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舞蹈与戏剧

2017-04-05朱晓甜

戏剧之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发展空间可能性技术手段

【摘 要】舞蹈自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着戏剧因素。而完整意义上的“戏剧”,是一种地道的综合性艺术,其中就包容了舞蹈因素,这种现象可以充分体现舞蹈与戏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又属于不同的艺术范畴,有着各自独特的规律和深奥学问。文章就两种不同艺术的发展轨迹和技术手段的相互借鉴,只为寻求两者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发展轨迹;技术手段;可能性;发展空间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28-02

一、时代烙印下的思想共鸣

在戏剧的发展史上基本上经历了纯戏剧式结构、史诗式结构、散文式结构、诗式结构、电影式结构,其相对应的美学价值为:纯戏剧式结构表现集中、整一的冲突形式,直接反映民主斗争、反映独裁这种面对的斗争,较快达到理性的宣传效果,美学观讲究外形的比例、对称、整齐、和谐,是较为人工的整饬、匀称的美;史诗式结构要求个性解放,反映广阔的社会画面,强调形式上更为自然多样、变化的美;散文式结构减少了舞台的假定性,又回到了集中的场景中,但是进一步离开了规则整饬的美,在追求自然多样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是整个社会的潜在危机的真切反映;诗式结构似乎是这一趋向的继续发展,它几乎不再考虑结构的形式美,只要求形式与内容更严密的内容,甚至为了配合所反映的内容——社会的丑和残酷,甚至故意扭曲了健全的生活逻辑,制造出形式的丑——难以卒睹的文学剧本、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等等;电影式结构把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交往频繁等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特征不可避免地折射到戏剧舞台上,以其跳跃性、交叉性打破了传统戏剧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动作程序,形成了科学特有的结构形式。这种以历史的方法为主、逻辑的方法为辅的研究方法,明显地显示出了每一种新型结构的产生,都突破了原有的某些“非如此便不美”的规则,也都扩大了戏剧的题材,提升了人们在思想上意识的高度,表现出了时代的特征。

就其舞蹈的发展历程而言,在西方现代舞蹈文化的研究中,从古典芭蕾到现代舞,不管在形态上、还是在观念上,都经历了一系列蜕变,梳理它的发展走向,现代舞蹈家在“反传统”的旗帜下“标新立异”,实质是对抗由旧传统建构的身体,从现代舞到后现代舞,这种对抗将身体质的变化不断地引向深入,古典芭蕾的身体是飞升的、超现实的,而现代舞的身体是自由、自然的或是紧张粗粝的,是在失衡与复衡之间摆动、脚踏尘世的,而在后现代舞对抗身体中,常常让人看到的是精神病患者的身體,充满了偶然与抽象、松懈与即兴、破碎与解构、丑陋与黑暗,常常是在“恍惚”中进入灵界的身体。这种变革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自身文化历史推进的产物,显示出了明显的时代烙印,是一种社会使然。转化到思想上亦是如此,即用时代变迁所折射出来的身体语言形态变化体现人不断潜化的精神、灵魂与思想。

由于生活的生态坏境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创作者都不可能以同一种方式思想,或用同一种方法解决各自不同的生存问题,上升到思想的高度,这就要求中国舞蹈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与时代精神的走向,不断地实现艺术的创造性超越,这应是我们最珍视的艺术经验。只有关注现实,牢牢把握时代精神,现代舞蹈才能形成文化冲击;只有艺术的超越,现代舞蹈的文化冲击才有力度与深度。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文化“体现”,及时地发现、分析、解决自己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来达到精神、灵魂与思想的高度。

二、各类形式与创作理念探寻合点

对舞蹈与戏剧各类形式与创作理念的探寻要从舞剧的视角而言。舞剧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形式表现特定的人物和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舞台表演艺术,是舞蹈艺术的最高形式。以这样的视角可以把舞蹈与戏剧置于一个更加平行的位置。

(一)选材立意

舞剧、戏剧的创作首先遇到的问题是选材,即要选好和确定未来作品的题材。基本上选材有两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选别人的材,如选用文学名著;第二种途径是选自己的“材”,或叫原创性题材。无论是选别人的材讲别人的故事,还是选自己的材讲自己的故事,但就其选材的第一种途径,即借用文学等世界名著的题材讲故事而言,文学作品本身就有其自身层层叠叠的意蕴。作家们描述自己的写作都是“把自己的灵魂一部分贡献出来”,如果以一概万地去体现所谓的“原著精神”,把故事梗概搬上舞台,要观众边观赏边读书,晦涩地比划来比划去,甚至原作的血与肉被丢失,那还不如去看原著。这就涉及另一个更为深层的问题:借着故事进行个性化的自我表达,“借题发挥”、“移花接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态度。比如戏剧《雷雨》、《茶馆》等一系列逼真、细腻地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作品,以其厚实的生活内容感化了观众;根据《雷雨》改编的舞剧《雷和雨》和根据《红楼梦》改编的舞剧《梦红楼》,都借用故事进行鲜明、个性化的自我表达,进而关照社会、关照现实、关照生活、关照大众、关照人性。这些成功的作品都强调讲故事的动机、目的和意义,体现其文化底蕴和思想上的深度和高度来奠基其艺术品质与思想品格。陈旭光在《艺术的意蕴》中说:“艺术都凝结着时代文明、人类智慧和人性深度的最新成果,形象地记载并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理解。[1]

