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文学重构

2017-04-08王高娃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1期
关键词:白蛇传法海民间文学

王高娃

《白蛇传说》是近年来较具代表性的《白蛇传》重构作品,也代表了当前民间文学作品重构的理念和方向。一来商业影视重构作品保留了传统民间作品的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设定,使观者的观看难度降低、理解程度提高;二来通过科学技术将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很难表现出来的感官体验进行视觉和听觉重构或创作,并融入当下的时代元素,以提高传统民俗作品的可读性和时代性。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白蛇传》与当下影视作品《白蛇传说》在故事、人物、创作方面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探究民间文学作品的重构方式和特点。

白蛇传白蛇传说影视作品民间文献艺术重构民间文学是许多艺术形式的创作载体,文艺工作者也乐于通过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再阐述、再创作以及取样、改编等形式,使传统的民俗艺术载体与时俱进,并换发生机。虽然重构作品很难达到原著拥有的艺术高度,但这种重构作品有助于提升传统艺术的传播性以及传承性。影视是当前方兴未艾、发展稳定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生命力之强盛、艺术形式之丰富、表现方式之灵活是过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所不具有的。本文根据近年来的一部《白蛇传》影视重构作品《白蛇传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对民间文学作品的重构方式以及原作品与重构作品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简要分析。

一、故事相关性分析

《白蛇传说》是由香港著名动作导演程小东联合崔宝珠指导的一部商业剧情片,共取得2.29亿元的票房佳绩。与许多重构作品一样,《白蛇传说》保留了民间故事《白蛇传》的主要故事元素和人物设定,但又加入许多现代化、年轻化、商业化、视觉化的影视语言,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的融合。《白蛇传说》与《白蛇传》在故事构架上既具有较高的重叠性又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在重构作品中保留原本的故事结构是为了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在简单交代相关的事故背景后便可置入重构故事的相关环境和元素,对于时长在120分钟左右的电影而言,这样的架构设定一来可以增加重构环境的表述量,二来可以降低观者在观影过程中的学习精力,使观者更易融入电影剧情,并为重构环境提高大量的讲述时间,使重构作品不至于仅为再阐述原作品,而在再创作方面留出较大的空间和余地。

重构作品与原作品之间在故事性上一定存在顺承、继承、相似的关系,以《白蛇传说》与《白蛇传》为例,后者为前者提供故事基础,前者以后者为环境背景进行再创作,是一种再创作的关系。《白蛇传说》保留了《白蛇传》大环境背景,即妖魔化时代,但《白蛇传说》又在传统妖魔化时代的背景下融入现代对妖、魔、仙、法的诠释,这样就使得传统《白蛇传》的故事得到顺承,而修仙式、漫画式、武侠式、魔幻式的现代妖、魔、仙、法诠释又为《白蛇传》的影视化处理提供了视觉化基础,使观者更有观看兴趣,也更符合当下人们对影视读物的阅读需求。如文章在《白蛇传说》中饰演了原文学作品中没有的角色,法海的弟子能忍,作为一名“捉妖小专家”,在一次意外中被蝙蝠妖所咬,后魔血攻心,最终没有战胜自身的心魔,成为一个非人非魔的异族。这一设定与原作品存在较大的思想差异,民间《白蛇传》是以传统佛学理论中的六道轮回为基础,即畜生道修炼可为妖、可为仙,但人得道可为仙、佛,二者遵行严苛的轮回制度。但《白蛇传说》中文章所饰演的能忍则通过“突变”来改变自身的状态,这就是现代化的妖魔化理念,虽两者有着相似的故事载体,但细节处显示出时代特性。

