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宿迁方言研究综述

2017-04-08李瑞楠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泗洪沭阳官话

李瑞楠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宿迁方言研究综述

李瑞楠

(南京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近二十年来宿迁方言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关注宿迁方言中差异的现状。其次,对语音、词汇、语法以及分界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最后,总结相关研究的特点及不足。

宿迁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综述

宿迁市的方言类型相对复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设立宿迁市,辖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四县和宿城区。2004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豫县设立宿豫区。尽管建市时间短,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其内部方言的特点,对宿迁地区的方言研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关注点。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宿迁方言作简要综述。

一、宿迁方言的现状

宿迁位于江苏北部,更位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上,其内部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南北间的差异

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都是官话中的一种,近年来对这两种方言的分区也有不少著作问世。其中,对此问题提出比较细致的看法的是《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下文简称《概况》)、李荣的《官话方言的分区》、鲍明炜和颜景常的《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贺巍的《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以及《江苏省志一方言志》(下文简称《省志》)。《概况》中把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分成四个区,江苏省北部的区域分别划在第一区和第四区:连云港、沐阳、泗阳、泗洪等归在第一区;徐州、宿迁等归在第四区。第一区和第四区的主要差别在于:1、第一区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五个声调,而第四区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四个声调,没有入声;2、第一区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声调今音都读清声母,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读阳平,读塞音、塞擦音时送气;古全浊声母上声、去声字今读去声,逢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逢塞音、塞擦音时不送气,而第四区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声调今音都读清声母。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送气)阳平,上声、去声字今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去声,入声字今读清声母(逢塞音、塞擦音不送气)阳平,都和北京相同。《省志》的划分和《概况》大致相同:把沐阳、泗阳、泗洪划入江淮方言区;宿迁划入北方方言区。由此可以看出,如今的宿迁方言有着最明显的差别:南部的沐阳、泗阳、泗洪可归入江淮方言;北部的宿豫、宿城则属于中原官话。

(二)南南间的差异

同属于江淮官话的沐阳、泗阳、泗洪等地的方言也有着明显的显著地不同。从《省志》描写这几地的方言情况中可以看出:1、在声调方面,泗洪有6个声调,其中两个入声调,而泗阳和沭阳则只有5个声调,并且在调形和调值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三者比较如图;

2、在声母方面,泗洪和沭阳都有22个声母,泗阳只有18个,最为明显的是泗阳话不分ts、tsh、s和ts、tsh、s,并且有l无n;3、在韵母方面,泗洪话有最多的的47个韵母,沭阳话有较少的42个,而泗阳话则有最少的37个韵母,并且三地在塞音韵尾方面也有差异。

(三)各地内部间的差异

王海燕在《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中,对泗洪县城以及县城北部的九个方言点的归属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太平、界集、曹庄三个点可以看作是一类,这一类在位置上是在成子湖边的,湖对岸是泗阳县,因此这个地带有些方言特点接近江淮官话,如:果摄一等见系开口字今音相同,山摄一二等帮组字读音不同;另一类,青阳等六个点,这里的方言特征绝大部分是显现了中原官话的特征。另外,比较特殊的是:两个入声分别接近阴阳平。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泗洪县志》详细记录当时的泗洪方言,认为泗洪话因处在两大方言相接地带而受到影响,表现出中原官话向江淮官话渗透,泗洪话处在江淮官话向中原官话迅速靠拢阶段。《县志》同时指出过渡性、参差性和模糊性等泗洪话的三个特点,还根据有无入声调类和入声调数量将泗洪话大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入声独立为一个调类,主要是靠近洪泽、泗阳的一些乡镇;第二区入声分化为两个调类,县政府驻地青阳镇属于该区;第三区没有入声,主要是靠近宿迁的一些乡镇。另外,张进在《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中指出:宿豫是江苏省宿迁市的一个区,地处江苏北部。从语言地理的角度来看,宿豫方言应属中原官话郑曹片,与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的沭阳、泗阳及泗洪方言有较大差异。但我们发现宿豫境内部分地区地处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线上,因此来说内部情况又略有不同:大部分地区属于中原官话(西部),小部分地区则中原官话、江淮官话的特点兼而有之(东部)。宿豫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由上面几点可以看出,宿迁由于其独特的的地理位置等因素,使其呈现出南北隶属不同方言区,并且各地之间及各地内部之间在语音、词汇等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的特点。而这种独特性的存在也是其成为方言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更是作为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比较研究及方言演变研究的重点。

