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7-04-08王宁王雯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王宁?王雯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增加及品种更换,纹枯病:在我国的小麦主产区逐年加重,成为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主要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rder Hoeven)侵染所致的一种土传病害,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引起小麦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另外还可引起倒伏,重病区病茎率高达83%~95%,造成减产10%~20%,局部地块产量损失达到40%。该病已成为制约小麦高产、优质的主要因素。

一、病原

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又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二、为害症状

小麦在被纹枯菌侵染之后,在生育阶段出现烂芽、病苗枯死、枯株白穗、花秆烂茎等症状。烂芽,芽鞘褐色变,之后芽干枯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在3—4叶期时发生,初期第一叶鞘上现灰色,四周有褐色的病斑,诱因新叶无法生长而使病苗枯死;枯株白穗,病斑入侵到茎壁后,形成灰褐色,四周褐色的椭圆形眼斑,使茎壁因失水而坏死,最后病株因水分、养分无法供应而枯死,形成枯株白穗;花秆烂茎,叶鞘在拔节后形成灰色,边缘成云纹状的褐色病斑,病斑互相融合之后,茎基部呈云纹花秆状。近几年年,由于品种、肥水条件、栽培制度的不断改变,病害逐年加重,造成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颗粒无收。

三、发病特点

病菌的菌丝或菌核在被害植物残体上或在土壤内越夏,成为初次侵染的主要菌源。被害植株上的新病斑可长出菌丝,伸出寄主表面,向邻近的麦株蔓延进行再侵染。播种过早,或太密,氮肥使用过多或麦苗生长过旺,以及遭受低温寒害、灌水太多或脱肥的麦田,发病均较重。当年秋冬季节温暖,次年春季多潮湿阴雨,施用没有腐熟的带病残体作粪肥,均有利于发病。小麦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四、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在田间发病过程可分阶段即发病期、越冬期、严重度增长期及枯白穗发生期。

1.发病期,小麦中发芽后,接触土壤的叶鞘被纹枯菌侵染,症状发生在土表处或略高于土面处,严重时病株率可达50%左右。

2.越冬期,病叶枯死之后,病情指数和病株率降低,部分季前病株带菌越冬,并成为翌春早期发病重要侵染源。

3.严重度增长期 5月上旬至6月上中旬,病原菌扩展与植株基部节间不断伸长,侵染茎秆,病情的指数迅速增加,这时节腔里和茎秆病斑不断扩大,分蘖部分枯死,病情的指数不断升高。

4.枯白穗病发期于 5月中旬之后,病叶鞘位、发病高度及受害莖数都趋于稳定,但发病重的因输导组织受害迅速失水枯死,田间出现厅白穗和枯孕穗。

发病条件在适温20℃左右,冬季气候偏暖,气温在早春时回升快,整个年份光照不足则发病重,反之则轻。过早的播种小麦、病菌侵染机会在苗期增多、病害基数在越冬时增高,发病重。适当晚播则发病轻。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磷钾肥重氮肥发病重。

五、防治技术

1.加强抗、耐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目前尚无高抗纹枯病品种,但是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当前在纹枯病重病区,可选用抗性较好的或轻感病的品种,如我省宜选着龙麦26、龙麦29、龙辐麦7号等品种。

2.农业防治

(1)抓紧低洼潮湿田的改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

(2)实行合理轮作,减少播量,控制田间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3)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增施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配合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施氮肥,可改痒土壤理化性状和小麦根际微生物生态环境,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抗病力。

3.药剂防治

小麦纹枯病的种子处理为药剂防治应的重点,用接力喷药方法对重病田进行施药,可采用两种防治模式,来效控制纹枯病。

(1)对于早播发病重种和植感病品种的麦田,用粉锈宁拌种之后进行播种,用药量为0.1%~0.15%(干种重量的),但拌种会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所以每50公斤种子加入赤霉素7毫升,起到逆转作用,也可加入10克增产菌混配拌种,能有效地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并能同时防治其它土传病害和白粉病、苗期锈病。

(2)对于晚播未拌种的麦田,如果田间病株率为10%或病情指数达2~3级时,在小麦起身期,每亩用井岗霉素8~10克,兑水50~60千克,喷麦苗基部,7天后再喷第二次。孕穗期每亩用粉锈宁10~15克兑水120千克喷雾。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采用与防治麦蚜、粘虫的农药混用,便可达到兼治的目的。如果纹枯病在苗期发生早且重,春季气温偏高,雨水偏多,病害有可能大发生时,防治指标应从来掌握,防治时间应适当提前。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技术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