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设计思想对当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2017-04-08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412007

大众文艺 2017年5期
关键词:造物器物传统

陈 芸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412007)

传统设计思想对当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陈 芸 (湖南工业大学 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412007)

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是劳动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凝炼,是先哲们智慧的结晶,是理与情高度统一的和谐之美。以中国古代传统尊俗重礼的造物艺术思想作为主要思想依据,从西周与汉朝两个朝代的器物进行探究。通过调查方式对中国西周与汉朝两个朝代的器物进行调研分析,探究造物艺术的尊俗重礼的文化内涵, 从艺术学的角度对西周和汉朝两个朝代的尊俗重礼设计思想的器物造物形态等进行分析,探讨在造物设计思想产生、发展中所形成的造物本源、审美等思想体系和引发的器物功能性、人文性、地位性和美观性等特性。

传统设计思想;尊俗重礼;当代造物设计

一、中国传统尊俗重礼的造物思想

1.起源与概念

我国古代形成系统的礼俗是在周朝,但其起源却可一直上溯到远古的原始社会时期。古代礼学名著《礼记》中的《礼运》篇,曾对礼的起源作了概括性描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烧烤〕黍捭〔分开〕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段话所描写的是远古原始社会的人们,把黍米和劈开的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食,在地上凿坑作为酒樽用手掬捧而饮,并且用茅草茎捆扎成鼓槌敲击筑地而成的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祭祀。这也就是当时的礼。

“尊俗重礼”从字面拆分进行解读“尊”,译为敬畏,畏惧。“俗”译为民俗、习俗。“重”译为重视、强调。“礼”译为礼仪、典礼、制度。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在表面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宗教势力变迁下,影响这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是一股强大的文化无意识机制,决定着中国文化的走向,并总是会以不同的方式扎根在尊俗重礼的传统当中。

“尊”地位或辈分高:尊长。尊卑。尊贵。尊严。现有两种解释:一是甲骨文字形中,象双手捧着尊,从酉,从収。小篆从酋,从収或作寸。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具《礼记·中庸》记载:“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意思是君子尊崇高尚的道德品质,然后归结到由勤问好学入手。二是根据隶定字形解释。即讲“尊”的本意酒器,会意:字从酋,从寸。总的来说“尊俗重礼”中的“尊”,译为敬畏,畏惧,尊重。

“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手段和过程。涉及仪容、仪表、穿着、言谈、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礼有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所谓周礼,是指“一套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习惯统治法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尊,二是亲亲。前者旨在维护君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所以“尊俗重礼”中的“礼”,译为礼俗、礼仪、典礼、制度等意思。

2.古人设计礼俗用品的造物依据

结合实际,本研究对照料者在成年心智障碍成员未来安置的选择上设定了三种不同情形。其一,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年老、生病等原因不能继续照料心智障碍成员时的养护打算;其二,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去世无法继续照料心智障碍成员时的一般养护打算;其三,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去世无法继续照料心智障碍成员时的最理想的养护打算。

(1)地域性和民俗成为古人造物的依照之一

以西周奴隶社会时期为背景,这一时期青铜器最能体现“尊俗重礼”的设计思想,以九鼎为礼器代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具有象征性。相传夏禹时铸九鼎,象征天下九州、历经夏,商,周奉为国宝,视为重器。到了周代,九鼎成为最高统治者的象征。相传九鼎刻有“百物”,有助人行善的生物,也有害世吃人的鬼魅。人们看过鼎上的图像后,能分辨好与坏,善与恶。西周青铜器中有一整套礼器和乐器被用来记载天子命令、祭祀典礼、征罚记功、赏赐锡命、训诰臣下、婚丧嫁娶等“大事”。《左传》中明确支出青铜礼乐器用以“明贵贱,别上下”。如列鼎,天子九鼎、诸侯七鼎。设计者根据统治的需要,把神话思想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在器物上面。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神话统治阶级1。

(2)地位和等级是古代礼俗用品的造物依据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则为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宾主之间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侍坐。当时的工匠依据尊卑顺序礼仪来设计器物,例如食器、酒器。根据官级等级制度的划分,严格实行。不仅体现在行为礼貌,也有器物的使用。

二、尊俗重礼的造物思想在西周与汉朝器物的体现

西周礼器及其的多,其中青铜器随葬是西周时期贵族身份的一种象征,也多用于祭祀。《礼记·祭统》在叙述成王、康王为追念周公的功勋而特赐鲁以祭祀中的某些特权时,这样说:“夫大尝禘,升歌《清庙》,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康周公,故以赐鲁也。”由此我们可知乐人上堂歌唱《清庙》,下堂用管吹奏《象》,用八列的舞队表演《大夏》舞,这是天子的舞乐规格,而不是一般的诸侯,大夫、士可以随意使用的,可见西周时期乐器中的尊俗重礼的体现。(图1)西周晋侯苏钟,是西周时期金属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一套打击乐器,全套共16枚,共刻有355字的长篇铭文,完整记录了西周厉王三十三年,此器因随葬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第七代晋侯稣的墓中而得名。编钟分两组,三种式样,非同时铸造,测音却和谐,是标准配律共2件,国家一级文物。其设计思想是一种礼器,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一种宗教法器的代称,是“尊俗重礼”的产物。

除乐器这类祭祀用品外,西周还有一种比较有名的祭祀用的青铜器——鬲,是铜与锡的结合的古代煮饭用的炊器,金文字形,象饮食器具形。鬲作为一种汉族古代煮饭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铜鬲。青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便于炊煮加热。设计思想:鬲,用于古代祭祀用或煮饭用的炊具,根据祭祀时方便放在桌上,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其设计迎合了当时那个时代的人对于三角稳定的意识的应用,同时是“尊俗重礼”中的“俗”下的产物,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簠(图2),西周时期的铜器、青铜器,主要功能是祭祀时盛稻粱器,盘形制奇特,祭祀时盛放稻粱的器皿,方口。《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现收藏于都江堰文庙。设计思想:根据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习俗,祭祀供品需要储存,于是西周时期簠的出现,小口方便储存稻粱,易倒入,不易洒出,被称为吉礼。是“尊俗重礼”中的“俗”的产物。

