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临床用药特点的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思路与方法探讨

2017-04-06孙建宁孙文燕董世芬

中国中药杂志 2017年5期

孙建宁+孙文燕+董世芬

[摘要]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具有长期的临床应用经验,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等特点。中药复方创新药物开发过程中需特别注重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的药物研发,需要对立项论证、工艺确定、质控标准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和申报等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全过程管理。该文针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方法提出建议:在工艺筛选中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同时对特殊人群——儿童用药应提供符合儿童生理特点的用药信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等。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 中药复方制剂; 临床用药特点; 药效評价

[Abstract] Th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was made based on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which was confirmed by long period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with multi-compound and multi-target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 exploit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selecting and speeding up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drugs with clinical value shall be paid more attention, and as request of rules involved in new dru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e whole process manage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cluding project evaluation, manufacturing process determination, establishment of quality control standards, evaluation for pharmacological and toxic effect, as well as new drug application process. This reviews was aimed to give some proposals for pharmacodynamics research methods involved in exploration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including: ①the endpoint criteria should meet the clinical attribution of new drugs; ②the pre-clinical pharmacodynamics evalu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n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observation indexes; ③during the innovation of drug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information on drug action conforming to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and children should be supplied, and the pharmacodynamics and toxicology research shall be conducted in immature rats according to the body weight of children. In a summary,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important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innovation medicine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Key words]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formula prepara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evaluation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

中药复方制剂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组成的方药,其处方组成符合配伍规律,具有中医理论对拟治疗病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处方的论述。中药复方的优势是有中医医学理论指导及长期临床应用经验,中药复方具有物质基础多,作用环节多,对一些疑难杂症、慢病有其优势所在,故有好的开发应用前景,许多企业和研究单位均选择临床经验方研发为中药复方新制剂,即中成药。这是临床治疗应用的需要,鼓励加大研发力度和速度,以求更多更优的药物上市。

新药研发思路中很重要的环节是要重视选择和加快具有临床价值药物的研发,因此研究团队在研发全过程中要有顶层设计,从立项论证开始、经过工艺确定、质控标准的建立、药效和毒理评价到申报要全程管理到位,严格按新药研发的法规和技术要求进行。

1 重视立项依据的论证,明确注册分类

部分品种立项依据不够完善。中药复方立项依据首先要重视的是该方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如是医院制剂应说明临床应用的疗效、特点及安全信息。其次是全方和组方中饮片的文献研究综述,以提示临床定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发团队早期的实验研究资料也作为立项依据的一部分。几方面材料的综合分析评价共同完成立项依据,提示研发的必要性、创新性。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是为其临床有效性提供支持依据。药效学研究有中药复方工艺的筛选和针对临床适应症的主要药效学研究2个方面。首先要明确所研发品种的注册类别,注册分类不同的中药复方药效研究標准有一些区别,中药复方制剂有些来源于古方,有些依据临床应用经验组方,有些依据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组方。对于不同的组方来源在新药研发中的立题依据要求应是不同的。中药新药注册将采用新的分类:①创新药物;②改良性新药;③经典名方药;④同方类似药;⑤进口药。其中,创新药物和改良性中药复方制剂多采用合适的现代工艺,用化学分离纯化手段富集全方的有效物质基础,最终成品中活性成分与传统水煎有较大变化,由于成分与药效、毒性均有关,故需进行规范的药理毒理研究,提供研究结果支持临床所拟定的适应症,并保证其安全性。经典名方药应选择临床应用广泛,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名方,多为临床沿用历史悠久的传统方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人用经验,重要的是要建立临床研究平台,用数据证实有效性。这类方药可减免临床前动物实验。同方类似药和进口药应进行等效性研究,以确保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工艺筛选药效的配合需选择与临床定位有效性关联性高的终点观察指标

