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语言表达 感悟人物形象

2017-04-05农美萍雷秋带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3期

农美萍+雷秋带

一、引入新课

师: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课件依次出示白沙大桥、永和桥、南湖桥、南宁大桥等图片)如果你知道桥的名字,请大声说出来。

学生基本能够说出这些桥的名字。

师:这些桥有什么作用呢?谁来说一说?

生:这些桥让我们的交通更加便利。

师:再来看下面这座桥,你还认识吗?(课件出示桥的图片)

生:是赵州桥,它是我国四大古桥之一。

师:没错!赵州桥是隋朝的李春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距今已有1 400年的历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跟桥有关,一起读课題——《桥》。(板书课题)

【评析】一组关于桥的图片,把即将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下列词语)

咆哮 势不可当 狞笑 放肆

惊慌 你拥我挤 疯了似的 跌跌撞撞

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祭奠 搀扶 吞没

【评析】教师直奔字词的积累和训练,将散落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了分类,让学生一目了然,巧妙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观察便能够发现规律,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1.学生当小老师教读

师:(课件出示生字词)这些词语你都会读了吗?请一名同学来读,如果他读对了,同学们就跟着他读。

生读字词,其余学生跟读。

师:这位小老师读得很准确!掌声送给他。

2.分组读词语,想象画面

师:请第一组同学读一读第一行词语,你从这些词语中想象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凶猛的洪水,挡都挡不住。

师:谁要补充?第一个词语是什么?

生:咆哮。

师:(点拨)“咆哮”两个字是什么偏旁?咆哮是形容猛兽或人因为暴怒而发出的吼叫,在文中是指什么?

生:指洪水非常凶猛。

师:挡都挡不住,这凶猛的洪水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人们、村庄甚至一切。再来看这些词语,你觉得这只是一场普通的大雨吗?谁来说一说。

生:从“跌跌撞撞”一词可以看出,是因为洪水来了,所以人们才会跌跌撞撞地逃走。

师:(总结)通过分析这几个词语,我们知道了这么丰富的内容,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师:第二组同学读第二行词语,读了这组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生1:我仿佛看到了山洪很大,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

生2:山洪到来,人们措手不及。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这些词语了。接下来,我们看第三行词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你从这几个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生1:老汉很镇定。

生2:老汉冷静地指挥着人们。

师:通过想象画面,我们读懂了词语的含义,这也是掌握词语的好办法。

【评析】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执教老师将课文中的词语按照洪水猛、人们慌、老汉镇定分成3组,放手让学生边读词语边想象画面,这既检查了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抓住关键字领会词语的内涵,从而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3.整体感知课文

师:你能够根据想象到的画面,把这个故事说清楚吗?

生1:黎明时分,山洪爆发,人们赶紧逃难,南面、西面和东面都没有路可走,只好往北面走。北面有一座桥。老汉十分镇定地指挥人们排成一队走过这座桥。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做得很好。不过,我觉得你说的还不够准确,你看,第一行词语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第二、三行词语描述的是事情的经过;第四行词语描述的是事情的结果。谁能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清楚呢?

生2:黎明,山洪爆发,人们跌跌撞撞地跑出去,老汉镇定地指挥大家通过木桥,最后只剩下老汉和他的儿子,为了让别人先出去,牺牲了自己。

师:太棒了!这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同学们也来说一说吧。

生练习说故事。

师:虽然课文题目是《桥》,但重点写的却是人,课文写到了哪些人?(板书:人们 老汉)那么,课文是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评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学生只有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才能做到披文入情,领悟课文的意蕴。执教老师让学生理解词语,趁机利用3组词串与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相对应的关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教给学生概括课文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三、走进课文,感悟写法

(一)体会对比写法的意义

师:默读第1—14自然段,说说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找出关键词句并画出来,再和同桌进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1:从第8自然段中的“老汉清瘦的脸上躺着雨水……他像一座山”,我感受到了老汉的镇定,因为人们都是乱哄哄的,只有他站在那里一句话都不说。

生2:从“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临近”中我知道,更大的洪流就要来临,老汉还在镇定地指挥着人们。

师:你是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的?

