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式大选:撕到最后的选举靠谱吗

2017-04-06李亦

高中时代 2017年2期
关键词:筹款希拉里选民

李亦

美国总统选举是从党内初选“开掐”,一路掐到最后的两人两党对决,周期漫长,场面浩大,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比“砸钱”,再有钱的富翁光靠自己的财力也决计吃不消,因此筹款能力如何就变得至关重要,当今美国高层的选举大战,已绝非任何个人财力所能承担,筹款能力的好坏,关乎着政治家的政治生命和前途。

无孔不入的筹款

正因如此,美国候选人和政治家的筹款活动可谓无孔不入,五花八门,任何一个美国人都可能“一不小心”被筹款活动“瞄准”。

在美国很少有人不上网,如果上网,不论Twitter、Facebook还是新兴的各种手机App,都很容易看到人气火爆的候选人账号,一时“手贱”点个关注甚至“赞”,你就可能“有幸”成为对方在线小额筹款的锁定对象——会直接弹窗给你看哦。别以为看不见弹窗你就“幸免于难”了,北美社交网络平台可是绝对的实名制注册,候选人的团队助理们会不厌其烦地搜集那些关注、点赞者的邮箱,然后定期群发,这个密度达到怎样的程度?选举期间,平均每周你都会收到好几封群发筹款邮件,不过正像一位当过选举义工的大学生“小朋友”所言——哪怕一千个人里有一个肯掏钱的也好啊。

曾有人怀疑处理筹款邮件的团队是“机器人”,便回复了一封言辞尖刻的邮件回去,结果很快收到答复,虽然是官样文章,但显然是“人写的”,这正应了一句话“只要和筹款有关,再小的事也是大事”。

本届美国总统大选光共和党初选候选人就多达17个,这种“筹款”又玩出新花样,推特和移动支付平台推出了“快速捐赠通道”,注册这项服务的候选人所有推文都会自动附上“Contribute”选项,点一下便可“安全捐钱”,捐完了还能自动生成一条“我给谁谁谁捐了5大元”的推文,形成所谓的“海啸效应”。

泼污与“大嘴”

即便不熟悉美国选举,相信许多人也读过马克·吐温那篇《竞选州长》,文章中的“我”在短暂且不成功的州长竞选道路上由一个正直的人,一下“变成”了浑身毛病的肮脏怪物。这固然是文学夸张,但美国总统选举的“泼污术”,的确是挺怕人的。

上届美国大选中共和党输得很“凄惨”,教训之一就是党内初选时的相互“泼污”让彼此都大伤元气,原本人气最旺、被认为最堪与奥巴马一战的金里奇被对手们抓住“房利美”一案的破绽,初选就遭罹370万美元负面电视广告“集火攻击”,最终黯然出局,而在他之前的最热门党内候选人佩里同样被“泼污”手段整到未选先退。共和党党内初选“泼污”盛行,最终只能折衷让核心竞争力明显不足但“污点”相对最少的罗姆尼出马挑战,结果自然是大败而逃——当时有大选评论员戏言,好整以暇的奥巴马团队只需收集共和党初选时别的候选人团队泼在罗姆尼身上的“污水”原封不动泼过去,就够对手手忙脚乱一阵子的了。

不过这次共和党人似乎汲取了上届大败的教训,在已进行的党候选人辩论中小心翼翼地回避了“内斗”,以至于在党内电视辩论会居然出现“众人齐喷希拉里”的奇观,很显然,共和党不想再重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覆辙,让民主党再捡一次现成便宜,因为至少奥巴马的两次成功表明,美国总统选举很多时候是“少犯错者胜出”的。

这次共和党内“单口相声艺术家”特朗普一马当先,“没啥不敢说的,只要说没一次不惊人的”,可谓一边天雷滚滚一边人气飙升。“大嘴”说话表面看上去不经过大脑,实际上却都是精心“包装”过的,是“小语病不断,大语病不犯”的政治演讲技巧,目的是为了吸引昏昏欲睡的竞选集会听众。

