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网络舆情发展脉络及应对分析

2017-04-07刘洋

山西水利 2017年5期
关键词:水利部浅层饮用

刘洋

(山西省水资源征费稽查队,山西 太原 030001)

论坛

水利网络舆情发展脉络及应对分析

刘洋

(山西省水资源征费稽查队,山西 太原 030001)

2016年4月11日,一篇出自每日新闻网的名为《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资源:八成不能饮用》的新闻被上百家媒体转载。随后,上百家媒体就此话题展开质疑和追问。通过全面梳理这一水利热点舆情始末以及多种意见构成,客观呈现舆论形成路径和媒体回应过程,为全面认识舆情、正确引导舆情,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参考。

水利;网络;舆情;应对;分析

2016年4月11日,一篇名为《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资源:八成不能饮用》,来源出自每日新闻网的新闻在较短时间内被上百家媒体转载,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随后,上百家媒体陆续就此话题展开质疑和追问,给社会公众带来焦虑和不安。面对这一媒体热点舆情,水利部于当日立即召开新闻通气会,指出“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系误读”,及时澄清社会公众的疑虑和误解,有效回应公众关切,对社会舆论走向施以正面影响。之后,各大主流媒体也进行了正面跟进报道;11日晚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2日凌晨《新闻直播间》栏目分别播出《水利部回应:“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解读有误》;4月12日,《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光明日报》等媒体相继作出回应:“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使水利负面舆情态势很快趋于稳定。

1 舆情源分析

《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资源:八成不能饮用》全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地下水正遭受污染与超采的双重威胁”几乎全部内容源自2016年1月水利部《地下水动态月报内容》,通过合计IV类和V类水监测结果,推出“超八成地下水遭受污染威胁”。

第二部分“多为浅层地下水”共七段内容:第一段提出多个流域内的地下水正遭受污染和超采的双重威胁;第二段明确了此次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第三段讲本轮2103眼水井的水质评价结果;第四段解释主要污染指标;第五段陈述本轮监测是《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部署以此证明结果的权威性;第六段以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的话引出了IV和V类水的概念,并指出这两类水都已经不太适合人类接触。至此,文章作者将话锋偏向了网络版标题中的“八成不能饮用”;第七段继续来自对马军的采访讲浅层地下水的污染与地表水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污染、超采威胁“水安全”:第一段根据此前国土资源部统计的全国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数,点出全国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此处,本文的作者已经完全把此次监测结果的“内涵”与饮用水完美对接。第二段以退为进再次引用马军的采访先表明城市内多采用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且深层地下水不易受污染,随后指出还有很多农村地区居民饮用浅层地下水“污染将主要对他们带来影响”。接着三、四、五段解释了地下水遭受污染将很难治理,地下水超采将带来严重的地质灾害。

2 舆情梳理

面对海量的网络新闻,如果一则新闻不进行系列追踪报道将很快被淹没。正如此次舆情事件,4月11日舆情源的转载量在当天上午几个小时内急速攀升,经过水利部回应后,到次日已经开始下降。但随着水利部的回应,此番网络舆情又再一次攀升,关于“水利部回应:‘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解读有误”和“我国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在必应的转载量超过了5000次。除此之外,4月12日起,北京、上海、河北、西安、江苏、拉萨等地方媒体相继开始报道当地地下水安全可靠,唯有广东表示“近9成地下水难做饮用水源”。4月13日,舆情已经趋于“低迷”,纵然《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城市报》等媒体仍然在追问城市地下水监管责任和很多还在饮用浅层地下水的农民怎么办?

通常来说,媒体的排名顺序应该为先“报”后“网”。面对内容完全相同、标题稍作改动的本条新闻而言,报纸版转载量仅仅为2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天网络版转载量必应450篇、微信公众平台897篇、新浪微博2577篇。这又能说孰先孰后?值得注意的是,早前一天4月10日的民主与法制时报(网)发表了一文同样是在说地下水保护的文章——“生命水”保护堪忧,开篇导语点题“我国目前地下水状况不容乐观”,接着娓娓道出中国近九成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并介绍按照国家标准,四类水、五类水(即IV类和V类水)都是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更惊人的是,通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杨功焕教授及其团队在淮河地区长达8年的调查,发现1973年以来该地区癌症死亡数据与该流域重点地区近30年来的水质变化有着某种正相关。即“污染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恰恰是消化道肿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区。”吊诡的是,这样耸人听闻的内容,此篇新闻的转载率为0。由此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但既然已知网络时代网民的快速阅读习惯,新闻媒体记者在下标题的时候是不是就更应该做到统领全文、画龙点睛,而不是为了“博人眼球”有失偏颇。

3 舆情应对与引导

事实上中国水污染严重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并不新奇,问题就出在此次的新闻标题中多了“水利部”和“不能饮用”七个字。一方面这就意味着此番消息出自中国政府部门,代表的是政府部门首次正视水污染这一问题;另一方面,这事关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切身利益,政府说我国有八成“地下水”不能喝了,那我喝的水在不在这“八成”范围内?于是,一时间引发了公众的恐慌。而政府在网民心目中是怎样的?从网民打嗝了都在《南方周末》“一份水利部月报引发的舆情”一文下的留言可以看出些许端倪——“任何未经官方否认过的消息都是假消息”。正如王国华与王雅蕾在《网民政府形象认知定势现象研究——以农民上访后“出逃”事件为例》一文中所论述,网民“不经思考地”将政府形象消极化对待,使得政府在网络舆情应对中处于不利地位。

当前互联网成为了社情民意的新通道,同时也成为了舆情应对的主战场。笔者认为,第一时间提供权威信息,对舆情误导内容进行详细解读绝对是政府部门舆情应对的不二法则,牢记“回应速度就是引导力”。水利部在本次“八成地下水不能饮用”解读有误的舆情应对中,上午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立即处置,下午通知各媒体召开新闻通气会进行澄清,几乎做到了第一时间提供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其次,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日常舆情监测机制,配备具有舆情研判知识和经验的专职人员,确保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舆情监测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辅助技术支持,以弥补人工搜索的诸多不足。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观念,制定并完善一套行之有效、多级联动的舆情回应机制。此外,要学会看到负面水利新闻报道中的正面舆论效应。长久以来,我国的新闻报道都呈现“正面为主、负面为辅”的态势。事实上,负面报道所具备的社会监督作用往往被忽视。众所周知,每年全国水利系统都在加大力度宣传“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增强全社会节约水、保护水的观念,但收效一般。公众似乎只有在加水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水的珍贵;在收水费的时候,才会意识到自己消耗了多少水资源;在停水的时候,才意识到每一滴水的重要性。虽然此次舆情事出“乌龙”,但要不是这样的“乌龙”又有多少人认真关注过我国的地下水现状。虽然目前我国地下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但不代表公众又可以继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总体良好”背后,农村饮用水安全仍然需要被关注,浅层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和防治仍然应该被追究。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的“水危机”意识真正被调动起来。所以,换一个角度,这是一次收效明显的水情震撼教育。

TV211

C

1004-7042(2017)05-0051-02

刘洋(1984-),女,2010年毕业于Macquarie University国际传播学专业,助理研究员。

2017-03-11;

2017-04-15

猜你喜欢

水利部浅层饮用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浅议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
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
饮用温水对断奶仔猪的影响
酸奶包装、饮用方式与酸奶残留关系研究及对策分析
河南省水权试点顺利通过水利部 省政府联合验收
包气带浅层地热容量计算方法商榷
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前期工作推进会 进一步部署安排2015年水利前期工作
浅层砂过滤器在工业循环水使用中的优化改造
水利部将启动一批重大水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