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眼中的香港教育

2017-04-05钟建华

广西教育·D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公立学校校本课题

钟建华

那年,我被选派到香港进行中文教学支援。在一年时间里,我深入香港中小学校,一边开展中文教学支援活动,一边学习各中小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体会香港教育的人文性和独特性,与当地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从管理角度和经费来源看,香港中小学校分为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津贴学校、直资学校4类。公立学校由政府开办和管理,教师享受政府公务员待遇及相应的医疗、住房等优惠政策,此类学校数量不多;私立学校学生每月缴费少则两三千,多则过万;津贴学校由非营利性办学团体承担办学经费,政府承担教职工的薪金和学校营运经费,香港约有90%的学校属于这种类型;直资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办学团体承担,政府按照学生人数的多少给予部分经费资助。我发现,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学校,都具有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

富有个性的校园文化

在香港期间,除了支援两所办学风格截然不同的学校的中文教学,我还参观了不少别的中小学校。这里的每一所学校都呈现出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彰显了独特的办学个性。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是我驻港进行中文教学支援的学校之一,位于香港岛,有两个校区(宝湖校区、安祥校区),并且两个校区只相隔一条街。该校属于津贴学校,其办学团体拥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信仰。该校的校训是“敏、诚、慎、谦”,秉承创办者“有教无类”的办学精神,致力于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学,实施全人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群、美、情、灵七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大埔旧墟公立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五自四多”,即“自信、自律、自学、自励、自重”,“‘多看多观察、‘多听多启发、‘多做多尝试、‘多想多创意”。我很喜欢该校的办学理念:我要每天都带着微笑,做一个快乐的种子散播者;我能体谅别人的难处,也能原谅别人的过错;每一个困难或挫折都会使我成长,所以我要努力去克服;我有一颗体贴的心,懂得尊重与关怀。

虽然工作压力大,但是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快乐、体贴、尊重、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却时刻温暖着我。驻校期间,我经常受到午睡的困扰,每当这时,G老师就会递给我一片柠檬干;每次有同事请客,他们总会留出一份给我;每天午餐时间,Z老师就会走过来问我想吃些什么,然后叫好外卖等我一起吃;校工、学生、家长也都把我当成了学校的一分子。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刚开始,有一个学生担心我记错观课时间,课间特意跑过来提醒我;还有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放学后专门在校门口等我,希望我帮忙检查她擦伤的膝盖,并安慰安慰她……

大埔旧墟公立学校安祥校区很小,只有一栋教学楼、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小花园。“麻雀”虽小,但校园布局合理,有鱼池凉亭、风雨操场、阳光小平台、校园电视台、礼堂等,倒也显得“五脏俱全”。该校十分重视学生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此外,该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做得也很出色,不仅规划有序,主旨突出,而且在“两文三语(中文、英文;普通话口语、粤语、英语)”“启发潜能教育”“专题研习”等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对于实现“五自四多”的育人目标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佛教中华康山学校是我驻港进行中文教学支援的另一所学校,由香港佛教联合会开办,属于直资学校。从办学理念到校园文化建设,从节庆活动的开展、校本课程的建设到师生言行的规范等,都凸显了佛教“向善、明智、体悲”的思想。

香港教育局为我安排了这样两所办学风格迥异的驻港学校,意味着我必须随时能够“转台”(随机应变、快速适应)。例如,在大埔旧墟公立学校,我必须使用普通话和师生们进行对话交流,有点类似“外教”的感觉,而在佛教中华康山学校,则要用粤语和师生们进行交流,因为该校教师使用粤语进行教学。每周5天工作日,除了规定到香港教育局工作一天,剩下4天我必须穿梭在这两所学校之间,感受两所学校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

驻港一年,我走访参观了不少香港的中小学校,每一所学校都张扬着独特的文化个性,令人难忘。比如:可誉中学和可誉小学高端、前沿、专业的科学教育,培侨小学的同侪赞赏文化,荃湾何传权纪念学校独特的毕业典礼,乐善堂梁銶琚学校中的巨幅彩画与学生如花的笑脸,等等。