(二)现代、后现代意识的运用

1.间离效果。这里要从布莱希特的戏剧谈起。布莱希特曾在他的戏剧理论中提出了间离效果,在《论叙事剧》一文中,布莱希特明确指出:“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由于那种简单的将感情移入剧中的论调,使得观众很容易毫无批判地沉溺于移情体验,因而描写应使素材和事件过程有一陌生化过程,为了能使人理解,陌生化是十分必要的。”他对自己的戏剧体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阐述:“把一个事件或者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他们的惊愕和新奇感。”现代芭蕾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就是其使用间离效果的典型例子,也是在中国舞剧创作中首次借鉴布莱希特体系,并运用了荒诞的手法进行创作。作品的情节间离使舞剧作品的世界陌生于文学名著的世界,也更陌生于人们心目中“红楼”的世界,舞剧的情节间离不断地让观众脱开原有文学名著中情节的束缚,不断地调整心理状态,并多次审视体验舞剧中的情节及由情节而呈现的人物和情境,从而真正实现对舞剧作品本身内在意义的发现和理解。另外,观众在舞剧的欣赏活动中能够与作品形成并保持某种审美距离,虽然与主人公同悲同喜,但并不是毫无节制的情感泛滥,把自己对舞剧观赏的体验升华到对表现的事物的某种判断与反应,使观众的联想、想象、回忆、感知等多种心理功能得到充分的调动,是舞剧创作实践中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创新,并且这种探索性不是为了探索而探索,而是为了表达的需要。

2.拼贴。拼贴是后现代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就是把各种不同来源的成分杂糅组合在一起,新旧元素重新组合,形成作品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2]很多后现代剧作家就喜欢发掘前现代的材料,加以解构,再赤裸裸地和当代的东西拼在一起。理查·谢克纳导演的《69年的狄奥尼索斯》,把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改得面目全非,只用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和理性的国王的冲突这个核心的意念,把美国当时的性解放、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及其和政府的对立都糅到剧中。孟京辉导演的作品在后现代的路上走得更大胆,他早期的《思凡》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戏曲《思凡》的故事拼接在一起,故意带上明显的业余演员的腔调。现代芭蕾舞剧《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把这一艺术表现方式利用得游刃有余,作品把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想象与现实、经典与通俗等相互矛盾的视觉元素组合在一起,表现一种“感觉的真实”和对现实生活感受的“原生态”。在这种古今中外多种元素的拼贴中,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时尚与经典整合为一体,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多元而多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种荒诞的方式给我们重新叙述了经典传统,消解了我们早已认为理所当然的对于经典和经典人物的解释,甚至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和表现方式。

(三)社会论坛剧结构

来自巴西的导演奥古斯托﹒伯奥和他的拉丁美洲同事们一起创造了一系列最有效地吸引观众参与的坏境戏剧:论坛戏剧。伯奥在他的重要著作《被压迫的戏剧》前言中写道:“戏剧是民众在露天自由歌唱,戏剧表演是民众为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可以被称为是酒神狂欢之歌,这是人人可以自由参与的庆祝活动。”[3]这种戏剧形式几乎一步也没有离开戏剧的框架,没有舍弃演员的创造,但他的戏剧却是一个革命性的改革,使戏剧的剧场性特点得到最大的发挥,努力把这种最接近于老百姓的通俗戏剧形式和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问题结合起来,让观众带着理智思考社会政治问题。在舞蹈的范畴内,进念的剧场艺术也是这一形式的探索,他把舞台上的创作视作一种演出的文化空间、一种开放的政治场所、一种可以让创作者随时随地不受故事约束可以自由表態的剧场,常常以支离破碎的片段,或以含含糊糊的、语焉不详的呓语,或以调侃的口吻、荒诞的手法将香港人在蜕变中的内心挣扎或不愿挣扎的麻木不仁呈现出来,利用活的空间去探索舞台、剧场、政治、道德,以致性欲的种种局限,要求全面测试所谓“追溯极限”这项文化政治工作的可能性。我想无论是奥古斯托﹒伯奥的论坛戏剧还是进念的剧场探索,他们都是想把自己的艺术形式回到在远古时居于社区中心的那种地位,联系着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社会结构的上下左右,吸引着男男女女、老老少少……

论舞蹈与戏剧,就是想让彼此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能够相互借鉴,彼此碰撞,擦出更绚丽的火花。另外戏剧中“戏中戏”结构,在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现代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创作中都有运用到。这些都只是让我们明白在艺术的世界里,还可能有另一种生命形式、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声音、另一种面孔……这个世界具有无限的丰富与精彩,它可以创造千万条道路,更丰富多彩的艺术生命。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艺术的意蕴[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0.

[2]孙惠柱.第四堵墙—戏剧的结构与解构[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3]伯奥.被压迫者的戏剧(Theatreoftheoppressed)[M].Newyork:TCG,1985.

作者简介:

朱晓甜(1990-),女,汉,山西运城人,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硕士,从事民俗学、音乐与舞蹈学、辽南舞蹈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空间可能性技术手段
图书编辑出版中技术手段升级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试析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创造性技术启示中的技术动因论
浅谈图书馆人员管理的“以人为本”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女性在饭店行业竞争中的态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