生2:他像一座山一样一动不动。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抓住关键词来体会。与此同时,人们的表现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在课文中把描写人们的表现的词语圈出来。

(二)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惊慌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老师把这些词语整理出来了,请一组同学读描写“人们的表现”这组词语,一组同学读描写“老汉的表现”这组词语,再比较哪一组同学更能讀出当时的情景。

生分组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得十分投入,还勾起了老师朗读的欲望,不如我们合作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好不好?同学们读描写“人们的表现”的句子,老师读描写“老汉的表现”的句子。

师生合作朗读。

师: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你又有什么样的体会?

生1:老汉为了村民的安全不顾一切。

生2:村民们十分慌张和恐惧。

生3:人们很慌乱,老汉很镇定。

生4:我感觉到了强烈的对比。在洪水面前,老汉镇定地指挥人们逃生,临危不惧,而人们却乱哄哄地想着逃生。

师:你说的也正是作者所想的。作者正是用人们的慌乱来衬托老汉的镇定,用人们的不知所措来衬托老汉的沉着冷静,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对比。(板书:对比)下面请男同学读第8自然段,女同学读第3自然段,注意读出老汉的镇定冷静以及人们的慌乱不安。

【评析】教学情感强烈的课文时,教师如何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教学中,当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执教老师让学生画出描写老汉和人们各自表现的句段,力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老汉和人们在语言、动作、神态方面的不同,深刻体会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然后通过有感情地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读出人们的慌乱以及老汉的沉着镇定,使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设计教学有利于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中对比、衬托的表现手法,实现语文工具性这一课程目标。

(三)感悟环境衬托之巧妙

1.学生寻找描写环境的句子

师:课文中除了写人们和老汉,还写了什么?

生:山洪。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第1—14自然段,找一找哪里写到了山洪?

生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生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4: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2.感受山洪的凶猛

师:(课件出示相关句子)这几句话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让你有这种感觉?

生1:洪水来势凶猛,势不可当。这些句子都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请说得更具体一些。

生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作野马,让人感受到了洪水的来势凶猛。

师:这句话把山洪比喻成野马,野马不受控制,受惊的野马更加不受控制,并且不是一匹野马,而是一群野马。这样的比喻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生1:洪水不受控制。

师:你能把这样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1读句子。

师:除了比喻,作者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洪水,体现在哪里呢?

生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这3个句子都把洪水当成人来写,使洪水具有人的动作特点,跳舞、笑、舔着,这么美的字词写出了洪水的美吗?

生:洪水并不是真的在跳舞,而是写出了洪水的恐怖。

师:是呀,洪水跳的是死亡的舞步,这“狞笑”让人感到害怕,“舔着”让我看到它可怕的样子。“跳舞”“笑”“舔”,单独看这些字词似乎很美好,但是在这里反而写出了洪水的疯狂、可怕。接下来我们再读一读,读出洪水的疯狂和可怕。

3.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师:作者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写山洪呢?可以不写吗?

生1:这样写更能突出老汉的镇定。

生2:山洪这么可怕,人们又这么慌乱,老汉还能这么沉着地指挥,真是太厉害了。

师:是的,山洪如同恶魔般疯狂和可怕,但老汉没有害怕,这叫勇敢(无畏)。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衬托。通过读书,我们发现了作者表达的秘密:用人们的慌乱与老汉的镇定对比;用山洪的凶猛衬托老汉的勇敢(无畏)。这样一来,老汉的形象就在与人们的对比及洪水的衬托下变得高大起来了。

【评析】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教学中,执教老师抓住与环境描写有关的词句,将重心聚焦在表达形式上,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读书中体会洪水的肆无忌惮,感受危险不断加剧,故事情节因而不断发生变化,进而懂得环境衬托的作用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这样,教学就找准了切入点,简化了教学程序,教学思路也变得清晰了。

(三)感悟短句表达的效果

师: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还有一个特点,你们发现了吗?

生:课文中的句子都不长。

师:掌声送给她!是的,有的甚至一句话就是一段。让我们来读一读这段话,领会短句表达的效果。文中老汉喊了几句话?我们来给这个句子变个魔术,把它写得更具体一些。

(课件出示原文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课件出示修改后的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这座桥很窄的,只有半米宽,现在又被洪水浸泡着,随时可能坍塌!大家不要惊慌,不要拥挤,一个接一个排好队!党员在哪里?请你们排到后边去!”