工艺筛选及组方合理性研究需药效的配合,观察指标的选择是关键,立项阶段的药效多选择周期短的模型和指标,但与临床的相关性和适应症的特异性要强。如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应明确用药时间窗,通过解决临床问题来选择观察指标。如定位在脑缺血急性期用药,可选择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MCAO)或其他脑缺血模型,观察给药24~48 h内脑梗塞范围、神经症状等指标;定位在脑缺血恢复期用药,也可选择大鼠MCAO模型,观察给药7~14 d肢体功能障碍行为学指标;定位在中风后遗症(中风后抑郁、血管性痴呆),一般需MCAO模型造模1个月后给药,观察记忆功能、兴趣缺失改善等针对疾病的主要指标[1-4]。定位在治疗肝纤维化的药以肝纤维化组织形态学结果才能确认。有些指标认为不够妥当,如脑缺血急性期用药仅选择体外抗氧化指标,肝纤维化用药仅选择体外溶栓指标,治疗流感用药仅用体外抗菌指标等。不妥当的指标往往与临床定位的疾病表现有所偏离,易造成工艺的误筛或漏筛。建议加强研究人员与临床人员的沟通,临床定位尽可能精准,处方优势要明确,选择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终点指标)设计为药效的观察指标。

3 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

评价中药复方的有效性与化学单体成分要有区别,特别是在动物模型的选择上,现大多数研究方法采用的是疾病模型,能够反映出制剂的一定有效性,是可以用的。但也出现无论什么功效的药物,只要适应症一样,研究内容、方法和指标完全一样,未能体现复方自身功效在治疗中的特点,故鼓励中药复方研发中积极探索适合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1 加强证候模型和病证结合模型的应用,突出方-证的适配性 证候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研究理念和技术,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生物学本质,寻找证候产生的主要生物标志物,阐明作用于复杂生命体的具有复杂化学体系的中药复方的干预实质,应在药效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有不同的中医证候,研究中根据所观察药物的功效设计不同模型,Ⅱ型胶原注射结合寒湿刺激(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温度5 ℃,湿度95%,每日刺激4~6 h)/湿热刺激(大鼠置于人工气候箱,温度35 ℃,湿度80%,每日刺激4~6 h),连续4周可分别复制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和湿热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2种模型在踝关节肿胀度、组织病理学改变等方面有类似改变,但在血清多巴胺(dopamine,DA)、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白细胞介素1α(interleukin 1α,IL-1α)、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products,RAGE)、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2α(cytokine induced neutrophil chemoattractant 2α,CINC-2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AA,PDGF-AA)及IFN-γ/IL-4比值的变化上具有显著差异。药物药效观察时,温热性药物在寒湿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模型上则能有更好的体现[5]。同时发现,生附子粉对风寒刺激(置于冰柜中,以风扇固定风速吹风,温度4 ℃,每天刺激6~8 h,连续2周)小鼠的LD50高于正常小鼠,而镇痛作用的ED50则低于正常小鼠;黑顺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结合风寒刺激(置于冰柜中,以风扇固定风速吹风,温度4 ℃,每天刺激6~8 h,连续5周)大鼠心脏毒性的TD50高于正常大鼠,而关节肿胀的改善作用则优于单纯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提示证候-毒性-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6]

3.2 突出与中药复方功效相关的生物学指标 动物实验难以复制人的症候表现,如何体现功效的特点,值得进行探讨。有些功效可以用关联性较好的生物学指标来体现。如“开窍醒神”,很多人认为是中枢兴奋作用,但查阅开窍药饮片的药理作用,少有中枢兴奋作用,“开窍”的作用体现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体现“促清醒”的表现。采用脑缺血损伤和LPS制作大鼠昏迷模型,采用脑电图检测,分析β波、δ波的变化,确认促清醒作用。并进一步从突触结构、神经细胞保护、神经发生和血管新生等多环节探讨药物的作用机制(图1)[7]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复方较多,涉及到的疾病在各系统均有,相关的生物学指标公认为炎症,一般均采用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如大鼠角叉菜胶足肿胀、大鼠棉球肉芽肿、小鼠二甲苯耳肿胀。这些方法与疾病部位有差距,随着生物测试技术发展,现要求在病变部位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及组织病理结果,以支持临床适应症的需要[8-12]

