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棉花标准将重修,供求两侧都“相思”

2017-04-06许欢

中国纤检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家标准棉花纺织

许欢

2月23日,GB 1103棉花国家标准修订第一次预备会议在陕西宝鸡召开。据悉,这是自棉花国家标准实施以来,第四次重大修订。此次修订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展开?当前棉花产业发展对棉花标准修订提出了哪些要求?需要解决哪些实际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王丹涛,他对这次棉花国家标准修订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答。

《中国纤检》:今年棉花国家标准修订第一次预备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次计划用多长时间完成修订?

王丹涛:1月14日,国务院标准化协调推进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印发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的通知》,公布了强制性标准整合精简结论。与我们密切相关的棉花国家标准整合意见得到批准。GB 1103.1和GB 1103.2将进行整合,作为一个强制性标准发布实施。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要落实国务院标准化改革工作精神,按照国家标准委总体安排,抓紧做好棉花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探讨下一步标准修订的主要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便继续组织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攻关项目,并且组织各部门推荐专家成立标准起草小组,启动GB 1103的修订工作。由于一些技术试验和标准修订的自身需要,总体上,我们考虑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棉花国家标准修订工作,也就是预计2019年发布新标准,但实际时间只有两年半左右。

《中国纤检》:现行GB1103棉花国家标准,经历了哪几次修订?修订后有什么变化?对服务产业起到哪些作用?

王丹涛:GB 1103棉花国家标准从1972年起颁布,已经实施了45年,其间经历了3次重大修订,分别在1999年、2007年和2012年。

从标准规定内容的变化上看,1972版标准比较简单,主要设置了品级、长度两个品质考核指标,以及含水率、含杂率两个重量指标,检验方便、快捷、简单,对当时的棉花生产流通发挥了积极作用。到1999版标准,首次引入了马克隆值品质指标,突出了棉花内在质量,将长度分级由2mm改为1mm分级,10%标准含水率改为8.5%公定回潮率,并引入了公定重量的概念,从品质检验到重量检验都有了较大突破。到2007版标准,为了配合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行,标准进行了较大幅度修订,检验上明确区分了按批检验和逐包检验,增加了仪器化检验指标和方法,新增了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指数等反映棉花内在质量的指标,并且推出了色特征级作为推荐性指标,建立了一个既适用于感官检验也适用于仪器化检验,有利于推动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棉花质量标准,初步实现了与国际接轨。2012年标准修订是根据加工方式,形成了锯齿加工细绒棉与皮辊加工细绒棉两项标准,完成了品级指标的重大改革,推出了颜色级指标和轧工质量指标,并且完成了大大小小19个方面的技术修订,标志着质检体制改革中标准改革的目标基本实现,品级指标的重大改革,在棉花质量检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中国纤检》:我国棉花标准修订都是在特定的经济背景、改革要求和科技水平的支持下进行,此次棉花标准修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展的?

王丹涛:本次标准修订是在国家标准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开展的。按照改革要求,通过改革,把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原来的标准体系是强制性标准、推荐性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改革后,第一强制性标准要大大减少,只有跟人体健康、国家安全、环境保护等重要方面有关联的才能要求强制性。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需要国家政府直接出手管理的,是个红灯,不能走;第二是推荐性标准,是绿灯,是鼓励你走的。实际上今后可能大量的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起到引导性的作用。第三是取消了行业标准,增加了团体标准。强制性和推荐性都是政府主导的,原来的行业性也是政府主导的,现在标准要开放,政府要减少自己的职能,将团体标准推向了市场,企业标准过去必须要跟国家备案。棉花国家标准依然保留了强制性,但要把皮辊棉和锯齿棉整合在一起。国家有关部门保留棉花国家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他要判断这个底线的事情是不是要政府管,政府有没有能力管,现在棉花这方面有法规,有一整套的执法队伍,很完整,从这个推断来说,就是这个事情在保留强制性后还是能操作的,是能够执行的。

另外,国家标准一般每5年复审修订一次,这是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设定的。自2012年标准实施至今,刚好5年。这5年中,我国棉花产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临时收储政策到目标价格改革,再到储备棉轮出政策的实施,对棉花生产、加工、流通、使用都带来了广泛的影响。棉花产量逐步下降,内地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棉花种植大幅萎缩,新疆棉花产量已经超过总产量的2/3,机采棉大范围推行势头不减,内地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逐步西移,兵团规模化、机械化种植程度不断提高,棉花产业整体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诉求都在提高。这些变化造成了一些现实情况,与现行实施的2012版标准出现了矛盾。这也是标准5年修订一次的现实需要。

《中国纤检》:纵观棉花标准的历史沿革,主要还是为满足纺织产业的需求,经过这些年发展,在您看来,棉花标准发展有没有其内在规律?

