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林业科技“十三五”重点工程

2017-04-05福建省林业厅科技处

福建林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十三五树种重点

文/福建省林业厅科技处

福建省林业科技“十三五”重点工程

文/福建省林业厅科技处

日前,福建省林业厅发布《福建省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行高效、支撑有力的福建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围绕林业基础研究、林业前沿技术研究、林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等重点任务要求,“十三五”期间拟建设林业种业科技工程、生态林业科技工程、林业产业科技工程、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林业标准化提升工程、林业科技扶贫工程、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等七大工程。

一、林业种业科技工程

1、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普查,重点收集保存主要造林树种、重要乡土树种和珍稀濒危树种(包括野生种质资源),以及台湾优良树种种质资源,并逐步对现有种质资源开展评价和利用。

2、主要抗逆生态树种育种

围绕沿海重盐碱地、水土流失区等特殊生态条件的造林良种需求,以木麻黄、相思树等主要树种为对象,重点加强水源涵养、防风固沙、水土保持以及耐盐、抗地力衰退等特殊用途的品种选育。

3、主要速生用材林树种育种

围绕市场对木材资源的刚性需求,推进杉木、马尾松等高世代轮回定向改良,积极引进省外优良品种,构建主要造林树种高世代育种群体,重点开展生长量、材性、抗性、经济产量等多性状、多目标联合选择。

4、主要珍贵树种育种

加快珍贵树种遗传改良,重点开展楠木、樟树、红豆杉、降香黄檀、柚木、红锥等育种群体构建、优良材料选择和良种繁育技术开发及心材形成等基础研究。

5、主要经济林树种育种

开展药材树种资源普查与评价,充分挖掘乡土药材树种种质资源,选育一批有发展前景的乡土药材树种。围绕林业新能源、新材料开发,重点加快油茶、核桃、无患子、杜仲等木本油料、生物质能源和药用育种资源开发利用,定向选育高产、优质、高抗的经济林良种。

6、主要竹类植物育种

根据竹类生物学和遗传学特性,大力开展主要材用、笋用、观赏用等竹类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研究,为竹产业发展提供优良繁殖材料。

7、花卉新品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

以传统名花、时尚盆花、室内荫生观叶植物、鲜切花、球根花卉、绿化苗木、食药用花卉为重点,选择优良花卉品种进行杂交育种,选育出适宜花卉市场需求的新品种,进行栽培繁殖示范。开展花卉组培快繁试验,同时进行高效繁育技术研究。

二、生态林业科技工程

1、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天然林封育保护:针对我国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战略的需求,以福建省典型天然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天然林生长演替规律,攻克天然林保育和适应性经营等关键技术。

●生态公益林改造和补植:开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区位的生态公益林研究,重点研究生态公益林改造模式,生态功能高效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复层混交林构建技术。

●湿地保护恢复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湿地资源监测、湿地外来物种治理、越冬水禽栖息地恢复、退化湿地恢复、人工辅助自然恢复、红树林造林、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技术。

●碳汇计量监测研究:探索研究森林固碳测算技术规范,建成符合福建省实际的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

2、困难立地(含沿海防护林)植被恢复

●抗性树种栽植试验:重点开展耐盐碱等抗性树种与植物材料筛选、营建技术、效益监测评价技术研究与示范。

●沿海防护林体系:通过现有成熟技术的集成组装和发展完善,研究低效防护林改造与更新技术,泥质海岸和基岩质海岸防护林结构优化与经营技术模式。

●水土流失土地恢复与重建:重点研究水土流失地动态监测、定向改造与恢复等关键技术,减少土壤侵蚀。

3、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可持续经营

●优化森林树种结构:开展针叶与阔叶树种混交、乔木与灌木树种混交、退化林修复等技术研究。加快制定主要树种经营技术标准,建立福建省森林质量提升技术标准体系。

●速生丰产林高效培育:以杉木、马尾松、桉树等主要速生丰产树种为对象,重点研究林木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适应性的生理生态和遗传学机制等基础理论,开展工业原料林的地力衰减控制与长期生产力维护、高效采伐等定向培育技术研究。

●珍贵用材林高效培育:以培育高品质木材资源为目标,重点开展珍贵用材树种可持续经营等高效培育关键技术,提出珍贵用材树种精细化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

●经济林高效培育:以工业原料林、木本油料林为重点,研究生长发育机理等基础理论,攻克高效培育与采收等关键技术。

●竹资源高效培育:以提高材用、笋用、观赏用竹资源产量和质量为目标,重点开展高效定向栽培技术研究。

●国家储备林技术集成示范:以支撑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建设为目标,重点开展珍贵树种目标树经营,大径材定向培育和混交林高效经营等关键技术研究。

4、生物多样性维护与发展

●野生动物保护:以野生动物保护为目标,重点研究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监测、栖息地生境评估与恢复,以及人工繁育等技术。

●野生植物保护:研究闽粤苏铁、观光木、水松等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保护救护,提高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保护与恢复能力。

●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研究自然保护区退化生境恢复、典型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优化和生态监测、综合成效评估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国家公园建设:探索更精细、科学、有效的生态保护治理模式,建立人与自然互利共赢的相处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示范和参考。

5、森林重大灾害防控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安全防控:利用无人机等航空护林先进技术,为指挥扑救重大森林火灾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并筛选优良防火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林业生物灾害成灾机理与调控:开展对松类、杉类、竹类、油茶和经济林等树种主要害虫的持续控制研究。研究真菌杀虫剂和生物防治技术,建立重要害虫生物防治示范林。