4 儿童用药进行药效毒理研究需用幼鼠并按儿童体重进行剂量设计

儿童用药现状不容乐观,据调查,中国患病儿童占总患病人口的20%。 儿科专用药较少,种类集中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及消化系统疾病。现 80%以上已上市药品无儿童使用标识,90%的药物没有儿童剂型。 随着药品临床用药监管制度的不断完善,更多儿童专用药品亟待研发上市。儿童专用药物无准确的儿童用药剂量,故儿童中药的药效、毒理研究需进一步規范化。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设计实验方法,以保证提供准确的信息[13-15]

4.1 考虑小儿药代动力学与成人的差异,应选择幼年动物进行药效毒理研究 近年来儿童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日益增多,中药未见明确报道,由于临床操作难度大,少数化药通过分析大量病人零散的临床常规药物浓度检测数据,应用专业软件计算群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然后测定病人的1~2个血药浓度,结合病人个体的生物学资料和用药信息,利用参数混合运算后得到该病人的个体药代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儿童组织器官和内脏功能与成年人有区别,造成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与成人之间有明确差异。研究结果对中药代谢特点同样有提示,由于儿童是高风险人群,故应选择幼年动物进行药效毒理研究。

4.2 实验用剂量以儿童体重进行折算 儿童身体机能不断生长、成熟和完善,不同年龄段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小儿体重计算方法与成人存在差异,且目前各类参考书介绍不一致,需确认最符合儿童体重增长规律,与标准最为接近的方法。按不同年龄段分层计算动物剂量。同批实验选择疾病高发年龄段剂量作为等效量,上下剂量尽可能兼顾不同年龄段。

1~3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1.2

4~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5+2.1

7~12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0.25+3.6

1岁以后的平均体重(kg)=年龄×2+7(或8)

4.3 儿童用药毒理研究注意增加对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监测 儿童安全性评价除规定的成人指标外,还需增加与儿童生长发育相关的指标,如总体生长检测(体重、单位时间生长的速度、径骨的长度),神经行为学(反射、反应性、学习记忆能力), 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性成熟评估)等,以确保儿童用药的安全性。

中药复方新药研究过程中药效学研究是为该制剂过渡到临床提供支持的依据,在工艺筛选药效的配合和主要药效学研究中要紧密结合临床进行。临床定位、中药复方的治疗特色是药效设计的重要参考信息。研究中在正确应用疾病模型的基础上,应探索和应用符合中医药临床特点的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总之,临床用药特点应是中药复方新药药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孟胜喜, 霍清萍. 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14(12): 1366.

[2] 刘洋, 孙建宁, 董世芬, 等. 永久性局灶性中动脉阻断脑缺血(pMCAO)模型大鼠脑内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2,22(8): 43.

[3] 李红艳, 孙建宁, 马百平, 等. 甾体皂苷TSA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发生的影响[J]. 中医研究, 2009,22(3): 15.

[4] 吴彦, 孙建宁, 石任兵, 等. 黄连解毒汤有效部位对神经细胞内钙超载的作用及机制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0,35(16): 2166.

[5] 熊海霞. 基于“有故无殒”理论的病/证因素对附子及其复方毒性和药效影响的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5.

[6] 熊海霞, 杨颖, 靖卫霞, 等. 病/证状态对附子急性毒性与药效影响探析[J].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15(8): 1721.

[7] 张丽娜.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 2012.

[8] 平键, 成扬, 麦静愔, 等. 外感清热解毒方对发热大鼠血清炎症因子与下丘脑环氧化酶1和2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 2016,25(8): 1496.

[9] 王亚琼, 陈卫, 钟水生, 等. 金银花清热解毒作用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J]. 中药材, 2016,39(5): 1129.

[10] 程发峰, 宋文婷, 郭少英, 等. 清热解毒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系统综述[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1,27(1): 106.

[11] 刘洪斌, 吴咸中, 李东华, 等. 清热解毒方对脓毒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8,14(6): 580.

[12] 马钦海, 邢学锋, 罗佳波.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呼吸道病毒研究进展[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16(5):658.

[13] 郭春彦, 王晓玲. 我国儿童药物剂型和规格的现状[J]. 儿科药学杂志, 2013,19(8): 53.

[14] 王晓玲, 张天宏. 儿童药代动力学研究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6,43(4): 621.

[15] 王舒舒, 龙子江, 陈明, 等. 开窍醒脑颗粒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2,13(2): 23.

[责任编辑 曹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