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浸润词韵情味

2017-04-08李秀梅

速读·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体味李清照意象

李秀梅

语文教学要想突奇显异,一定要注意5个结合:语言的积累与整合结合;语言的感悟与鉴赏结合;语文的思考与领悟结合;语文的应用与拓展结合;语文的发现与创新结合。《声声慢》这节课之所以能得到众多听课教师的一致认可,我认为,授课者在这5个方面准备得很充分。具体表现如下。

一、定位准确,重点突出

这节课紧扣一个“愁”字来讲,用“愁”挈起课堂的纲,撑起全文的骨。一开课,授课者并没有直奔主题而去,而是先从学生都熟悉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人手,让学生体味李清照初婚时光的“闲愁”,再引导学生感受人生的大愁——哀愁。同愁不同情,哀愁的愁味更为深重,也跟学生的生活体验离得更远,教师巧妙的抓住二者之间的情感衔接,过渡自然顺畅,不着痕迹。

二、以讀贯穿,落实情感

语文教学中美的享受是通过“读”渗透展现的,换句话说,诗非读不得尽其意,词不咏难以察其味。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的教学必须靠“读”才品得个中三昧。本节课朗读教学贯穿课堂的始终,授课一再借鉴名句强调“读”的重要性,一堂课上下来,大大小小的读共进行了十几次,有齐诵,有个别读,个人反复吟咏体味,有老师示范感受,真正的将词味“煮”得浓俨醇厚。

三、结合考点,启发点拨

浙江省自自主命题以来,诗歌鉴赏方面涉及题目最多的是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品读诗歌的所蕴含的情感。而情感的表达又往往牵扯到“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答题涉及面广,难度大,教师往往视此为授课瓶颈。我觉得本次教学教师处理得比较到位,首先,教师紧扣高考热点设疑,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意象,分析意境,感悟情怀。如在课堂第二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查找能表现秋景的词语(注意,教师不是一开始就把“意象”一词抛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分析:全词通过“雁”“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戚。

四、以声摹情,静品妙点

《声声慢》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受到古今词评家一致赞赏,被评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堪称抒情写意的佳作。本次教学,授课者即抓住词的“奇”与“美”,深入挖掘,细心品味,进而感其情,透其境。

在这一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查找并品读能体现“愁”的句子上面来。

1.体会本文“叠词运用,创意出新”的特点。对开篇七个叠字的使用,教师通过比较阅读,得出“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的结论;通过对次序调换的体味,得出作者的“愁绪由恍惚而寂寞而悲伤的递进意境”,词句的分析理解又始终跟诵读紧密结合,“愁”味弥漫,情味张扬。

2.叙写伤感,运景人情。这一教学亮点同样体现在第二环节上,授课者不厌其烦的引领学生一而再的体会“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的描写,揣摩景与情的联系,让学生思接千年,描述李清照当时所处的环境,进一步感悟其内心难抑的伤与痛,悲与孤。

当然,教师本人的语言魅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无论是对“对镜贴花黄”调侃,还是对李清照生平事迹的提炼,无不让人忍俊,尤其是课堂临近尾声时,教师经典的小结,更是让人叫好!“李清的愁反映的是国破家亡的厚重,穿越时空,挂在历史的苍穹”,用语凝练,着情人骨。

由此来看,作为教师,我们要想真正带领学生品出韵,读出情,不仅源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而且取决于教师如何把自身的静能转化为带动学生学的动能。

猜你喜欢

体味李清照意象
康体养生,体味别样的健康生活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行摄『太行八陉』体味岁月沧桑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体味细节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