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广场

2017-04-05

环境 2017年3期
关键词:穿山甲问责野生动物

《中青报》

穿山甲就是炫耀者的兴奋剂

若想管住吃保护动物者的嘴巴,仅有舆论谴责还远远不够,对于这些炫耀性消费者而言,穿山甲就是他们的兴奋剂。大家都相信,无论是这“局长”那“书记”,还是这“总”那“总”,享用的肯定是最好的。况且,以中国“食文化”及各种文化之博大精深,总是会找到可以用于炫耀的替代品。

当一个社会总有一部分自命为“精英”的人,习惯把炫耀视为生活品质,改变就会变得异常艰难。这首先是一种不正确的荣辱观作祟,搞不清或者干脆无视民众的情绪,一再触犯公众的道德底线,甚至还把挑衅当成与众不同。他们生活在自己的狭窄世界里,却以为在引领潮流。

个人的迷失不可怕,碰壁以后就会清醒、成熟,若是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或者产生了分裂,则类似乱象就很难消停了。以“炫耀”为例,公序良俗不认同炫耀,以简约为美德,但在现实中很多人崇奉奢靡享受。这种割裂必然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迷失。

如果每个人的所思、所说、所行均不无矛盾,又在内心里将矛盾自我消化,呈现出一种逻辑“自洽”,则社会很难培育出共同价值,各种问题就会层出不穷。

新浪:

吃穿山甲吃出来的何止炫耀?

有人分析说,现在人们吃穿山甲就图吃个稀奇,就是炫耀。但事情显然不止于此。一种野生保护动物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一些人的盘中餐,本身就暴露了我们在动物保护方面的一系列漏洞。回顾那些吃国家保护动物的案例,即便事后证明的确是部分人炫富,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不是钱的问题。一个常识性的逻辑是,吃这些动物是违法的,而能绕过执法者的,往往不是钱的力量。在当下公共舆论的语境里,吃穿山甲已经成了一个隐喻:如果上级到下级或商人到某地去考察而吃穿山甲,这显然不是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了,还意味着门路、关系和权力。

对公众而言,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查处早已不能令人满足了,大家好奇的是:那些穿山甲究竟是经过怎样的传递链条而被端上餐桌的?更重要的是,在各地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明确要求建立清清爽爽政商关系的情况下,穿山甲依然被用来招待“朋友”,既知法犯法,又顶风违纪,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了。

从吃穿山甲事件中读到的不应该仅仅是炫耀。就被保护动物而言,穿山甲是一个典型,对其法律保护是否到位,一定程度上也标示着其他野生动物的受保护程度;就事件的处理来说,是“点到为止”还是顺藤摸瓜,同样会形成一种示范效应。

人民网:

那么硬的穿山甲,那么软的官方回复

试图吃掉穿山甲的动物,往往会被割成重伤。聪明的人类是个“怪种”,穿山甲的鳞甲保护不了它。相反,因为鳞甲作为药材被写进医书,穿山甲又不能人工养殖,物以稀为贵,值钱害了它。鳞甲卖给中药贩子,肉体卖给野味吃货,以及需要招待贵客的官员。除非“穿山甲公子”被证实为满嘴跑火车,为炫富胡编乱造,要不然,这穿山甲肯定不会是妖精吃的,李局长黄书记没理由不出来走两步。

穿山甲的鳞甲很硬,某些人的鳞甲更硬,穿山甲应对危险时会蜷作一团,某些人躲猫猫的功夫更胜一筹。那么硬的穿山甲片,那么软的官方回復,两相鲜明的对比,难以消除丛生的疑窦。

中国新闻网:

“穿山甲事件”查实后该是问责!

可以说,一只穿山甲,触发了保护自然生态与守护官场环境的双重考题,都让人看到了其脆弱的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需要修复性保护,而规范官员的行为离不开群众与媒体的监督,更离不开官员遵守规定,恪守底线。而一次次的舆情风暴早已在善意提示:贪吃一碗肉,可能让自己片甲不留,任何“贪吃蛇”,最终都会撞墙。

穿山甲事件的调查不能止于查出到底是谁吃了,我们期待这一次问责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个标杆性的案例。因为上餐桌的野生动物还远不止穿山甲一种。通过问责以及追究法律责任,真正戒除一些人特别是公职人员贪吃野味的“嘴瘾”,让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形成强有力的保护洪流和法治防线,留住极度濒危的美丽生灵!同时,也让八项规定真正在基层落实。

猜你喜欢

穿山甲问责野生动物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问责不缺位也不越位
В Китае началось рассмотрение проекта решения о запрете нелегальной торговли дикими животными中国保护野生动物再立重典
穿山甲要长大
路遇穿山甲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穿山乙
关键词:督察问责
筠连县:联动问责整治基层干部顽疾
穿山甲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