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依法、合规、适度的运行模式

2017-04-07卢清君

中国医院院长 2017年5期
关键词:专科远程医疗

文/卢清君

“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依法、合规、适度的运行模式

文/卢清君

近年来,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异常火爆,但繁荣之下也难掩其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未来,需要一种依法、合规的运行模式,更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

“互联网+”迅速成为信息时代的风潮。互联网企业首先看到了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的价值,凭借站在风口上的优势,率先推出了关于互联网医疗的系列概念,并受到了互联网业界的热捧,各路信息产业人士蜂拥而至,舆论界加紧制造互联网医疗的各类热点,并迅速演变成了一阵浪潮,席卷而来。在所谓互联网思维的催化下,热炒新闻让人们似乎相信了凭着烧钱就能烧出一个“互联网医疗”的市场。风险投资者争先恐后地投下天使基金或A轮风险基金,“天使散金”催化了互联网医疗创业者们的梦想,期待着“颠覆医疗”……

但是,互联网人疯狂创业的热潮仅仅昙花一现。烧光了天使资本的互联网创业者搞不懂医务人员为何“抱陈守旧”,更搞不懂为何互联网思维颠覆不了医疗,自己反被颠覆了信念。2016年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主题会依然如火如荼,创业者依然竭尽所能地各种路演……但是,投资人普遍对互联网医疗缺乏信心,真正获得投资和融资的互联网企业寥寥无几。两年前还在雄心满志不断创造新概念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也逐渐销声匿迹。各类研讨会标注着炫目博彩的主题,但是空谈概念的居多,介绍实践经验的凤毛麟角。互联网医疗面临无法预期的寒冬期,更有人无知地将这种“寒冬”归结于政府的保守、政策的延滞、体制的僵化,不停地呼吁要开放医疗市场。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合法、合规、适度

互联网+医疗领域的这种表面萧条的现状正是反映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互联网技术没有真正融合到医疗工作中。求财若渴的创业者忽略了医疗的公益性本质,更忽略了医疗行业的科学运行规律,机械地将电子商务和零售市场的经验一味地照搬过来,虽然投入了巨资来“培育市场”,却并没有得到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青睐。随着这种无序发展的蔓延,甚至出现了一些无证行医的违规行为,最终也失去了金融投资领域的信心。最终不但破坏了新概念在公众眼中的价值,更失去了业内医务人员的信赖。2015年4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方面表达了大力推动发展远程医疗的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紧急叫停了在互联网上开展的不规范的诊断和治疗活动。

虽然这个声明打碎了很多外行创业者的梦想,也封堵了很多获得天使基金项目的前途,但是,它明确表达了政府要加强对互联网进入医疗领域的规范化管理的决心。对于医疗行为的规范化管理,是政府关注民生、对生命负责的表现,在医疗行业内获得了一致的拥护。

“医疗”是一种根据科学理论为患病者主动提供的照护行为,英美人把医疗习惯称为“care”,是一种需要用心给予患者的照护,绝不是可以用钱交换的劳动服务。医疗行为的主动性需要具有法律的约束,需要遵循医疗管理的行业规则,提供医疗照护行为的人需要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行使医疗照护行为的机构和场所需要具有医疗机构的执业资质,所使用的器械和耗材需要有专业的质量认证,行使的技术方式需要有严格的行业规范和较高的技术标准。

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其核心还是一种技术,所以需要符合医疗新技术的管理原则,需要有行业认证和许可,需要有基本的执业资质管理。前期互联网医疗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集中在部分模式违背了医疗行业管理法规,打着医疗的旗号没有做好医疗照护,不具备医疗资质的互联网平台一直在宣传“问诊”和“诊疗”,甚至无视国家法规对“医院”和“医疗技术”的定义和管理要求,给医务人员带来了不安全感,给患者造成了信任危机。

很多业务模式缺乏基本逻辑和合理性,无法让患者相信能够通过这样一个互联网平台接触疾病的痛苦,投资者看不到符合医疗卫生逻辑的经济模式。因此,互联网医疗面临的“寒冬期”正是前期野蛮生长、无序发展带来的后果。

所以,互联网+医疗健康需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医疗行业特点和科学规律、符合经济发展的社会规律,建立合理适度的运行模式才是发展的出路。

重构医疗生态,互联网医疗步入爆发期。

远程医疗是“互联网+”创新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互联网+”创新概念是首次由中国人提出来、得到国务院认可并推动的新概念,已经迅速形成了一种社会共识,在各行各业逐步融合,正在形成创新模式。“互联网+”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互联网+”与医疗的融合和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远程医疗,已经成为近三年的热词。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已经连续出台系列政策,其中都有鼓励远程医疗的内容,自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互联网与远程医疗要融合到医疗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政府和行业的共识。而且各部委也在从各自行业的内部加紧推进关于“互联网+”相关的项目立项。

