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筑设计

2017-04-07

山西建筑 2017年25期
关键词:A座楼梯间廊道

张 鹏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筑设计

张 鹏

(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以山西科技创新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筑设计为例,阐述了建筑设计的总体布局,对建筑单体平面布局及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该建筑的竖向交通设计及无障碍设计,以期为类似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建筑设计,规划结构,平面布局,无障碍设计

山西科技创新城(以下简称科创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建设用地位于科创城核心区北侧Ⅶ区,科创城两大轴线——科技创新轴和智慧生活轴的交汇处,东南向与科创城中央景观带遥遥相望。基地四面环路,交通十分便利。科创城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一期)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58 500 m2。地上A,B,C座3栋单体围绕中央下沉花园呈品字形布局,A座地上9层,建筑高度40.2 m,主要功能为科技金融服务及科技资源服务用房,还布置了创新孵化平台及管理用房;B座地上5层,建筑高度26.2 m,主要为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C座地上5层,建筑高度26.2 m,主要为公共研发中心及公共检测实验中心。

1 建筑设计总体布局

1.1 基本构思

本项目基地位于交通干道交叉口,也是科创城两大绿轴的过渡地带,具有一个枢纽的作用。该项目作为科创城中心区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将接待来自各方办事、交流、咨询等人流,因此以开放式整体布局,引导人们汇聚于此,成为一处创业者之家。通往各交叉路口和两大主轴的斜向轴线方便来自各方向人流的到达,充分体现了科创城对创业者欢迎开放和积极支持的态度。

根据三大服务平台功能的特点,进行品字形布局,围合出中央的庭院,如同代表着幸运和成功的三叶草,同心同向,具有强烈的凝聚力。中央为生态下沉式庭院,结合地下配套服务用房,形成人们聚会、休息、交流的理想场所,成为创业者之家的绿色客厅。

1.2 规划结构

整个规划以“一心两轴三点”为主要格局。从功能特点出发,兼顾场地内控规道路,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创新孵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分为3栋单体(三点)呈品字、弧形、向心布置,共同围合成一个下沉式景观城市广场(一心),形成了贯穿南北、东西的两条轴线(两轴)。A座在建筑群中是主导地位,体量大,高度高,布置在场地的北端,成为南北轴线的对景;B,C座布置在场地东南部和西南部,以相同的形体,对称布置于南北向轴线两侧。A座与B,C座之间为东西向景观虚轴,两条轴线在中央下沉广场处交汇。下沉广场周边主要布置了配套服务空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绿色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见图1)。

1.3 功能分区

建筑功能主要包括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创新孵化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配套服务等。A座主要以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为主,B,C座主要以创新孵化服务平台为主,配套服务中的展示中心、文献阅览、信息中心等均布置在A座,配套服务中的商业、银行、休闲等则布置在下沉广场周边。各功能分区明确,既相互独立,便于管理,又相互融合渗透,集约共享资源。

1.4 交通组织

场地主要出入口设于西侧机场东路,南侧纬二路,东侧经六路上,均为人车共用。场地北侧沿化章街一侧为城市绿化带,仅开设人行出入口。场地内交通人车分流,沿外侧设有机动车环形道路,地面停车位设于机动车道附近。在主入口附近均设有地下车库出入口,机动车进入场地后可就近进入地下车库。内部为步行系统,连接各个单体的主要出入口,并与下沉广场融为一体。整个场地交通组织便捷,流线明晰,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停车方式以地下为主,辅以少量地面停车。总停车数量为773辆,其中地下为升降平移式机械停车,共停车649辆,地面停车124辆。

1.5 景观规划

项目位于科创城两大生态主轴交汇处附近,场地北侧沿化章街为18 m宽城市公共绿化带,西南侧沿机场东路为10 m宽城市公共绿化带,场地的东南紧邻规划的城市公园绿地,占地8 800 m2。地块内景观规划充分利用周边的城市生态资源优势,以有机的规划理念,整体化的景观设计思维,自然简洁的景观设计手法达成与建筑内涵和场所精神的完美契合,表达现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理念和生态节能环保主题精神,构建与城市生态景观相融合的公共绿地景观系统。

景观规划仍坚持一心两轴的理念,以中央花园为中心,沿两条轴线向城市空间渗透,场地周边设有点线结合的景观与周边城市景观相融合。中央花园下沉,与地面层公共空间既分又合,既可使使用者与大自然紧密接触,又可充分享受园林的那份静谧。场地四边绿地,同时兼顾停车场、雨水花园之功能。

区内车行道路两侧种植景观行道树,步行系统则采用多层次绿化与景观小品相结合的方式,丰富行进中的视觉效果。

室外景观结合入口及道路的设置,在主入口、交叉口节点用导向标识,提供易辨析、有导向性的指引,明晰了人车分流的交通体系。

主要景观形态、特征与建筑形式相一致,在颜色、结构、材料、细节等方面,运用现代风格的设计语汇,创造独特的强烈的景观风格。

1.6 竖向设计

根据控规资料,场地周边城市道路标高在779.47~780.10之间,根据建筑布局特点,将±0.000标高设定为781.50。室内外高差为0.15 m~0.20 m。用地内场地平整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城市路网控制标高、排水需求,根据规划布局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符合景观、视线要求。场地顺应原地形,采用平坡式,中部高,四周低,由中央广场向四周城市道路找坡,最大纵坡0.54%,最小纵坡0.2%,道路结构拟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做法。

1.7 绿化树种布置原则

规划的基本原则:选择季节感分明,易于管理及生长,供应可能的树种:协调的布置根据地域特性和地形的落叶树和常绿树,根据成熟的设计概念,树种要单纯化,统一化;选择当地的树种,自然风景式种植法和定型植树法混合采用,力争与建筑物的环境相协调。