汉朝器物的设计也很注重“尊俗重礼”的设计思想。它不仅以其优美的器物造型和卓越的性能为后人所仰慕,更因其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塑造了中国古代艺术设 计的文化品格。如金雀山帛画(图3)1976年发现于山东临沂金雀山九号墓。帛画长200厘米,宽42厘米。画面内容大致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3部分,在布局上也是上部为天界,中部为墓主贵妇的生前活动,下部为地下或大海。长200厘米,宽42厘米,也是覆盖在棺上的“非衣”设计者根据统治的需要,把神话思想通过图像的形式表现在画上面。来区分统治者的身份和权利,神话统治阶级2。是“尊俗重礼”中“俗”的产物。

像这种比较典型的体现尊俗重礼的设计思想的器物还有东汉的彩绘陶奁。奁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专门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或者用于贮存美酒,随着丧葬习俗的改变,汉代盛行制作这种器物作为陪葬物。另一个解释意思就是礼仪性用品,彩绘陶奁是一种随葬习俗的产物,从习俗上讲主要是财富,又根据古代象征和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而产生。

根据对西周和汉朝两个时期的器物分析,了解到“尊俗重礼”的造物设计思想在当时造物设计思想中占主导位置,两个时期的器物主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礼俗使器物富有功能性,人文性,地位性和美观性。这些设计思想引发的特性对现代造物设计也影响深远。

三、“尊俗重礼”的造物设计思想对当代造物设计的影响

“尊”,译为敬畏,畏惧。“重”译为重视、强调,二者结合即“尊重”,是一种人性化的体现。中国古代造物例如筷子,毛笔等这些设计强调个体能力的积储而不注重群体智能对象化的想法和做法,曾妨害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却蕴含着对于人性的尊重。这也是尊俗重礼中“尊”的体现。这对现代设计中传统设计对物与人关系上的启示是在设计中要注意人的主导地位,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使用上与物的交流互动性,二是使用者在设计过程中的参与性。

造物的设计过程中,使用者的参与设计是增强人与物关系中人的主导性的方式之一。目前的这种参与性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就较低层次的互动性而言,可以提供多种的选择给消费者,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审美需求来确定产品的功能和形态。这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和敬畏。中国传统造物始终把以人为中心的尊重观作为造物的基本法则,现代设计可以由这种思想可以设计更多的满足人性化的。现代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3。例如超市里的手推车架上加一个翻板,儿童可以坐在翻板上,便于父母的照顾。尊老爱幼的美德便体现在细微的设计细节中。

“礼”译为礼仪、典礼、制度,“礼”对当代造物设计中的体现即是一种情感化设计。“俗”译为民俗、习俗,是一种节日的传承。中国人讲究礼节、制度化,礼俗合在一起就是父母对长辈、孩子对父母、学生对师者等情的表现。这种传统思想对于现代造物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现代设计师应该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用现代设计方法设计出符合中国人情感需求的物品。儒家思想中“礼”传统所蕴涵的塑造情感的方法能给现代设计师很多启示。产品中的“礼”,就是产品对人的情感的影响,是情感的一种理性化内容,是对消费者情感的一种引导;通过物品来传达这种情感,让消费者与物品产生情感上的共鸣4。注重“礼”在物品情感化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可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中秋节,现代人们一直延续中国传统尊俗重礼的习俗思想,不仅是对月饼的设计还是月饼包装的设计都体现了传统“尊俗重礼”中“礼”的设计思想,首先月饼一直圆形为主要代表,这是古时候祖先们就有的期望——团团圆圆,其次月饼包装(图4)的设计在直观上就从不同层面体现和展示着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

多种文化元素的承载体,月饼的包装设计渗透多种传统文化元素深刻全面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礼”与“俗”的设计思想。首先月饼包装设计中的吉祥图案,主要以寓意幸福美满的传统图案,如龙凤呈祥、蝙蝠、福禄寿喜等,不同的图案彰显着不同的文化意蕴,也表达着不同的情感和祝福5。包装设计中的传统色彩以传统红色为代表。现代创意礼品设计所涉及的人文因素。通过分析产品特征对用户心理影响所起的作用,倡导一种在创意礼品设计过程中强调温情的表达方式。

四、结语

中国传统“尊俗重礼”造物设计思想给当代造物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功能性,人文性上还有地位性和美观性。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尊俗重礼”,并非某个抽象、绝对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着,但是所有的发展都是从一个共同的源头出发,后世与前世之间的历史连续性、继承性清晰可辨。所以,回归传统并不是机械地复旧,而是回到源头来寻找价值,依据传统来重建制度。同时,回归传统,也不是武断地排外,而是依据自身来吸取精华,站稳脚跟再向外整合。

注释:

1.吕欣.传统造物观对现代产品设计的启示[D].长沙:湖南大学,2005:37-38.

2.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苏州大学,2005:48-49.

3.鲁锋.产品设计中的“礼与乐”[J].美与时代(上),2012(7 ):112-113.

4.吕欣, 黄薇.传统造物观对现代人性化设计的启示[J].包装工程,2007(7 ):172-173.

5.苏文静.传统文化在月饼包装设计中的传承[J].戏剧之家,2014(11):214.

陈芸,1992年出生,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设计策划与项目管理。

猜你喜欢

造物器物传统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物物与共,美美与共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