二、对宿迁方言的研究

宿迁自建市以来,虽然只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但其作为方言分界的事实却是一直存在。所以,近年来对宿迁方言的研究不仅局限于对该地区整体性的研究以探究普遍、一般的语言事实,也在各小范围内开展对语音、词汇等常见而新颖的现象的研究,更通过苏北地理区域的划分,展开地区间比较研究,以探求区域间、方言分区等问题。下文主要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简要概括近年来对宿迁方言的研究:

(一)语音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宿迁内部方言间的差异变现最为明显的是在语音上。因为,南北分别隶属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所以在语音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并且对其方言语音的研究也就显得较为复杂。经整理,近年来对宿迁方言语音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向:

1、作为整体的部分的研究

所谓作为整体的部分研究是指,由于宿迁本身内部方言间的差异,研究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往往把其划分或打散以融入更大的区域或方言中进行对大区域或方言区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从整体上来说,可以更好地研究方言区的语言状况,避免因地理、行政因素产生的研究的复杂性。作为此方向研究的代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为苏北地域的部分的研究。此类的代表如:冯青青的《苏北方言语音研究》、张晓燕《江苏东北部沂、沭、宿交界地区方言考察研究》、苏晓青的《江苏东北部方言交界地区入声的演变类型》等。虽然最为整体的部分会削弱地区方言的突显力与变现力,但同时,这样的整体性研究也能通过比较发现相近或相邻方言间存在的更为细微的区别,从而更有利于对方言的认识。如:冯文根据对泗洪特有的六个声调就推测泗洪境内方言入声调的演变趋势为,如图:

并指出:“泗洪境内方言可能在某个阶段只有一个入声调;后来入声调分化,从清声母和次浊声母入声字中分化出入声甲调,其余入声字读为入声乙调;在这之后,入声甲调演变为阴平调,入声乙调中来自清声母和次独声母的入声字多变为阴平调,来自全浊声母的入声字多变为阳平调。泗洪青阳方言的入声两调说明泗洪青阳方言正处在入声调的演变过程之中。”另一类,则是作为江淮官话或中原官话的部分研究其语音。比较有代表的如: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郝红艳《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现状》、吴波《江淮方言的边音韵尾》等。同样,作为江淮官话或中原官话的一部分,宿迁各地区与方言区其他地域必然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同样,通过一定的比较、调查可以发现一些独特的语言现象。

2、部分作为整体单独研究

所谓部分作为整体的研究就是说,研究或描写更小区域内的语音状况,探究小范围内所特有的语音现象。这样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对更小区域内的音系进行更为细致、严密的描写,从而可以发现更为独特的语音特征,有利于对整个方言片或方言区进行综合整理、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考察一定区域内语音的演变及历史发展情况。这样的研究代表有:侍建国《沭阳音系及其历史演变》、冯青青《宿迁方言古咸山摄舒声字的今读》、张进《宿迁方言本字考》、干开扬《沐阳话里的入声》、颜景常《沐阳方言本字考》等。其中,侍文就细致的考察了沭阳方言的音系,并与北京音系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沭阳方言音系的两个特点:(1)低元音有前后的对立,引起的不同的元音分配,如“官”、“关”对立。(2)北京音系中一部分卷舌声母字,如“展”在沐阳音系中读成齐齿呼的舌面音。

(二)词汇

方言词汇的研究一直是方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对宿迁方言的研究里,词汇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纵观对方言词汇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研究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且,不同的方言区有着不同的词汇特点,也就只适用于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整理发现,在对宿迁方言的词汇研究中,主要可以分为两类:

1、对词类、词类特点的研究

这类的研究通常表现为对宿迁方言中一些特征鲜明的词类进行说明,并且这种表现方法往往是通过与普通话的词汇类型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突出当地方言词汇所特有的一些特点。如:力量《宿迁方言的词类特点》、力量《宿迁方言单音节形容词表程度的几种形式》、张进《当代宿豫方言词语的历时研究》、张进《宿豫方言词类特色用法述要》、朱文夫《现代汉语方言形容词复杂形式研究--以江苏泗洪方言为例》、庄秋菊《沭阳方言常用副词释例》等。通过同普通话的比较,不仅可以发现方言词汇的一些独特之处,也能够进一步归纳方言词汇在词类上的特点。张进就指出:“宿豫方言的词类与普通话词类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代词、副词、介词、量词和语气词等方面,其中尤以副词和语气词与普通话语法的差异最为显著,显示了一定的地方特色。”并且,通过更为细致的分析,张进指出当代宿豫方言词语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古楚方言的继承、自创方言词汇、移民带入的方言词语、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古代通语和俗语的承传等方面。

2、对单个、具体词的研究

除去对词类及词类特点的研究,方言词汇研究的另一重点在于对单个词的研究。但,这里的单个词也并不是随意的某个词,往往是在方言里较为普遍的,并且有一定代表性或与普通话有着较为明显差异的词语。因为只有这样的单个词,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才有研究的价值。如:郝红艳《江苏沭阳方言的“待、搁、蹲”》、王玉梅《泗阳方言里的“海”》、朱文夫《泗洪方言的“子”尾》等。除此之外,这样的研究往往还涉及词类的转变、语义、语用等方面。郝红艳在文中就指出:“属于江淮官话的沭阳方言中表”在/从“的介词分两套,其区别在于'使然'与'非使然'。”我们可以发现,前者表示含有说话人使然、主客观可能性使然和施动者使然。但是,由其所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用于表持续体貌时也会有“使然”与“非使然”之分。在汉语方言闽语、湘语、徽语、胶辽官话中可见同类现象。并且,其中用于“使然”的一套介词或持续貌形式其来源可追溯到带动向义(如“放置/下蹲”)的等动词。

(三)语法

唐浩在《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综述》中就苏北地区的语法问题进行综述概括,通过这篇文章大概可以看出苏北近年来语法研究的一些成功,其中也包含宿迁地区的研究成果,在此我们进行一定的补充。

1、词法方面

这里主要的代表有:朱文夫《苏北泗洪方言动词体貌考察》就指出不同的体貌可以用相同的成分,不仅如此,还可以融合成复合的形式;但是同一种体貌也多种表现形式,有的体貌一形多义。因此,可以把泗洪方言动词的体貌概括为这样一种表达系统“{[副+(<动/形>+助)]+语}”。周琴《泗洪方言动词的貌》中:“泗洪话动词的'貌'可分为尝试貌和反复貌,它们的语法标记主要是虚词、语音成分以及重叠形式。”、袁楠《宿迁话的语法现象》等。

2、句法方面

句法研究主要的代表有:力量《宿迁方言的构形法及结构特点》、周琴《泗洪方言语法研究》关于:“泗洪话的S与O经常前置于句首,再次证明泗洪话句首容纳体词性成分的能力比普通话强,且受事居前是优势格式”等。

宿迁方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观察描写得较为细致,分析也较为深入。但是宿迁方言语法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1)单点的语法调查工作和系统描写需要进一步加强;(2)比较研究做得还不够。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苏北方言语法研究的工作主要有两点:(1)单个方言点语法的系统调查描写;(2)语法的比较研究。

(四)分界研究

汉语方言的分区一直是方言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然而,由于宿迁所处的地理位置,关于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以及宿迁内部的分区等问题也就成为关注的对象之一。较早对于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的分界为《概况》。其次是鲍明炜的《苏北江淮话与北方话的分界》,其在文中指出:“我们不能把洒洪至连云港各县市的北方边界作为江淮话的边界。第一,方言普查时,只查县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县城的话未必和全县的话一致。第二,更重要的是新沂和赣榆之间的东海当时没有查(当时东海县治是连云港市内的旧海州,按普查办法,县市人民政府在一处,县不单独调查),东海在沐阳正北,东海话性质不清楚,沐阳的北界只能看做江淮话的未定界。”并通过实地调查绘制了十一张示意图,其中的有无入声图算作方言的分界线图,如下图:

