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2017-04-04陈瑶重庆市铜梁区巴川畜牧兽医站

兽医导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小鹅鸭群细小

陈瑶/重庆市铜梁区巴川畜牧兽医站

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防制

陈瑶/重庆市铜梁区巴川畜牧兽医站

番鸭细小病毒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腹泻、喘气和软脚为主要临床特征,俗称“三周病”。该病主要侵害1~3周龄的雏番鸭,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他禽类和哺乳动物均不感染发病。该病最早发现于我国福建和法国西部地区,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疫病,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将其与小鹅瘟区分开。经研究,发现引起该病的病原属于细小病毒科、 细小病毒属。该病对养鸭业危害较大,被认为是鸭生产中重要的传染病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诊断和防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病原

该病原的生物学特性与小鹅瘟病毒相似。病毒的基因组是单股DNA,有5 600个核苷酸组成,通过交叉中和试验可以将小鹅瘟病毒与该病毒进行区分,雏番鸭体内具有高效价的抗小鹅瘟病毒的抗体时仍保持对番鸭细小病毒的易感性。番鸭细小病毒能在番鸭胚和鹅胚中进行繁殖,导致胚胎死亡。在番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繁殖过程中,细胞出现病理变化,在细胞核内复制,经荧光抗体染色,细胞内出现较亮的黄绿色荧光。

该病毒对乙醚、胰蛋白酶、酸和热等条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紫外线比较敏感。

(二)流行病学

雏番鸭是家禽中惟一自然感染发病的动物,如麻鸭、半番鸭、北京鸭、樱桃谷鸭、鹅和鸡均未见有自然感染的病例,即使与病鸭接触或进行人工接种也不能出现临床症状。该病在鸭群在鸭群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与日龄有很大关系,日龄越小的雏番鸭群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3周龄以内发病率可在20%~60%之间,病死率在20%~40%之间;较大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但也有40日龄番鸭发生本病的报道。

病番鸭的排泄物中含有病毒,粪便中的大量病毒在该病的传播的重要因素,通过污染饲料、饮水及其用具造成同群间传播,也可通过人员污染环境进行传播。当病鸭粪便污染了种蛋,还可引起孵化室内污染,可造成大批出壳的番鸭发病。

该病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育雏室通风不良、舍内有害气体浓度较高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高。

(三)临床症状

在临床上,根据病程的长短,将其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类型。

1.急性型。以1~2周龄的雏番鸭发病较常见。病鸭精神高度沉郁,被毛蓬乱,翅膀下垂,尾端下垂,走动无力,不愿运动,食欲减退,离群呆立;排出灰白色或浅绿色稀便,粘稠,可粘在肝门周围;呼吸困难,气喘,张口呼吸,病程短的2 d,长的4 d,死亡前可出现两腿麻痹、倒地不起,最终死亡。

2.亚急性型。以日龄较大的雏番鸭发病较常见。精神委顿,常蹲伏,走动缓慢,无力,排黄绿色或灰白色稀便,并粘在肝门周围,病程可达到7 d,病死率较低,大部分耐过的鸭颈部、尾部脱毛,鸭嘴变短,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僵鸭。

(四)剖检变化

体表检查见肛门周围粘有粪便,泄殖腔扩张、外翻;心脏外观变圆,心肌松弛,左心室尤为明显。肝脏体积增大不明显,胆囊充盈,充满胆汁,肾脏和脾脏稍肿大,胰腺明显肿大,表面可见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病灶散在分布;肠道粘膜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有出血,十二指肠和直肠后段粘膜的充血、出血较为严重,也有的病例盲肠粘膜出现点状出血。

(五)诊断

一般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临床上,该病常与小鹅瘟、鸭病毒性肝炎或鸭传染性浆膜炎等混合感染,较难进行鉴别诊断,故确诊需要依靠实验室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方法。

(六)防制

1.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选择番鸭细小病毒敏感的消毒剂,对病死鸭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进行彻底消毒。

2.经流行病学调查,对存在感染风险的鸭群可以接种番鸭细小病毒弱毒疫苗或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二联苗。

3.当出现疫情时可以选择番鸭细小病毒血清或者用番鸭细小病毒、小鹅瘟二联血清进行紧急治疗,对假定健康鸭群注射卵黄抗体。

4.使用抗菌药或中草药,预防继发感染,有助于鸭群恢复。

(略)

猜你喜欢

小鹅鸭群细小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二十年后,暖心归来
瘸腿小鹅
鸭群中的鸵鸟
猪细小病毒感染的防治
阿健的小鹅
犬细小病毒病(CPV)的诊断与治疗
为善小 传播爱——乐善好施从细小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