师:作者写的句子都很短,我把它们都变长了,我觉得比作者写得好一些,你同意吗?为什么?

生读句子,同时进行对比、思考。

生1:修改后的句子让人感觉老汉太啰嗦了。

生2:当时情况紧急,老汉说话太多,人们有可能听不进去。

生3:像文中老汉那样说才符合当时的情况,比较果断。

师:老汉简短有力的喊话,在当时危急慌乱的环境中产生了巨大的震慑作用,让我们试着像老汉那样喊话。(引读:虽然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但是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师:(小结)看来不是什么时候都要用上长句的,要不要把文章写长、写美、写具体,需要结合当时的情景,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合适的句子。在特殊环境下,精炼的语言、简短的句子,更能够表现出当时危急的情况,从而突出老汉的坚决和果断。

【评析】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领悟文本的含义,而且要让学生破解语言形式的密码,使学生得意又得言。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之一是短句表达。执教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对比体会长句和短句表达的效果,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师:这里也有一段写得很详细的话,大家读一读,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课件出示:“哗啦啦……”瓢泼大雨来了,黄豆大的雨点纷纷落下来了。霎时间,空中仿佛神魔乱舞,从那灰蒙蒙的云中撒开千丝万线,渐渐地将天和地缝合了。雨还在下着,雨柱犹如一排排利箭倾斜着射向地面。)

生:这段话主要写了雨下得很大。

师:你们能不能也像作者那样,用短句来表现雨下得大呢?

生1:哗啦啦,豆大的雨点落下来了,犹如千丝万线,像排排利剑。

师:还可以变得更简短一些吗?

生2:哗啦啦,雨点落下来了。霎时间,雨像千丝万线一样落下来。

师:雨很大,句子也很短,还可以更短吗?10个字可以吗?8个字呢?6个字呢?

生3:豆大的雨点落下来了。

生4:瓢泼大雨来了。

生5:大雨来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但画面感不够,表现力不足。

生6:暴雨来了!

师:这位同学只用了4个字,虽然句子变得更简短,但表现力还是不够。老师能把这个句子写得更短,雨还能下得更大!请看——(课件出示: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9个字,3句话,把一大段内容囊括其中,不但写出了雨下得很大,还下得急、下得猛。像这样的表达,在课文第1—14自然段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好好体会。

【评析】执教老师挖掘文本语言的价值,紧扣具体的情境和句子,设置适宜的说写训练,为学生的认知表达提供了平台,使学生在领会了句子的特点后进行知识迁移和语言能力训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设置悬念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镇定、无畏、果断的老汉,初步了解了短句这种语言表达形式的特点和作用,还学习了对比、衬托两种表达方法。想一想,课文用了很多笔墨写人们、老汉和山洪,为什么要以《桥》为题呢?老汉和桥有什么聯系?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评析】执教老师巧妙设置悬念,留下了能够引人思索和回味的课堂结束语,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并产生期待,进一步明确了学习任务。

【总评】

教学这篇课文时,执教老师以课文内容作为语言实践的素材,将对语言形式的学习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体会人物形象、内化语言、习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重点词语,感悟对比手法之“巧”

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在文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执教老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品读,促使学生内化文本语言。例如,执教老师以“说说老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作为切入点,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圈画出与人们、老汉表现相关的词语,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步步深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人们的惊慌失措以及老汉的沉着冷静。

二、抓环境描写,感悟衬托手法之“妙”

很多课文往往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文本表达的效果。这篇文章是一篇小小说,文中有多处关于环境的描写,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在这句话中,拟物、比喻修辞手法并用,让我们感受到了洪水之猛。以洪水作为线索,作者不断加剧冲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执教老师发现这个特点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应的环境描写并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从而体会作者“用环境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用衬托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达到了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三、抓句式表达,感悟短句之“神”

在一篇文章中,有的句子含义深刻,有的句子饱含深情,有的句子句式优美,作者运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能够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在教学中,执教老师让学生深入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进而指导学生从文本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角度进行思考,采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初步领会“短句表达”的意义,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