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分析

2017-04-06黄森华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1期
关键词: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互联网+

黄森华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建,大学生安全出现了新的问题和状况,大学生安全教育面临新的考验,这就要求高校必须科学的认识和分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安全教育的问题,从而转变安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安全教育;高校;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1.076

1 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强安全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

当前,大学校园早已不是过去的象牙塔,尤其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断开放的办学环境,越发社会化、多元化、复杂化的高校校内外环境;同时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丰富,遇事应变能力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差,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成才。为打好大学生在校安全地学习、生活这个基础,通过安全教育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提高安全风险的应对能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

1.2 加强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利益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资源,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我国和外国都力争的资源。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各类高校在校生规模达3647万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一直以来,国外敌对势力和间谍机构想方设法通过思想渗透来影响我国的大学生。大学生安全知识储备不够,认识不深,对于国家安全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传统形式上,比如军事、国防和战争,对于新时期国家安全的形式了解不够,比如信息安全、文化安全。导致大学生很容易受境外敌对势力的思想影响。境外势力借助各种渠道,比如学术研讨,这种研讨公开或者是秘密的方式进行,将所谓的西方民主和价值观传播开来,培养和平演变的“内应力量”,乌克兰的橙色革命、叙利亚动乱和阿拉伯之春都是西方思想和平演变带来的结果,因此,在大學生中加强安全教育,是新时期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

1.3 加强安全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巨大,普通本科院校在校人数基本上是上万,相当多的学校在校人数达到2万甚至更多。这给高校的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校学生队伍庞大,一个辅导员往往要管理几百位学生,学生管理上很难做到精细化,即很难实现一对一的目标。学生管理难度大、学生安全意识不强,因而安全事故在高校中每年都会有发生。当前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学生由安全事故引发身亡时,处理起来难度大,尤其意外事故发生在独生子女身上时,增大学校处理难度的同时,给学生的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使学生家长处于崩溃的状态,这种事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平息,对校园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学生安全成为困扰高校管理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高校是人才和青年人的聚集地,大学的校园氛围,比如学术自由,造就了大学生个性彰显、思想活跃,这也给学校的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稳定对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是校园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2 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制度不够完善,安全教育重视不够

安全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目前高校在学生安全教育方面,制度机制不健全,不够重视大学生安全教育,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安全教育经费上,很多学校没有专项资金,导致安全教育处于应景或应急状态。此外,学生个人成长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且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现代大学生课程教育之中,这种安全教育往往是临时的,这种不定期的培训难以达到应有效果。而且安全教育课程多是由院系副书记、保卫处老师、辅导员承担,由于缺乏系统培训和组织,课程缺乏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照本宣科往往是教授过程采取的方式,导致学生上课根本就没认真去听,结果学生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

2.2 教育模式比较乏味、内容新颖度不够

当前许多大学的安全教育,教育形式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多采取知识宣传、说教的形式进行,比如校园宣传栏、班会、图片展、安全讲座,辅导员说教。这种传统的教育手段陈旧落后,缺乏创新,安全教育的内容局限于交通、防火、财产安全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内容枯燥,学生兴趣度激发不够。而且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手段也越来越普遍,所以高校应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安全教育的重点。除要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外,要提醒学生警惕各种网络陷阱,注意防范,很多的诈骗都是凭借网络平台进行的。但是目前高校对网络教育的重视不够,安全教育的资料中很少涉及网络安全问题。安全教育的模式决定了教育的侧重点是安全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并不注重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与实践。导致学生即使掌握了相应的安全知识,但现实中在遇到安全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去应变和进行安全防护,最终使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3 安全教育系统性不够,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欠缺