“双向选择”的教研管理

在開展教育科研方面,内地学校有的教师对待课题研究表现出了较大的随意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香港教育同行对待教育科研课题研究表现出了较强的专业性和严谨性。

我在香港参加的是学校一线的教育科研课题,虽然课题是我们带过去的,但在研究过程中,香港同行比我们还要较真,无论是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对参与课题的角色的观察、访谈,还是课例研讨、简报短讲、花车巡游、周年分享等活动,每一个环节都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其中,设身处地地为香港教育献策出力。

在香港教育局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周年分享”活动。教育科研课题开展了一年,课题负责人要对课题进行总结,并与同行分享。按照惯例,结题前我要准备课题结题所需要的证据、成果等,然后制作课件、讲稿、视频等。正当我忙得热火朝天的时候,香港教育局给我发来了一份电邮,电邮里说“周年分享”活动结束后,还要以电邮或面谈的方式对我们的活动进行点评。“要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要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你的研究是如何开展的,并且能够照着你研究的样子去做。”教育局的同事对我说,“来参加‘周年分享活动的不是专家、教授,而是明年有意向参与中文教学支援项目的其他学校的代表。”我听后感到十分惊讶,原来我们做的不只是总结一年的课题研究成果,还是向未来参与项目者推介我们的课题,更是推销自己,以供他人进行选择。这就是香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双向选择!对此,我不得不改变原本计划好的课题结题流程。

根据香港教育局的安排,“周年分享”活动当天,各个课题组分别待在不同的房间,课题负责人或课题实施者向到访的听众推介课题的做法、成果,回答听众的提问,还要接受教育局同事的巡视或提问。试想,30个房间同时开讲,如果自己分享的课题无法吸引听众,也是十分尴尬的。此时,我想再懈怠的人也会使出浑身解数,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活动中。

在内地,开展教育课题研究必须得到上级主管部门或专门的科研机构审批。可是,在香港,如果自己研究的课题不能得到学校和一线教师的认可,不被教育教学实际所需要,是不太可能有机会展开研究的,更不用说结题了。从课题研究的双向选择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依据校情学情、师生发展的需要量身定做的课题研究更务实,也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当然,这样的课题研究也更主动、更鲜活、更纯粹。

知名度高的校本评核制度

教学评价问题一直是教育界研究和关注的焦点。驻港期间,只要有机会,我就会研究香港教育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方式。难能可贵的是,香港教育局和我们共享了他们所有的资料和数据,还聘请香港考评局的专家为我们作介绍,让我们能够深入了解香港教育评价的内容、方法及特点。

在“全港性系统评估(TSA)”“香港学生评估系统”“香港中小学校表现评估”等评价系统中,最令香港教育同行自豪的是“校本评核制度”。香港的“校本评核制度”在全球教育界是享有知名度的。所谓校本评核,即在日常学与教的过程中,由学校任课教师评核学生的表现,给学生打分,所打分数占据文凭考试(会考、高考)总分的20%。对于文凭考试这么重要的考试来说,将校本评核纳入其中,着实令见惯了“一考定终身”的我们感到惊讶。

在校本评核中,如何保障公正、诚信?我对此感到十分疑惑。香港教育同行对我说:“1978年,香港开始引进校本评核的做法,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在不断摸索改进。”实际上,香港考评局为了保证考评的公正性制定了很多政策,如监控保密、教师利益申报、学生诚信保证、家长宣传教育、处理校本评核抄袭个案的具体程序等。当然,实施校本评核也要看教师的职业操守和诚信度,据我所知,以前有个学生因为道德行为存在问题,其学科教师就毫不手软地给这个学生判了零分。或许这就是香港的整体诚信度以及深入骨髓的制度意识,造就了香港教育校本评核的精准度。

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各有所长,内地的做法不一定要与香港求同,我们不要妄自菲薄,但也不能妄自尊大,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香港教育同行多交流,共享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

(责编 欧孔群)

猜你喜欢

公立学校校本课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
2016年美国公立学校排名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英国的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