于是,“大嘴”动辄“放炮”,看似语出惊人实际上并不违宪,一旦民意反应不理想则迅速转向,目的是给人以直言不讳、敢说敢担当的形象,虽然“多说多错”足以吓跑许多中间派选民,但本届情况又有不同——特朗普一步步从“普通大嘴”进化”为“著名大嘴”,热度一直不减,但看起来人们似乎对奥巴马式的精英辩论型总统已经有些腻味,“大嘴”的机会终于来了。

造势和舆论轰炸

进入选举周期后,就意味着你可以看见没完没了的造势活动:“拜票”、“买宴”、造势会和媒体轰炸。

美国的大选其实确实和其它“选举国家”有很大差异:党派色彩并不浓厚,各种造势活动更突出候选人本人,邻国加拿大的选战,去基层选区挨家挨户敲门“扫街”几乎是各党派“必修课”。在美国这一幕通常只有中期选举才比较多见,大选周期里总统候选人和党内议员候选人往往“各忙各的”,而“扫街”也相对不多见,这或许因为美国总统议员是分开选的,而内阁则完全由总统“搭班子”,“站台”、“扫街”便显得“效率不高”,而不得不让位给“多快好省”的造势会。

组织运作好选举造势会,则是外围选举团队最重要的使命。他们会使出浑身解数,研究所在社区选民心理,并投其所好地安排活动、台词,尽可能突出“主角”的优点,掩盖其缺陷。

造势会上“主角”最需掌握的要诀,一是深入浅出,把自己的政治纲领说清楚、说得听众爱听,二是通过精心安排的问答表现自己的才智和机变,这可是相当深奥的一门学问,从台词起草到各种应答意外的“变招”,都需要未雨绸缪,甚至姿势、步伐、服饰、手势也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如果能既藏拙又露锋芒,就可能创造奇迹。这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奥巴马,他虽辩才无碍但其实并不善于长篇独自演讲,因为容易忘词,可他的团队总能巧妙地突出前者,无伤大雅地淡化后者。

不过对于许多普通人而言,造势会更像一次嘉年华:有抽奖(目的是为了筹款和吸引人气),有“文艺表演”和明星秀(每个候选人都有特定的文体明星“粉丝”,他们往往会在造势会上亮相,帮忙聚拢人气,造势会的票价可比演唱会便宜多了),有时还能看见候选人本人“客串”一把。

但正所谓过犹不及,太多的选举舆论轰炸也会惹来反感,一些家庭主妇就抱怨电视剧和脱口秀等综艺节目的时间已被挤占了不少。

美式民主有多靠谱

虽然从理论上讲,任何美国人都可以参加竞选总统,但事实上,最后能成为总统候选人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有经济实力的大富翁,如特朗普;另一种是得到美国财团和富翁支持的政治圈内人物或政治精英,如希拉里。仅靠草根选民资金支持的竞选人很难走完初选流程。一旦总统候选人最终成为美国总统,投桃报李是必须的,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大财团和富人的利益,而美国大多数普通选民的利益被边缘化,这已成为美国金钱政治的铁律。

所以,通常情况是两党提名的总统候选人得不到全国多数选民的欢迎。美国两党总统候选人一旦确定,无论选民喜欢与否,都只能在两人间进行挑选。在本届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不受选民欢迎的程度相当严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选举期间在全国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人中,只有27%的人认为特朗普将会是一个好总统,而认为特朗普是一个平庸和糟糕的总统的人数高达70%;认为希拉里将会是一個好总统的人只有31%,而认为她是一个平庸和糟糕的总统的人数达到67%。一些不满意特朗普的共和党选民表示要投希拉里的票,而一些不喜欢希拉里的民主党选民则表示支持特朗普,这正是选民别无选择的无奈。有数千人选举期间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抗议活动,要求国会修改法律,确保总统选举“自由和公正”,提出美国的政治和权力被大财团操纵,民众的利益被边缘化,美国的民主已陷于危机之中。

猜你喜欢

筹款希拉里选民
归来仍是少年94岁老奶奶高空跳伞为筹款
患者不要众筹被反问:干吗跟钱过不去
德国健身教练变装“圣诞老人”为慈善活动筹款
变色啦!
庆城县南庄乡扎实开展选民登记工作
参考译文
日本混乱中迎接希拉里
希拉里喊出“巧实力”外交
阅读理解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