分级诊疗、基层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相关的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系列内容都与“互联网+”相关。国家卫生计生委启动了健康医疗大数据试点工程项目,启动了家庭医生签约计划、基层医师培训计划、慢病管理计划等系列项目,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逐步成为主流。

公立医院一直在努力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运行模式,政府也在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的管理规范研究和政策保障。与此同时,卫生计生委也加紧了对行业的管理,加快了对“互联网+医疗健康”模式的探索。结合国务院系列医改政策的推行,在医疗行业内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远程医疗不是一个新概念,半个世纪以前就有医生通过电话会诊指导异地的医生对患者进行诊疗照护。半世纪以来,远程医疗经历了电话、无线电、卫星、光纤等各种通信方式,现在最常用的是互联网通信和移动通信。远程医疗是医生发起的,也一直是在医疗行业内部推动的业务形式,其主要的特点是远距离通信和医疗业务的结合,逐渐形成了一种异地之间的医疗模式。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这种远程通信模式下的医疗形式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革新和创新模式的探索让远程医疗“如虎添翼”。

超级计算技术催生了大数据的概念,对群体数据的超级计算提升了对数据价值的挖掘能力,云存储和共享技术让资源“泛在”于各类应用之中。互联网通信的优势是广泛连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通信将这些资源链接起来,共享出去,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论。让异地共享为特点的远程医疗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医疗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受“互联网+医疗健康”

在国家系列政策的推动下,2016年成为远程医疗在公立医院内部发展的重要开端。各地市纷纷建立了基于远程医疗平台为支撑的“医联体”,可以说远程医疗为各地已经名存实亡的区域医联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地方三级医院为龙头,下联各县级医院,甚至县镇卫生机构,各个机构也在内部设立了“远程会诊中心”,部署了相当规模的会诊终端,在医疗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分级协同的雏形。

卫生管理者的热情仅仅是个开端,如果缺乏适宜于医疗现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无法提高医务人员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些项目都将沦为形象工程,不但会导致设备闲置,而且会对行业的发展信心造成更大的损害。

从业务层面来讲,人们普遍认知的远程医疗形式是会诊模式,请双方医疗机构的医生来到各自的会诊中心,通过视频会议等平台进行交谈,这种模式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益处。但是随着远程医疗业务应用的拓展,这种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医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因此,远程医疗的业务形式也将发生突破性的变革:从医疗机构间简单笼统的合作,转变为以专科运行体系为实际内容的多元化合作;从单纯的会诊指导模式,转变为医教研防全面学科帮扶模式;从求医问药的信息共享功能,转变为数据引导的资源调配与业务协同的模式。远程医疗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模式创新阶段。

专科医联体必将成为“互联网+健康医疗”的创新模式

现代临床医学已经逐步分化成为三级学科甚至四级学科,并渐渐涌现交叉学科,远程医疗也同样需要深入到各专科。任何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患者的疾病痛苦,因此,远程医疗创新技术和运行体系也要基于专病临床诊治的需求而设计,远程医疗业务体系设计需要符合专科专病的特点,因此,建立专科医师之间的业务协同机制是最大程度发挥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快捷方式。

专科医联体的概念就是基于这个思想提出的,专科医联体不局限于任何行政区域的限制,不再像区域医联体一样依赖于医院职能处室协调院际之间的业务,更不受限于龙头医院的学科发展状态的制约。借助远程医疗平台,专科医联体可以覆盖全国,把全国同领域的优势学科联系起来,形成协同机制,组成优质资源供应方,把医疗协同、人才培训、科研合作等学科建设资源辐射到全国的基层医院,形成同质化的专科医师培训体系,助推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医院的临床诊治能力。

远程医疗已经成为专科医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建立专科之间的互联互通,把人员联合起来、把专科物联网的数据连起来、把学科智慧决策联系起来,形成学科建设共同体,推行同质化的临床路径和医疗规范,是有效解决基层医院人才培养周期漫长困境的途径。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经为我们勾画出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美好愿景,分级诊疗也已成为近期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的发展目标。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遵循科学规律和社会规律,互联网+医疗健康还需要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需要建立关于现实行业特点相衔接的运行机制,需要适度适法地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分级诊疗,促进医疗资源向更合理的格局重新分布,才能有效节约社会成本,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全社会对“互联网+”创新模式和医疗卫生机制体制改革的获得感。

作者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远程医疗管理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编辑/本刊记者 孙茜

猜你喜欢

专科远程医疗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远程诈骗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