1.8 技术经济指标

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

2 单体平面布局及功能分析

2.1 A座

位于场地北侧,是南北轴线的对景,地上总建筑面积83 720.17 m2,共9层,建筑高度为40.2 m。建筑功能主要以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科技金融平台为主,辅以配套服务中的展示中心、文献阅览等。

引入两处贯穿南北的景观廊道,将平面分为东西中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均设有共享中庭。各部分功能围绕中庭布置,室内不同形状的挑空中庭使室内空间相互融合,变化丰富。景观廊道将中央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化带尽收眼底,室内外空间、场地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面向景观廊道及中庭开设有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交通流线树干式组织,以景观廊道和中庭为枢纽向周边辐射,在景观廊道与中庭附近共设有八组自动扶梯和八组楼电梯,高效便捷。

2.2 B座

位于场地西南侧,与C座对称布置于南北轴线的两侧,B座地上总建筑面积16 834.3 m2,共5层,建筑高度为26.2 m。建筑功能主要以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及大数据中心。

中部设有贯穿南北的景观廊道,将平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每个区域中部设有交通核,布置了楼电梯、公共卫生间、茶水间等,各功能用房周边布置。景观廊道将中央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化有机联系,室内外空间、场地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大楼主入口在南、北两侧面向景观廊道开设,垂直交通主要通过东西区域中交通核解决,每个交通核内布置了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

2.3 C座

位于场地东南侧,与B座对称布置于南北轴线的两侧,C座地上总建筑面积16 834.3 m2,共5层,建筑高度为26.2 m。建筑功能主要为研发设计及检验检测中心。

中部设有贯穿南北的景观廊道,将平面分为东西两个区域,每个区域中部设有交通核,布置了楼电梯、公共卫生间、茶水间等,各功能用房周边布置。景观廊道将中央广场和城市公共绿化有机联系,室内外空间、场地内外空间互相渗透,融为一体。

大楼主入口在南、北两侧面向景观廊道开设,垂直交通主要通过东西区域中交通核解决,每个交通核内布置了两部楼梯和两部电梯。在楼座东边根据使用功能设置一部货运电梯。

2.4 地下室

A,B,C座地下部分连为一体,统一开挖。除A座地下部分为2层外,其余均为地下1层。地下1层中央为下沉庭院,围绕下沉庭院布置了配套用房,其余部分为地下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下总建筑面积为43 438.35 m2。地下共解决停车位649辆。

3 立面设计

建筑造型力求简洁、现代、绿色、生态,体现与城市环境的和谐相处。3栋单体立面互相呼应,简洁的体块组合、穿插,典雅、协调的建筑色彩,明快的建筑语汇,具有雕塑感的形体,使本项目成为具有动感的地标性建筑。

在材质的选择上,花岗岩石材面层代表了太原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透明的玻璃材质现代感十足,虚与实的对比相得益彰,丰富了建筑的层次,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建筑细部做法层次分明,通过不同材料巧妙的组织和运用,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花岗岩板与玻璃巧妙地被编织在一起,展现出光滑与质感、精致与粗重、坚硬与柔和肌理的和谐统一。

4 竖向交通设计

4.1 A座

竖向交通以楼电梯为主,下部公共大厅内辅以自动扶梯和景观楼梯。围绕三个区域的中庭设有八个交通筒,每个交通筒内布置了一部楼梯和三部电梯,楼梯均为防烟楼梯间,三部电梯中一部为消防电梯兼客梯,另两部为普通客梯,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A区共设有八部防烟楼梯间,八部消防电梯兼客梯,十六部普通客梯。1层~4层在三个中庭中共设有十六部自动扶梯,另外在主入口大厅,设有两部景观楼梯,保证使用和疏散要求。

4.2 B座

竖向交通以楼电梯为主。在东西两个区域中布置了交通筒,每个交通筒内设有两部楼梯,两部电梯。楼梯均为防烟楼梯间,电梯为普通客梯。共设有四部防烟楼梯间,四部普通客梯。

4.3 C座

竖向交通以楼电梯为主。在东西两个区域中布置了交通筒,每个交通筒内设有两部楼梯,两部电梯。楼梯均为防烟楼梯间,电梯为普通客梯。根据本楼座使用功能,在东侧设一部货运电梯。C座共有四部防烟楼梯间,四部普通客梯,一部货梯。

4.4 地下室

主楼所有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均通至地下室。A座下另增加四部防烟楼梯间用于疏散。普通电梯仅八部通至地下室。在报告厅两侧设有四部自动扶梯,引导人流从1层下至地下2层。A座1层门厅两部景观楼梯均通至地下1层。B,C座防烟楼梯间及普通客梯全部通至地下室,货运电梯不下地下室。在下沉庭院内设有一部观光电梯。

5 无障碍设计

根据《无障碍设计规范》,在入口处均设有坡道,建筑内均设无障碍电梯及无障碍卫生间,报告厅内设有残疾人轮椅座席,在地面停车场设有无障碍停车位。

[1] 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

[2]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 GB 50763—2012,无障碍设计规范[S].

[4] DBJ 04—241—201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S].

Abstract: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for Shan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ty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general layout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alyzes the single plane layout and function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introduces the vertical traffic design and barrier-fre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structure, plane layout, barrier-free design

Onarchitecturaldesign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vecomprehensiveserviceplatformforShanx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ity

ZhangPeng

(Shanxi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Taiyuan030013,China)

1009-6825(2017)25-0020-03

TU247

A

2017-06-27

张 鹏(1980- ),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A座楼梯间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楼梯
更正
地下疏散楼梯间防烟设计探讨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组联系方式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组联系方式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超高层城市综合体高压、临时高压消防给水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楼梯间 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