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总目录

2017-04-04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6期

2017年总目录

文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

大赋铺陈用字考论

易闻晓 (1.88)

清代的回文词及其传承与发展

张宏生 (1.97)

故事·知识·观念:百回本《西游记》的文本层次

朱 刚 (1.106)

《望厦条约》订立前后中美往来照会及翻译活动研究

屈文生 (1.113)

从分疏到融合:《教育与出版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哲学思考》

孙 晶 (1.127)

世界文学史的轴心时刻?

——《哈姆雷特》、《堂吉诃德》与《西游记》中的“故事套故事”

艾瑞克·齐奥科斯基 (2.51)

《诗》的编次与《毛诗》的形成

徐建委 (2.63)

尽得“古意”而形神兼备

——元初题画诗与“高尚士夫画”综论

张 毅 (2.74)

晚清戏曲宗元观念与王国维的元代戏曲研究

马丽敏 (2.82)

哑行者的混合语

——读蒋彝《湖区画记》

程章灿 (2.94)

应当重视民国话体文学批评的研究

黄 霖 (3.76)

在唱和中“逼出妙思”

——明清之际词坛中兴的运行模式

沈松勤 (3.82)

论民初主流小说家的百年命运

孙 超 (3.95)

论体验:一个美学概念在中西汇通中的生成

刘旭光 (3.104)

《说文解字》的汉字理论及汉字解释考辨

王贵元 (3.113)

据秦楚用字之异考察复声母在战国秦楚方言中的留存

叶玉英 (3.120)

威权之域与首善之区

——两汉散体赋都邑理念的差异

侯文学 (4.78)

王昌龄以“意”为中心的创作论及其唯识学渊源

蔡宗齐 (4.87)

伪托闾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的接受与演化

——以寒山、拾得之形象演变为中心

罗时进 (4.98)

19世纪英译《三国演义》资料辑佚与研究

——以德庇时的《三国志节译文》为中心

王 燕 (4.107)

“公共领域”与“革命批评”话语

——论伊格尔顿《批评的功能》中的政治性

乔国强 (5.40)

中日“文艺”术语的近代对接及其学科影响

王杰泓 (5.48)

日藏稀见八股文集《一隅集》考论

陈维昭 (5.56)

《文宗阁杂记》非汪中著作考

王培军 (5.64)

论古代小说图像研究的三个层面

刘晓军 (5.78)

反常语的译与解

——兼论基于翻译实践的中西译论互补

孙 靖 (5.87)

萧梁王室与荡舟记忆

——兼释经史与文学意象的互文性

辛明应 (6.44)

杜甫与唐代京兆韦氏关系述论

胡可先 (6.54)

重估“南系”《西游记》:以泉州傀儡戏《三藏取经》

为切入点

胡 胜 (6.65)

试论《儒林外史》对文士治生生态的摹写

徐永斌 (6.75)

“峨眉”语源考

汤 洪 (6.85)

历史学

从“四夷”到“外国”:正史周边叙事的模式演变

钱 云 (1.57)

顾维钧与中国西北石油开发

皇甫秋实 贾钦涵 (1.71)

俞樾函札收件人订补

颜春峰 (1.80)

以礼制俗:明初礼制与墓室壁画传统的骤衰

张 佳 (2.102)

赵凤昌身世及其幕僚生涯

李志茗 (2.111)

“进步主义”在中国:芮恩施与欧美同学会的

共享经历

马建标 (2.120)

帝制运动期间顾维钧在美外交活动

承红磊 (2.131)

《全元文》作者地理分布及其原因分析

徐永明 黄鹏程 (2.141)

从“Religion”到“宗教”

——明治前期日本人的一些思考和理解

[日]渡边浩 (3.2)

安邑下官钟、荥阳上官皿铭文及其年代补说

周 波 (3.9)

南宋三省与临安的城市空间

朱 溢 (3.17)

山根立庵、乙未会与《亚东时报》

戴海斌 (3.28)

失德而后礼成富磊

——清华简《系年》“蔡哀侯取妻于陈”章考论

李若晖 (4.43)

徐光启未刊笔记《开成纪要》初考

龚缨晏 (4.53)

顾祖禹对《孙子兵法》军事地理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阎盛国 (4.61)

城市人文遗产保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万 勇 (4.71)

北宋本草学的特点及影响

周云逸 (5.12)

机构的宣言:重读傅斯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黄进兴 (5.19)

台湾遗产税实施现状的考察与简析

雷家琼 (5.30)

“烦恼即菩提”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经》

范慕尤 (6.92)

天变可畏乎:晚清彗星认识的更新与天道信仰的困境

张洪彬 (6.99)

文化的眼光:梁漱溟认识取向的特色

罗志田 (6.111)

哲学

中国古典艺术思想中的“无”

张汝伦 (1.1)

秩序与方法

——荀子对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理解

东方朔 (1.14)

诠释学与现象学的汇通之路:从“意识事实”到“此在的实际性”

张庆熊 (1.26)

两种内在哲学之比较

——西田几多郎与叔本华的对话

[日]板桥勇仁 (1.38)

无语境的“自我”

——胡塞尔的“源我”观与西田几多郎的

“自我”概念

[日]田口茂 (1.47)

冯友兰新理学时期的道德思想

陈 来 (2.1)

关于“东亚阳明学”的若干思考

——以“两种阳明学”问题为核心

吴 震 (2.13)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国家观

邹诗鹏 (2.26)

论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马克思国家理论中的上层建筑难题

祁 涛 (2.34)

作为中介者的国家

——论马克思国家学说的建构意义

林 青 (2.43)

政治现代性视域中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再思考

汪行福 (3.40)

性善论的古今解释模式与判断类型

方朝晖 (3.50)

唯物论是一种肤浅的本体论立场吗?