在这之后对分界的划分研究就是《江苏省志一方言志》。众所周知,方言是活的语言,一定的历史和地理条件,居民的流动性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方言交界的地带这种变化更加显著,所以以前的划分标准与实际方言状况的距离越来越大了。仅以是否保留入声这一点为例,在原来归属于江淮官话的地区,入声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舒化现象。王海燕的博士学位论文《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是关于此的较近的研究,并且就此分界问题进行进一步详细地讨论,这也使得对分界问题的关注进一步提升。

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纵观近年来对宿迁方言的研究,成绩是喜人的。通过整理、归纳,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的研究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时间跨度短、研究成果丰富

通过搜集、统计,近二十年来针对宿迁方言的研究有论著23篇,另有9篇有关苏北方言的论著直接或间接涉及宿迁方言的研究,以及其他有关江淮方言的研究也不可避免的对泗洪等地进行描写、分析。相对于吴语等大方言区的研究,近二十年来本地区的研究可谓成果丰富。

(二)研究不断深入、研究队伍扩大

从刚开始的《概况》只是为了大区域方言整理的需要而研究,到关于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分界研究,再到宿迁、泗洪、沭阳语音、词汇、语法等专题研究,对该地区的研究可谓日益深入,研究的范围也逐渐扩大,除涉及语音、词汇、语法等传统领域,还兼有对方言分界问题、词汇的语义与语用讨论等新的视角与领域。这些研究都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该地区方言的了解。除此之外,另一可喜的事情是研究的队伍之间扩大。从刚开始的专门语言学者的调查,到后期的本地学者,再到如今的更为年轻的学生、学者,这样的队伍更有益于从新视角,用新思维、新理论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三)地域因素、研究的优势与困难

由于宿迁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影响,苏北的地域以及处于方言分界线上的事实,使得对该区的方言研究有着一定的优势:1、无论研究江淮官话,还是中原官话都避不开对该区方言的描写。2、讨论方言分界时,也必须对该区域加以重点的描写、归纳。3、涉及方言的演变,尤其是江淮官话像中原官话的趋同,或是入声舒化等问题时,该地区是较好的研究对象。然而,利弊往往相随,这样的地理因素也带来一定的研究难度:1、方言分界使得对宏观性性的方言描写变得复杂,方言研究较为分散。2、研究的不平衡性。一方面,语音、词汇、语法上研究以及历时与共时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整体与部分间研究的不平衡。

知晓不足,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研究。因此,接下来应该更多关注整体性、宏观性的研究,并且更加注重平衡性的研究,不仅要解决地域研究的不平衡,还应关注历时与共时的平衡性。

[1]鲍明炜.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57-203.

[2]江苏省上海市方言调查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1-51.

[3]张进.当代宿豫方言词语的历时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4-13.

[4]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1-36.

[5]张晓燕.江苏东北部沂、沭、宿交界地区方言考察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1-40.

[6]王海燕.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大学,2007:1-25.

[7]郝红艳.江苏沭阳方言的“待、搁、蹲”[J].方言,2015,(02):151-158.

[8]庄秋菊.沭阳方言常用副词释例[J].语文学刊,2010,(02):54-55.

[9]吴莉.泗洪方言地理语言学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1-15.

[10]周琴.泗洪方言动词的貌[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 (05):43-47.

[11]王玉梅.泗阳方言正反问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1-22.

[12]冯青青.苏北方言的边音韵尾[J].语言科学,2014,(01):105-112.

[13]沭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沭阳县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80.

[14]泗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洪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1-132.

H172.2

A

1671-5993(2017)01-0041-05

2016-11-15

李瑞楠(1992-),男,江苏宿迁人,南京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泗洪沭阳官话
沭阳:以“侨”架“桥”,助力侨企创新创业
沭阳:一园三进士,深藏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江苏泗洪 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沭阳:企村联建走实乡村振兴之路
江苏泗洪|稻田里的运动会
杨泗洪文化的阐释与建构
沭阳:引领智能纺织新潮流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