首先,安全教育体系不健全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不具规范化。第一,很多高校都是在学生入学时重点进行安全教育,在老生中较少开展安全教育。在进行安全教育时,往往是老师讲授。往往学生没有安全教育的教材,大学生不能对安全知识理论进行系统地学习,没有掌握系常见安全事故的应对方式和防范技能,以至于在遇到真实安全事故时无所适从。第二,高校普遍过分注重专业课,把专业课放在主体位置。很多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安全教育的课程,有些虽然设置了课程,但只是应付式的辅助教育,高校没有把安全教育融合于大学生的四年学习中,认为安全教育可有可无,往往只有当学校发生安全事故时,才会引起学校重视,才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当安全事故平息后,安全教育又被搁置。这种突击式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方式,使得安全教育缺乏长效机制。日常教育体系中没有将安全教育纳入进来,就谈不上安全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

其次,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当前许多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无授课的专任教师,一般都是由学校保卫处老师、学院副书记及辅导员来承担,更多的安全教育还是由辅导员负责。众所周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接触学生多,对学生了解程度深,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琐碎,一个辅导员往往要负责管理300—400学生,除了要应付繁杂的日常事务外,还要应付学工处的各项考核,因此使得辅导员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的时间就大大减少了,导致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缺乏系统的把握,而其他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对安全教育一般也只停留在了解层次,很少将安全教育在课堂上进行穿插。

3 有效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策略与途径

3.1 加强新生的安全教育

大一新生刚结束自己的高中生活,安全知识最缺乏,防范意识最淡薄,上好安全教育的第一课,对于刚迈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尤为重要,有助于大学生对安全教育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他们的防范意识。要注重教育效果,采取小班制授课,成立由公安干警、学校领导、辅导员为成员的安全教育队伍,运用多媒体进行授课,授课中要穿插安全事故案例,用真实案例来增强吸引力。要让新生了解基本的安全常识,比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知识,还要让其了解新型的安全知识,比如网络安全、防诈骗传销方面的安全知识。要做好新生的安全演练工作,要将消防安全演练作为新生的一项入学教育任务,在当地消防部门的帮助下,在全体新生中开展消防演练。给学生讲解常见的火灾扑救方法与逃生技巧,比如让学生懂得灭火器使用方法并让他们动手操作。邀请武警官兵给学生讲授基本的安全防护技能,尤其给女生传授基本的自我保护技巧。

3.2 开设安全教育专业课,改革与创新安全教育课程教学

首先,编写安全教育的教材,且教材具有不仅要有集知识性,而且具有趣味、实用的特点,内容紧密贴近学生的实际安全问题,教材中要引入高校和当前社会发生的真实案例,比如大学生现阶段多发问题的案例。对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心设计,在课堂讲授中,要将典型案例点评、问题分析等方法融合进去,加强师生互动。其次,学校要建立一支掌握安全知识并懂安全防范技能的师资队伍,加强对专任教师的再培训,并定期聘请公安、消防和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讲授安全教育的课程与讲座,借助他们的丰富经验來增强大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了解安全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安全防范技巧和当前常见诈骗的伎俩。第三,要将安全教育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中,安排授课课时,同时,对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分管理,确保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3 定期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安全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避免和减少一些安全事故。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并设置奖项,同时将竞赛活动纳入学工系统的工作考核中,从而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学习安全知识、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

3.4 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安全教育

要借助微信等新媒体搭建安全教育的网络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隐秘性特点,开展网上安全教育和咨询活动,增强教育效果。可以通过学生最为关注的网络形式,比如微信公众订阅号。建立“保卫处、学生工作处、院系、班级、学生”五位一体的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将校园治安动态、安全教育知识在平台上发布。各二级学院要建立自己的微信平台,并在平台上设立安全教育专栏,将近期高校发生的安全事故在平台上发布,并将安全教育的视频上传在平台中,借助新媒体,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铭涛.互联网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5,(2):910.

[2]郑恒毅,王伟,刘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12218.

[3]朱卫国,潘彬.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5,(5):6567.

[4]吴学政.拓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路径[J].文教资料,2013,(19):120121.

[5]陈亮.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2):6162.

[6]皇甫毅.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探究[J].人力资源开发,2016,(3):183184.

猜你喜欢

安全意识安全教育互联网+
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