●外来生物入侵机制与应急控制:研究重大林业外来生物入侵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主要研究入侵的生物扩散阻拦、紧急处理和生态修复调控技术。

6、生态景观林构建

●开展景观林提升改造,优化生态景观布局。开展优良乡土树种筛选与培育、彩叶树种引种驯化等研究。

三、林业产业科技工程

1、木竹高效加工利用

重点研究以杉、松以及速生树种为主的木材综合高效利用,以竹为原料具有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开发,木竹“三剩物”的综合利用及木材改性处理,促进传统加工企业的技术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

2、林产化工绿色生产

重点研究林产化工清洁低耗生产;生物制药、生物农药的研发与规模化生产;香精香料等林产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

3、林业生物质能源

开展林业生物质能源高效转化基础研究,以无患子、乌桕、香樟、白千层等生物质能源研发与规模化生产,实现生物质全利用及副产品综合利用。

4、经济林和花卉开发高值利用

重点研究以木本粮油树种为对象,攻克经济林产品高效存储、精细加工、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展花卉品种改良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5、林下经济主要种养殖模式

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优化林下种植和养殖技术,加强相关产品采集加工研究和林副产品开发利用新技术方面研究,提高林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升林产品及其延伸产品附加值,形成绿色、环保、健康、安全、节约、循环利用的林下经济模式。

6、景观林改造及森林旅游

以国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人家为主体,研究景观林改造利用和森林游憩环境监测与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

1、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

加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站建设,建立健全以林业科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的新型科技转化推广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林业推广机构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争取县级林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技术岗位不得低于机构岗位总量的70%。

2、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应用

以林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为依托,转化和示范推广优良林木(花卉)新品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林业生态治理与修复、木本粮油及重要经济林高效经营、森林灾害防治、森林质量提升和可持续经营、木竹材高效加工利用等领域,以及应用无人机开展森林资源、病虫害、森林防火监测管理等方面先进、成熟和实用的科技成果,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示范效果好的示范基地,转化应用新技术100项。

3、创新成果转化推广服务

完善省级林业科技推广成果库,建设林业科技成果大数据平台,加强科技成果信息汇交。以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为核心,创新科技资源的聚集、配置、交易和转化模式,融合形成“互联网+”科技服务链。

五、林业标准化提升工程

1、加快林业标准制修订步伐

针对福建省现代林业建设尤其是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对标准的需要,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十三五”期间力争完成40项以上林业标准的制修订任务,逐步形成满足林业发展需求的标准化体系。

2、实施标准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新建林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巩固提高10个省级以上林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推进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按标准设计、按标准实施、按标准验收。

3、森林认证

以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产业发展为目标,建立健全森林认证制度,全面加强森林认证能力建设;开展森林认证制度试点,拓展认证领域,探索不同类型森林认证模式。

六、林业科技扶贫工程

1、精准扶贫行动

紧贴林业生产实际和林业科技扶贫工作,在选题上下功夫,切实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研究,切实加强油茶、竹子等特色经济林栽培与加工利用技术研究和林菌、林药、林菜等林下种养技术研究,并通过技术集成、组装配套和试验示范,加大石斛、三七、黄花远志、红菇等较有市场前景的林下种植和养殖基地建设,形成服务精准扶贫的林业实用技术体系,将成熟的种苗和技术推广给山区农民,为山区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致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科学普及行动

加强林业实用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印发林下经济、珍稀树种、竹子等技术手册,实施林农素质提升工程,培养10000名农村林业实用技术人才,不断提高林农生产管理的技术水平。

3、完善科普基地

充分利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植物园、森林博物馆等资源,建立和完善一批林业科普基地,普及林业科技知识。

4、拓宽科技信息

加强林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拓宽科技信息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电话等各种服务形式,为林农提供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技术服务。

5、建设示范基地

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国有苗圃等单位林业科技前沿阵地作用,建设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点等示范基地100个,通过组装配套和集成示范,让广大林农“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七、林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

1、重点实验室和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以现有国家林业局南方山地用材林重点实验室、杉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森林公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福建省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重点,加强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协同创新,新建5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孵化和熟化重大科技成果,建立一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林业科技示范工程,有效带动行业进步和升级。

2、生态定位站

以福建武夷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为重点,加快推进泉州湾、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长汀红壤丘陵生态系统等生态定位站建设,组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在内的全省陆地生态系统野外定位观测研究网络。

3、长期林业试验基地

依托国有林场,针对林业科学研究具有长期性、继承性、地域性的特点,建立10个相对稳定的林业科研试验基地,加强现有林业科技基础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增强福建省林业科技的创新和持续发展的能力,探索基地建设与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机制,形成有力支撑科学研究的省级长期试验基地体系。

4、培养科技优秀团队

以重大、重点项目和生态定位站、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林业科技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重点建设林木种苗、用材林、木本粮油、森林旅游等10个林业科技创新团队,培育10名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林业科技领军人物,努力造就一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持续发展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本文节选自《福建省林业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

责任编辑/丁 珌

猜你喜欢

十三五树种重点
重点推荐
常绿树种在新疆的应用现状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城市绿化树种选择,只顾眼前你就输了
一个树种的国家战略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珍贵树种红豆树生态位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