清洁,京中此类极多,但规模大者少耳。”〔7〕657加之江淮地区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是七省通衢、南船北马舍舟登陆之地,五方杂处、人流浩穰,这也为淮扬菜兼具南北口味打下了基础。

扬州戏曲和园林同样素负盛名。扬州戏曲表演艺术种类众多,以具有喜剧风格,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安徽部分地区的扬剧最为著名。明清时期,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有足够的财力建造精巧别致的园林。《扬州画舫录》有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8〕151,可见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

二、淮扬地域文化形成的关键因素——运河文化

影响文化形成衍变的因素是多元而复杂的,地理环境,原始居民,人口流动等都会对一方文化的发展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在探讨淮扬地域文化成因时很难做到竭泽而渔、面面俱到,这里只谈对淮扬文化造成决定性影响的关键因素——运河。

中国地域辽阔,水资源丰富,尤其是在湖泊棋布、河流纵横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自古就有大量运河存在,其中又以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最为突出。在近代铁路、公路交通兴起之前,封建政府大多是利用京杭大运河转运不同地区的粮产和物资,我们将这种运输方式称为漕运。唐宋以后,漕运几乎占据了国家税收的半壁江山,在政治事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支撑漕运正常运转的京杭运河必然成为了维系封建国家经济的生命线。

淮扬地区的中心城市淮安、扬州是京杭运河中段的水运枢纽城市,与运河有着不解之缘,故而在国家漕运中占据重要而特殊的地位。揚州襟江带海,地处江淮地冲,从唐朝开始就是国家漕运的咽喉所在。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清代文学家汪中在《哀盐船文》中也曾经这样形容扬州:“是时盐纲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唯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淮安北带黄河, 南络长江, 中贯淮河,是明清时期国家东南漕运的中心。据光绪《淮安府志》记载“(淮安)山阳特设大臣督漕运。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此出运河,虽山东、河南漕粮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运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9〕229“河督开府(淮安)清江浦,文武厅营星罗棋布,俨然已省会,帮工修埽,无事之岁,费辄数百万金,有事则动至千万,与郡治相望于三十里间。”〔9〕48在漕运的带动下,淮扬地区实现了城市经济的飞跃,南来北往的官吏、商贾、学子等各色行旅人员汇聚淮扬,促进了淮扬文化的繁荣和昌盛。

然而,月满则亏,物极必反。近代以前淮扬地区的发展过分依赖漕运,造成淮扬城市在漕运废止后失去了唯一的经济基础而迅速衰落。清代中后期,运河长年失修淤废,通航能力每况日下。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接踵而至,对内河航运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满清政府内外交困,无法维持漕运的正常运转。加之海运和铁路交通的崛起,运河转运南北物资的历史使命也很快宣告终结。失去了漕运的“庇佑”,淮扬地区的衰落一发不可收拾。其一,淮扬地区本身的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又长年饱受黄淮水患之苦,失去了漕运、盐业的商业,淮扬地区经济的发展根本无基可凭。其二,漕运归根到底是一项政府活动,失去了政府的号召衰落必然会成不可足阻挡之势。漕运罢停后,伴漕运而生的产业迅速萎缩甚至消失,造成客流量减少,大量人口失业。最后,盐商的衰落、政府的横征暴敛和普通市民消费能力抵下也使得淮扬经济日渐萧条。没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淮扬文化也必然江河日下,失去了昔日的风采。

淮安、扬州都是典型的运河城市。毫不夸张的说,历史上淮安、扬州政治地位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均是拜运河与漕运所赐,他们与运河共生共荣,与运河的命运紧密相连,既见证了运河的辉煌,也经历了的运河的衰落,是当之无愧的“运河之都”。淮扬文化的发展历史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运河的发展历史。

三、结语

淮扬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封建国家漕运和盐业的中心,是封建时代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域之一。淮扬文化介于南方吴越文化和北方徐楚文化之间,自诞生伊始,就带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淮扬文化繁荣于隋唐、定型于明清,加之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加速了南北风习文化的传播和交融,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淮扬文化。近代以来,运河湮废,淮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不如前,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如今从历史角度考察淮扬文化的特色和成因,是为了发掘淮扬文化的更为广阔的辐射范围和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当代淮扬文化的发展进步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参 考 文 献〕

〔1〕(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2〕(唐)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清)乔弘德.安东县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4〕(清)卫哲治,修.叶长扬,纂.荀德麟,点校.乾隆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5〕刘师培.刘师培全集第一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6〕张煦侯.淮阴风土记〔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8.

〔7〕刘晴波.杨度集:二〔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

〔8〕(清)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9〕(清)孙云锦,修.吴昆田,高延第,纂.荀德麟,周平,点校.光绪淮安府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陈玉荣〕

猜你喜欢

淮安运河扬州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朱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扬州绒花”
游淮安府署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
是“上扬州”还是“下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