二、人物相关性分析

与原民间作品相比重构作品愿意也常见于将原作品中的部分人物以及性格特征进行保留,后根据重构作品的故事性、环境元素等相关要件进行人物特征的调整。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简单,易读性高,人物情感走向符合基本人民对生活和困境的理解,也更易感同身受,所以人们接受起来没有难度,也更愿意去传播这些故事和传说。二是接地气,这些传说一般都来自乡土之间,是经过许多年筛选、流传之后留下的、人民喜闻乐见的故事,所以鮮有一些庙堂故事成为民间文学。所以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距离我们的生活更近,我们更容易在其中找到存在感和认同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艺术作品愿意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白蛇传说》同样遵循这一规律,其中白娘子、许仙、法海等人物均得到保留,但在情感处理上就要更加细致,在表现人物情感转变、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变化关系时也更自由。

原著《白蛇传》篇幅较短,后世流传作品多只保留下其故事精髓,所以在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刻画上后世的重构作品就有较大的空间和余地,以《白蛇传说》中对法海这一经典人物的重新刻画为例,在对法海矛盾性格的刻画上《白蛇传说》做得较好,一方面,法海为了保证劳苦大众的正常生活铲妖除魔,对妖魔的罪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法海在与妖魔的一次次战斗中发现了一些妖魔尚存的人性,尤其是在水漫金山之后法海对白娘子有了新的认知,并且产生了更为矛盾的情感挣扎。在表现法海矛盾时《白蛇传说》可谓做到了有理有据,一来这种矛盾情感易于被观者所理解,读取无难度,二来《白蛇传说》将这种矛盾的感情细节化,使观者看来不矛盾,这也是原作品与重构作品人物之间常见的关联性。

三、创作相关性分析

重构作品与原作品在创作精神上一定是一致统一的。我们在上文中说过原作品是重构作品的基石和载体,那么重构作品之所以选择对原作品进行改编一定是两者在创作精神上有较高的默契度。《白蛇传说》其实是一部较为传统复述性作品,其基本保留了《白蛇传》的精神内核,但在艺术成就上《白蛇传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及《白蛇传》的,《白蛇传》艺术成就之高,在于其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传承属性和文学属性,寥寥数语将白蛇报恩故事讲述得非常凄美,更体现出杭州地区特有的浪漫情怀。《白蛇传说》的成就在于其商业属性和影视属性,通过高度的视听化处理将文字传说变为视觉体验,将民间传说从一种载体过度到另一种载体,使民俗文化的传播面变得更广、传播形式变得更丰富、传播途径变得更有趣,在这种意义上《白蛇传说》也同样体现出较强的文化传承属性。

可以说,从创作的角度分析《白蛇传说》并没有偏题,而且在重构方面做得很好,《白蛇传说》的主创十分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其致力于将传统故事无法展现出来的视听化特征发掘出来,而并没有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在原著思想内涵上进行提升,这是一种十分“聪明”的做法。在重构作品时,最怕创作者意识不清,想的东西太多、想要的结果太多,这样容易在创作过程中跑偏,使呈现出来的作品变成“四不像”。《白蛇传说》看起来就十分纯粹,先且不论其艺术成就有多高,单单就其观影体验来看《白蛇传说》看起来不累、不晕,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重构作品,就是要做到创作的专一性。

四、结束语

《白蛇传说》是一部标准的商业电影,也是一部传统文化重构作品,其结果较为成功,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预期的结果,还在创作上保留了传统文化特征并融合了时代元素,让老作品有了新生机、新面貌,其故事、人物、创作等方面都没有跑偏,具有较强的重构意识,其效果也十分不错。

参考文献:

\[1\]江少英,陈致烽.民间文学的现代重构——以电影《白蛇传说》为例\[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

\[2\]闫宁.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化经典的改编——以电影《白蛇传说》为例\[J\].创作与评论,2012.

\[3\]应洁琼.杭州民间文学资源产业化创意开发研究——以《白蛇传》和《梁祝》为例\[J\].杭州研究,2012.

\[4\]周仲谋,辛明霞.民间文学故事的影像传播和形态演变——以《花木兰》《白蛇传》为例\[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猜你喜欢

白蛇传法海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宣白”CP《天乩之白蛇传说》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京剧《白蛇传》经典性的内在构成
略论白蛇传故事的主题流变
白娘子VS法海
白蛇传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白法海:义务服务十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