——从当代分析形而上学的角度看

徐英瑾 (3.57)

《白虎通》与清代经典诠释的礼制化

陈居渊 (4.1)

论唐儒孔颖达的本体论与体用观

乔东义 (4.13)

阿甘本的“生命政治”及其与福柯思想的歧异

莫伟民 (4.24)

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权利平等与道德卓越的内在关联

孙小玲 (4.35)

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智性?

——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一

杨泽波 (5.94)

春秋思想界的张力:论新思潮与老传统的关系

贡华南 (5.102)

世俗时代的灵性状况:查尔斯·泰勒“世俗性”概念辨析

王寅丽 (5.110)

儒学的精神之维及其内蕴

杨国荣 (6.1)

我们应当如何确认自己的欲性?

——关于儒家生生伦理学逻辑起点的思考之二

杨泽波 (6.8)

诗·礼·乐:论儒家理想人格的辩证生成

祖国华 (6.14)

异在论的词语来历与理论基础

田义勇 (6.21)

通往罗马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解读早期基督教会从受迫害的宗教到成为“国教”的历史

张庆熊 (6.27)

从启蒙的教化看黑格尔的康德批判

——以耶拿时期的《信仰与知识》为中心

罗 久 (6.33)

经济学·管理学

《理想国》与《礼记》社会经济思想的比较

马 涛 邵 俊 (1.135)

影响中国管理者职业成功主观感受的因素研究

——基于情绪智力和认知能力的视角

顾倩妮 苏 勇 (1.143)

产业政策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林毅夫 (2.148)

生产要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徐淑云 (2.154)

日本农村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

——基于日本市町村结构变化的研究与分析

焦必方 (2.162)

汇率的比价—杠杆属性系统、高阶逻辑问题与宏观混沌机制

吴 文 (3.129)

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与调整机制研究

陈学彬 李华建 (3.140)

多层次信息消费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模式

——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的视角

邓少军 芮明杰 赵付春 (3.154)

农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的现实合理性及可行性分析

——基于农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治理视角的

考察

董 欢 (4.117)

英俄PPP模式的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

——基于KPI方法的研究

王 健 汪伟勃 (4.125)

商业效率与社会效率:替代还是互补

——基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检验

肖斌卿 李心丹 颜建晔 (5.117)

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双重负担比较

袁晓燕 石 磊 (5.130)

从美国不平等扩大看政府的作用

肖 巍 钱箭星 (5.140)

产业政策导致了产能过剩吗?

——基于中国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

寇宗来 刘学悦 刘 瑾 (5.14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重构及其风险缓释

刘红忠 许友传 (6.143)

论税收手段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

——基于技术进步路径的视角

张晖明 周岚岚 伍茜溪 (6.165)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方法的构建及应用

——基于“水平、进步、差距”的视角

包存宽 汪 涛 王 娟 (6.175)

政治学·法学·社会学

卡夫卡与官僚制

洪 涛 (1.153)

宗教信仰对集体行动参与的影响及其机制

——基于CGSS2010数据的实证分析

易承志 (1.171)

慈善法的公共价值倡导及其实现路径

褚松燕 (2.173)

Web2.0时代的公共治理“四维一体”路径选择

刘文富 (2.180)

“治理”概念的兴起及其在中国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曾庆捷 (3.164)

转型中国的社区治理:国家治理的基石

宋道雷 (3.172)

当代中国环境治理制度框架之转型: 危机与应对

朱德米 周林意 (3.180)

政治认同是如何形成的?

桑玉成 梁海森 (4.134)

权威作为自由的前提?

——从规范角度思考政治权威

段德敏 (4.144)

后发展国家的政治发展困境

——1930年代《独立评论》国是大讨论的再解读

胡 鹏 (4.153)

《慈善法》实施后网络募捐的法律规制

金锦萍 (4.162)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五点认识

尹汉宁 (5.1)

把握五个着力点,系统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焦 扬 (5.6)

努力争当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燕 爽 (5.8)

一般人格权形成路径的宪法学分析

刘志刚 (5.162)

内倾型的贤能政治

——基于“历史终结论”病理学逻辑的政治哲学分析

孙国东 (5.171)

“一带一路”与中美竞合关系的塑造

赵明昊 (6.125)

“特朗普现象”与美国政治变迁的逻辑及趋势

王 浩 (6.135)