王丹濤:首先,标准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棉花产业质量提升的过程。从对棉花质量的简单规定,满足计划经济的要求,到当前依靠市场配置资源,对棉花检验手段的跨越式发展,从注重公平到追求质量,从感官检验到全面仪器化检验,从10%抽样到每一包棉花都具备快速检验结果,印证了棉花产业质量提升的发展路径。

其次,从标准的3次修订来看,标准的改革实际上是循着两条轨迹在走,一个是内在质量指标一直在增加,从1972年单纯的品级、长度,1999年增加了马克隆值,这是第一次增加了内在质量指标;2007年增加了断裂比强度、长度整齐度,2012年完成了品级指标的重大改革,推出了颜色级指标和轧工质量指标。2017年,就是顺着这个思路,很想在短纤维率上有所突破。另外棉花标准一个最主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过去,主要是作为棉花贸易结算的重要依据,起着一手托两家的作用,体现贸易的公平公正,过去1972年是“34/66”,一个品级可以允许有34%的相邻品级,后来改成了“20/80”,而且还要分别计价,就是说变成了20%的相邻品级以实际品级的价格计价,长度也从2毫米变成了1毫米等等。整个变化体现了市场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导向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想我们这次的标准改革应该还顺着这条轨迹,因循业界的呼吁进行,我个人觉得这应该是业界专家的共识。

再有,标准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一直在满足纺织产业的实际需要。标准修订的历程也基本符合棉纺织产业发展规律,由粗放向精细方向发展,由纺织行业新兴技术要求带动质量指标的不断增加。按照棉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目标,棉花标准作为产业技术支撑,将紧紧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满足纺织产业的发展需要。

《中国纤检》:当前棉花产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对棉花标准修订提出了哪些要求?

王丹涛:当前,棉花产业发展主要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虽然目前国棉产量基数仍较大,但生产成本高,棉花品质不高,很多中高端纺织消费需求无法满足,仍然要依靠进口;二是棉花品种多、乱、杂,棉花种植一致性差;三是棉农经营规模小,棉花产业长期处于棉花“小生产”与纺织“大市场”的矛盾中;四是机采棉发展迅速,如何在标准中统一手摘棉与机采棉的质量标准是难点问题;五是棉花流通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大数据的应用、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的发展对标准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次标准修订,要以发挥标准引领作用,努力带动产业各方解决产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导向,研究目前的市场导向与纺织企业关注的质量指标,以新的质量导向引导加工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皮棉质量,以消费需求为引导,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照顾到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质量要提升,标准要提高。同时,纵观国际市场,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纺织高端产业向美国回流,低端产业向东南亚发展。我国纺织工业要增强竞争力,未来的出路主要是走高端路线。我们的标准修订,需要跟上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标准化改革的主流节奏,需要反映以市场为导向的纺织行业对棉花的质量需求,需要解决过去技术水平与检验能力不能解决的现实问题。

《中国纤检》:这次棉花标准修订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哪些?

王丹涛:我们主要考虑了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这一次标准改革在哪里能有所突破,我们寄希望于在短纤维指标中能有一个突破,也是我们这次标准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二是我们标准的框架需不需要重新统筹梳理的问题,特别是2012年这一次修订,非常急,颜色级必须突破,所以改革的压力就很大。《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是2001年以后才出台的,在这之前如何规范,就需要在标准里面加很多这样的内容。到了现阶段以后,有些内容是不是就不必要了。三是对标准的框架是不是要重新设定分析。标准有两大范畴,重量和质量,我们所有的指标清一下,比如短纤维率算什么范畴,我觉得它还不是个质量范畴的东西,因为短纤维率高一个点,就是1%的重量没了,在价格上就要亏150多块钱。重量指标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公平里面,在贸易里面的权重是非常大的,不管是高端企业还是小微纺织企业,在重量的问题上是一样的,都很在乎,但是质量是有区别的,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新局面。比如对异性纤维的要求,有的企业比如牛仔布厂就不是很在乎,但是我们现在的标准要统管一切,一直在加指标,加到一定程度在贸易里就产生问题了:这么多指标对于企业组批、包装都是很麻烦的,实际上每个纺织企业对棉花的要求是多样化的,没有一个统筹的概念,因为他核心的问题是棉花的质量指标和成纱质量的关系,并不是说所有指标都好了,纺织厂就满意了,他要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最大的效益.如何满足这样多元化的需要,就要对标准的指标进行详细的区分。

《中国纤检》:据了解,此次棉花标准修订难度,要比2012年棉花标准修订难度大很多,原因是什么?需要如何应对?

王丹涛:李克強总理说:“推进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完善和创新供给,使供给更加符合需求变化。”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有效供给是不够的,它不能满足纺织领域的不同需求,对多元化需求的满足,并没有体现出来。现在,中国纺织领域同质化非常严重,需求虽多元化,供给却同质化。要以需求为导向,就必须要解决同质化问题,而且标准的发展也需要有先进的检测手段作为支撑,一些指标,在现有的标准里还没涉及到,我们的检测技术目前也跟不上,都会增加难度。因此,这次棉花标准改革需要把握几个原则:一是方向要正确,我希望能把中国的棉花标准做成世界通用标准,甚至引领世界标准,要朝这个方向走。二是内容要科学,一些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怎样设置比较合理?标准要起到引导棉花质量升级的作用,要怎样才能更加科学。三是程序要规范,从程序的立项,到下一步征求意见和报批,这些环节都要规范。实验验证的程序、颜色及标准完善等,也要进一步规范。

猜你喜欢

国家标准棉花纺织
澳洋纺织
棉花是花吗?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棉花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10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19年12月31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06日)
近期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2020年03月31日)
第三讲 棉花肥害诊断及其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